实践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互动教学论文

实践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互动教学论文

实践性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情境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在中论文,学英语论文,性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是体验性知识(experiential knowledge)、个性化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情境性知识(situational knowledge)和技能性知识(skilled knowledge)的总称。

      叶澜(2001)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界定为“教师建立在对个人生活史的评估和反思基础上的,被教师认可并在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实际使用的、与情景相适应的动态的知识体系”。

      钟启泉、姜美玲等(2008)提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切明确或默会的个人观点、行动准则与信念的集合,包括课程的、教材的、教育的、教学的、学科的、教师的、学生的、师生关系的等等。

      陈静静(2011)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包含着价值、情感、知识的,动态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根据“个人偏好”与“情境”做出价值选择,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群落”的、反映情境、对话情境的知识。

      综上所述,实践性知识主要涵盖以下几点。第一,属于知识范畴,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智慧的教育与生活的互动,是与个体知识相关的经验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外空间表现。第二,为实践者所拥有,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复杂的整体,但又不能忽略其动态的、借助主观努力的内化过程;它会整体或部分地、程度不同地转变其实践性知识,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发”到“自觉”。第三,源于实践体验和理论学习,如个人经验(包括教学实践经验和受教经验)、同行交流、师生互动和理论学习后的内化等。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于职前的教育、职中的实训、发展的需求、自身的体验、理论的习得、社会的阅历、同事的互导、师生的互动、跨文化意识、观察调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整合课程与教材能力、问题解决方略、反思批判能力和教学意义增值等方面,是在其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践积累和观念内化基础上的教学能力的表征,是自身专业实现发展和跨越的显隐性标识。

      就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教学情境的预设具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运用,以整合后的教材内容为转化载体,以其教学生活观内化后的语言表达和外显行为,化作传授过程的教学与生活的灵性互动。

      教师在运用其实践性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用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让师生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学情境中相互碰撞,迸发出思维与心智的火花,去挖掘、发现、分析、论证和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彰显英语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开放性、个体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案例】师生实践性知识在互动输出情境中的运用

      上海市闵行二中胡利平老师(2011)在一堂读写训练课(话题是“城市与郊区”)的输入与铺垫环节,设计了基于师生生活实际的语篇话题和用实践性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互动性输出情境。

      基于这节课的输出目标,胡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The city and the suburb,which is the better for our daughter's life?”观看了一部生活短片。该短片展示的话题是“Our living condition/environment”,其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体验,围绕所设置的任务,借助他们的实践性知识,有目的地欣赏英语短片。

      在短片播放之后,胡老师给出相关的对话填空练习,旨在操练与话题“城市和郊区”相关的词汇。在训练和检测学生听力的同时,要求学生模拟生活情境,用英语进行对话,互动式地碰撞其实践性知识。

      接着,胡老师设计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T:Why does Harry think living in suburb is better for Michelle? What's Susan's opinion?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并讨论。同时每组中有一人做“记录员”,总结全组对此问题的思考。三分钟后,各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设计出的问题,如:Why do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suburb seldom go to the Grand Theater? Why do those people prefer to buy villas in the suburb?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lor of the rivers/sky in Picture A & B?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oads of Video C&D?...学生再分组,对同伴的质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表达自己对现状和未来生活的看法,求同存异,形成富于个性的见解。

      胡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文本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Life,然后,发散式地进行提问:How many headings are in the passage “the City Life”? Why does the writer say “Cities also offer rich social opportunities”? What's the attitude of city people towards the privacy? What are the conveniences referred to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Why does the writer take Shanghai for example? What's the problem caused in the city?...胡老师在引导学生总结Part One(the City Life)的文本内容之后,激发学生结合他们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十几年来的生活体会,畅谈城市生活的优势与不足。

      之后,胡老师播放一首英文歌曲《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要求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语,并带着基本任务(为了进一步激活其实践性知识,胡老师设计了层次略高的任务)去泛读Part Two(the Country Life):(1)To read and enjoy some sentences describing the scenery of the countryside.(2)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at can attract you in the country life? What are the problems caused in the country life? (3)To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 life.

      胡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设问题的答案,引出话题写作的中心问题,如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suburb in small groups.Where do you like to live? Why?

      在师生实践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完成了对文本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Life的学习,完成了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输出准备,在《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的歌声中,开心地畅谈自己在乡下度过的快乐时光。在总结和叙写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利与弊时,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和本节课的感受,多视角地进行阐述,实现了水到渠成的语言输出。

      【简析】在针对写作话题所进行的信息输入的初始阶段,胡老师以一个英语短片为导入载体,让学生在愉悦的话题情境中,感知话题,以刺激思维,通过对生活的联想,进而形成形象思维。有趣的生活短片,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中,从视听角度,直接感知话题“城市和郊区”,激活了话题背景下的师生实践性知识。

      在话题情境中,胡老师巧妙设练,组织学生以个体学习的方式,在填词练习的过程中,顺利地学习和巩固了关于话题“城市和郊区”的词汇,以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pairwork形式,进行对话活动,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赋予了学生较大的主动权,在互动、开放和创造的氛围中体验和回味生活,表现和发展自己。在问题情境中,胡老师利用校内的“毕博网络平台”讨论区,展示精选的相关生活素材,如上海的市中心和郊区环境的图片和视听材料,借助迁移、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不同观点,为引出写作的中心话题做好铺垫。

      在优美的《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的音乐情境中,学生自然地从“城市生活”过渡到“乡村生活”,胡老师灵巧地运用师生的实践性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围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进行思考,并根据出行便利、居住条件健康等不同方面来讨论居住在城市和郊区的利与弊,强化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在多项互动的教学情境中,胡老师摆脱了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式的单一性,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多角度地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与写作话题相关的素材,积极给予学生点拨,开放具有帮助性的思索空间,让学生在以话题为中心的生活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开拓思路,层层铺垫,让后续的写作输出充分而有实效。建立在师生实践性知识基础上的互动性写作输出情境的设计如此,是何等的匠心独具!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运用,是一种个性的教学智慧,是一种灵性的教学方略,是一种实效的教学技能。就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而言,师生之间、伙伴之间基于生活实际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源于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相互融合,以情境活动为载体,积极、互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1.实践性知识的主导行为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在基于师生实践性知识和已有经验的交互情境之中,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形象思维,精心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常识性和拓展性训练,在语言情境中演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何锋,等,2009)基于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和情境等进行预设,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师生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把文化、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问题和矛盾冲突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兼顾学生对情境的认同程度,借助师生互动式、伙伴互动式的问答、质疑、探讨、归纳和展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和生成。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多维的生活语言环境中发展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能力,迁移生活知识,拓展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水平,进而提升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2.实践性知识的主体行为意义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呼唤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和教学生活的本真世界,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知识要进入学生的体验之域,并激发学生去生成和创造生活的意义。(靳玉乐、于泽元,2005)

      基于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教学活动,能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生活为切入点,让教学与生活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在多项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会了关注身边的生活世界,学会了挖掘、思考、探究、表达、合作、沟通和分享,在过程体验、开放学习、互动探究和经验反思中,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验证,在验证中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人。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调研中,笔者体会到,教师运用实践性知识去预设教学情境要从师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作为挖掘学生学习情境的资源。

      当然,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预设,要凸显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与自身的实践性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互动的师生活动和学生之间的多种活动,建立一种微妙的“小社会环境”,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睿智且灵巧地引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领会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完成新的任务,达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其实践性知识去设计的教学活动情境,会烙上鲜明的个性色彩。

标签:;  

实践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互动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