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现论文,法师论文,地区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魏故昭玄沙门大统慧光法师墓志(以下简称慧光墓志)出土于河南安阳(古邺城西南)附近,出土时间大约在2002年。该志出土后一直流藏于民间,2003年一次偶然机会笔者看到该志的拓片。其后经多方寻找,在河北省石家庄民间收藏家手中看到墓志原件(图一),确定了墓志的真实性。该墓志为方形,石灰岩材质,纵50.5厘米,横50厘米,共计25行,满行25字,除去断行空字,共约570多字。 行字间有界格,格内阴刻文字。(图二)墓志因保管不善有碎裂和掉块,致使个别字无法识别。墓志首行书“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墓志全文录文如下:
图一 慧光法师墓志
图二 墓志拓片局部
魏故昭玄沙門大統墓誌銘
法師字慧光俗姓楊氏中山盧奴人也道姓出自天然悟玄彰於/齔歲童齡踐法棲心妙境奉禁持律猶獲明珠戒行冰潔若茲水/玉而每岩栖谷隱禪誦頤性栖林漱沼味道為業幽衿與妙理雙明/悟玄共沖旨俱遠十二幽宗靡不苞究三藏秘義岡不該攬内外/敷演法音滿世凡在輪下咸成正首是使寰中義士望玄風而雲/馳日下缁英行妙響而影萃德音隨年而彌高聲價與運而愈美/德標缁林之中望蓋□儒之上故能仰蔄 帝心請為戒師綱紀/缁徒動成物軌清直之操金石未足□其堅秉理弗虧威形莫能/易其志是使慧水濁而更清道纲翳而複顯虽安肇業盛秦鄉生/觀名播宋域准德方仁豈雲加也且延遐算永茲法猷而遷燮理/恒終同生滅春秋七十寢疾不救以元象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在於鄴京大覺寺□□□世靈山喪寶法宇摧/梁門徒崩號痛結羅□终日悲戀泣等熙□于是 天子哀至德/之長淪悼靈音之不永乃遣黄門侍郎賈思同宣旨吊慰賜贈/齋施墓夫悉踰恒式所謂善始令終存亡佩宠者也十七日丙子/道俗更送遷窆于豹祠之西南四部望高墳而殞涕學徒撫幽泉/而長悲徘徊顧慕莫之能返乃相与刊之玄石永茲泉堂庶靈音/妙趣千載而弗朽其辭曰:寥寥玄门寔诞伊彦高排世纲超昇物先赞幽扣微无藉不练体/明三空神鉴七见光詅渊猷敷閳沖则群盲啔悟迷徒晓或元名/其能焉测其德化備当世声周远國道懋曩哲德踰时贤高步紫/閤谈幽语玄纲纪缙眾芳響流傳
皇衿降眷朝仕祗虔業也難/留遷光掩輝縉林摧柯法綱 维玄素同泣匠徒齋悲敬刊玄石/勒銘題徽(图三)
图三 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拓片)
佛教史籍记载,慧光法师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为定州长卢人,13岁时在洛阳出家。从师佛陀扇多禅师习戒律,佛陀令他听讲《四分律》,受具足戒。永平元年(508年)协助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翻译《十地经论》, 并受教于勒那摩提,得其传授。后来,慧光由于“素习方言,通其两诤”,并“取舍由悟,纲领存焉”,根据自己对地论纲领的理解,撰写完成了《十地经论疏》,地论学派由此得到流传。慧光还撰写了《四分律疏》,以阐发勒那摩提的学说。注解了《华严》《涅槃》等经,删定了《羯磨戒本》,又著有《大乘律义章》、《玄宗论》、《僧制十八条》、《仁王七戒》、《地持论疏》等著作。东魏时(534~550年)慧光出任国僧都,后应召入邺都,转任国统,住在大觉寺。世人多称其为“光统律师”。其弟子有法上、僧范、道凭、昙遵、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冯衮等。其事迹主要记录在《续高僧传》和《华严经传记》里。但这些佛教史籍对慧光的出生年月没有详细记载,只记载慧光的寿数为七十,而且在道宣的《续高僧传》一书中,对慧光的生存年代产生了自相矛盾的说法,或说东魏或说北齐,同时也导致后来学者对慧光研究不确定的看法。墓志中讲到的慧光修行和影响(名播宋域)以及寿数(春秋七十),与僧传记载基本相同。墓志中记载慧光的卒世时间为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即公元538年。 从此也可以推断出慧光的出生年为公元468年即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 慧光生卒年月具体时间的确定为我们研究和校正佛教史籍具有重大作用。
有关慧光法师的文献记载主要存在唐道宣《续高僧传》和法藏《华严经传记》中。据《续高僧传·慧光本传》中记载:“释慧光,姓杨氏,定州卢人也。年十三随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至夏末度而出家。所习经诰便为人说,辞既清靡理亦高华,时人号之圣沙弥也。……佛陀曰:此诚大士之行也。便纵而不禁……陀曰:此沙弥非常人也,若受大戒宜先听律……先是四分未广宣通,有道覆律师,创开此部,制疏六卷,但是科文。至于提举宏宗,无闻于世。故光之所学,惟据口传。及年登冠肇,学行略周。尝闻言不通华,发戒便阻,乃往本乡进受具足。博听律部,随文奉行,四夏将登讲僧祇律。初以唱高和寡,词理精玄,渐染津流。未遂听徒云合……乃从辩公参学经论。听说之美,声扬赵都。后入洛京,搜扬新异,南北音字,通贯幽微,悉为心计之劳。事须文记,乃方事纸笔,缀述所闻,兼以意量,参互销释。陀以他日密睹文言,乃呼而告曰:吾之度子,望传果向于心耳,何乃区区方事世语乎。今观神器已成,可为高明法师矣。道务非子分也,如何自累。因而流涕。会佛陀任少林寺主,勒那初译十地,至后合翻,事在别传。光时预沾其席,以素习方言,通其两诤,取舍由悟,纲领存焉。自此地论流传,命章开释,四分一部,草创基兹。其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并疏其奥旨而弘演导。然文存风骨,颇略章句,故千载仰其清规,众师奉为宗辖矣。司徒高傲曹,仆射高隆之,及朝臣司马令狐子儒等齐代名贤,重之如圣。……时光任僧官……初在京洛任国僧都,后召入邺绥缉有功,转为国统。将终前日,乘车向曹,行出寺门,屋脊自裂。即坐判事,块落笔前,寻视无从,知及终相,因斯乖悆。四旬有余,奄化于邺城大觉寺,春秋七十矣。……自正道东指,弘匠于世,则以道安为言初。缁素革风,广位声教,则慧光抑其次矣。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释。又再造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后代引之为义节。并羯磨戒本咸加删定,被于法侣,今咸诵之。又着玄宗论大乘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并文旨清肃,见重时世……”① 此外,在《续高僧传·魏邺下沙门释道宠传》中也提到慧光:“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大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言。校其所译,恐有浮滥,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讫。……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菩提三藏惟教于宠。宠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当现两说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② 又《续高僧传·释灵裕传》中记:“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人也。……年始弱冠,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即往归禀。会已殁世才经七日,独嗟无遇,戒约何依,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后南游漳滏,于隐公所偏学四分,随闻寻记五卷行之。又以地论初兴,惠光开悟之元匠,流衍弘导,道凭即光师之所亲承。”③ 又《续高僧传·义解十一论》:“慧光道凭,蹑迹通轨。法融慧远,顾视争衡。然而开剖章途,解散词义,并推光统以为言先,岂非唱高和寡,独振今古。即当锋之领袖,乃万叶之师模。然光初学律宗,晚通理教,郁郁兼美,能振其芳。观其成树骨梗,分布毛目,意存行猷,护法为本。所以华严地论咸位纲模,被及当今,成诵无坠,盖有由矣。”④ 此外在《续高僧传·佛陀禅师传》中记载:“佛陀禅师,此云觉者,本天竺人。……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门街井栏上,反蹋蹀铕,一连五百,众人諠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惟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意欲引度。权以杖打头,声响清彻。既善声论,知堪法器。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怀耳。遂度之……”⑤ 《续高僧传·明律下·论》中称:“魏末齐初,慧光宅世。宗匠跋陀,师表弘理,再造文疏,广分衢术。学声学望,连布若云峰。行光德光,荣曜齐日月。每一披阐,坐列千僧,竞鼓清言,人分异辩。勒成卷帙,通号命家。然光初禀定宗,后师法律轨仪,大圣徽猷具焉。所以世美斯人……”⑥
此外,在《华严经传记·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里也有慧光的一些记载,其内容与《续高僧传·慧光本传》基本相同⑦,只是在个别地方有所删节。又《华严经传记·释僧范传》:“释僧范……年二十九,闻讲涅槃,辄试一听,乃知佛经秘极也。遂投邺城僧,始而出家。初学涅盘,愿尽其致。后向洛下,从门慧光”⑧。又《华严经传记·释昙衍传》中记载:“释昙衍……十八举秀才,遇听光公法席,即禀归戒。年二十三,投光出家。光即为受戒……光终之后,华严大教,于兹再盛也……以开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声气俱尽……时年七十有九。”⑨
除此之外,《广弘明集》中也曾记载,“世宗已来至武定末。沙门知名者有慧猛、慧辩、慧深、僧暹、道银、僧献、道睎、僧深、慧光、慧颙、法荣道长”。在《释氏稽古略》中也提到:“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禅师(此云觉首)志爱嵩岳,帝敕就少室山立少林寺居。师度弟子僧稠、慧光。”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华严经传记》、《广弘明集》、《释氏稽古略》所涉及到的慧光史实均出自唐代道宣著的《续高僧传》一书。这些关于慧光法师的事迹记载大同小异,但在其生卒年月的问题上出入较大,而且自相矛盾。道宣在《续高僧传》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慧光的生卒年月。在《续高僧传·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传》中,道宣认为慧光卒世于北齐之时,并且在慧光本传的目录上明确写出了“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传”。在本传和论述中还提到“齐代名贤,重之如圣”,以及“魏末齐初,慧光宅世”等词句,认为慧光在北齐仍然在世并活跃于佛教界。在同书的《灵裕传》中道宣记录“年始弱冠。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即往归禀,会已殁世才经七日”。灵裕卒世时间是隋大业元年(605年)正月,其寿数是88岁, 其出生时间应该是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也即518年。那么“年始弱冠”(20岁)的时间当是538年。也就是东魏元象元年,也就是说慧光在东魏末年已经辞世。在道宣同一卷书里对慧光的生卒年月记载便相差了十几年。所以,在其后法藏著的《华严经传记》里便认为灵裕至邺投拜慧光,慧光已经去世七日的说法不可靠,并将此段进行了删节。《广弘明集》里则认为慧光为东魏名僧,而近现代的学者多数认为慧光卒于北齐,而且在北齐之世仍然担任过佛教要职,如:
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中认为:“按慧光为北齐人,道覆亦应在魏末。”⑩ “唐道宣弘律亦宗《四分》,其作《高僧传》遂以慧光列入《明律篇》中。慧光卒于北齐之世,其后研《四分律》者甚多。”(11) 第二十章《北朝之佛学》中也说:“释慧光者,地论宗之元匠,亦四分律宗之大师,且亦禅学之名僧也……先在洛为国僧都。后在邺为国统。北齐时卒于邺大觉寺,年七十。即当陈时也。”(12) 认为慧光为北齐人,而且卒于北齐。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册中“慧光”条也认为慧光在北齐时任国统:“慧光是南北朝时代的义学高僧。……东魏时(534~550年),他任国僧都。北齐时(550~580年),应召入邺都,住大觉寺,转任国统。学者称他为光统律师。后来在寺圆寂,年七十岁。”(13)
郭朋著的《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第十八章“北朝诸帝与佛教”中说:“在禅法的继承上,慧光是佛陀的及门弟子,僧稠则是佛陀的再传弟子。”(14) 在本条下面对“慧光”的注释中,郭先生认为慧光在北齐之世做过僧统:“(慧光):事迹详见《续僧传》卷二一《慧光传》。道宣把慧光作为‘律师’列入《僧传》。慧光因在北齐之世做过僧统,所以佛教史上一般称他为光统律师”。张弓著《汉唐佛寺文化史》“义林”篇中也认为:“慧光历任东魏国僧都、北齐国统,朝野名士‘重之如圣’。晚年移住邺城大觉寺,门下‘翘颖如林,众所推仰者十人’。”(15)在稍后的“律镇”篇中又说:“《四分》大盛,始于慧光。魏齐之际,他先后在嵩山少林寺、邺下大觉寺弘演三藏。”(16)
在魏道儒著的《中国华严宗通史》中,也认为慧光为北齐佛教领袖:“慧光在《地论》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凡才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他见重于朝,知名于野。以后历经东魏、北齐,他都是佛教界的领袖人物”(17)。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认为,慧光“在北魏末年即见重于当朝,……至于北齐,则直以圣人视之,‘齐代名贤,重之如圣’”(18)。
杜继文主编的《佛教史》第四章中认为,慧光“……在北魏末年即见重于当朝,任国都;随入邺都,以‘绥缉有功’,转为东魏国统;至于北齐,‘重之如圣’”(19)。可以看出,对慧光在北齐时期的情况,杜先生是比较慎重的,仅仅使用了《续高僧传·慧光本传》中的原话“重之如圣”一带而过,可能对慧光在北齐的情况有所怀疑。所以,在本章后的“律学”条里,杜先生则明确指出:“……北魏慧光是北朝律学之宗,造《四分律疏》,删《羯磨戒本》,著《仁王七戒》、《僧制》等,在僧侣中广为奉行,被后人视作律宗的奠基者。”(20) 将慧光直接称为“北魏慧光”,在杜先生与魏道儒先生合著的《中国禅宗通史》中,更是删节了慧光在北齐的情况:“慧光……北魏末年在京洛任‘国僧都’,后随至东魏,在邺都转为‘国统’,由此开创了地论师集团统治整个北朝魏、齐、周三代佛教的局面。”(21)
黄忏华著的《中国佛教史》中,对慧光的活动年代没有直接的定论,只是粗略的介绍说:“慧光,初就佛陀出家,寻参十地经论之译场,撰十地经论疏……初在京洛,为国僧都,后被召入邺为国统。一般呼为光统律师。住邺都大觉寺,弘布道化。”(22)
对慧光生存年代和生卒年月的笼统或莫衷一是的说法,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就慧光的生卒年月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徐庆束先生根据《续高僧传·灵裕传》中记载的灵裕卒于大业元年(605年),年88岁,且灵裕在年始弱冠(20岁)时“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据此推算出“慧光应约卒于东魏初之天平年间(534~537年)”(23) 这个考证与慧光墓志记载相差一年。
徐文明先生对《灵裕传》中的记载予以否定。他认为,“慧光卒于东魏孝静帝之时,距北齐立国尚有十几年,与道宣在其本传(慧光传)及他处强调慧光为‘魏末齐初’之人的说法不合”(24)。《灵裕传》中记载的灵裕在年始弱冠(20岁)时“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25) 的一段记载只是一个传说。 他并引据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二《灵裕传》中删节了灵裕至邺投慧光法师,会其已去世7日的记载为证,认为“法藏认为此说无据,故弃之不录,因此灵裕弱冠之年慧光已然辞世的传说是不足为凭的(26)”。徐先生又根据《续高僧传·佛陀传》及《慧光传》中记载的慧光12岁时遇到佛陀,以及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为佛陀敕建少林寺, 并请佛陀居之为依据,推算出佛陀遇到慧光的时间应该在“太和二十年(496年)”(27),而其时慧光“应为13岁”,由此而得出“既然太和二十年时慧光年13岁,则其应生于魏太和八年(484年),又由于其寿至70,故应卒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28)。这个结论与慧光真正的生卒年相差了15年。
王振国先生也曾对慧光的生卒年月进行过考证,他将《慧光传》和《佛陀传》中记载的慧光遇佛陀的年龄(前者记慧光遇佛陀为年十三,后者是年十二)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佛陀在大街上与慧光相遇在前,时间应为冬季,因为只有冬季天冷时,孩童才会搞踢毽子的游戏,以驱寒冷。佛陀看到该小儿身法灵活,艺戏有工夫,且声响清澈,知堪法器。于是才决定要把该少年收为自己的弟子。……于是第二年四月八日,慧光在其父的带领下到少林寺找到了佛陀禅师,正式要求出家。……遂至夏末度而出家。前一年12岁,第二年当然就13岁了。现在的关键是只要确定了该两年其中之一的年份,就可推算出其生年”。(29) 王振国先生继而又根据少林寺的建造年代进行了推测:“一般认为少林寺建于太和二十年(496年)。 佛陀由天竺至北台,再由北台到洛阳少林寺,年纪已经很大了,急需找一位弟子来培养接班。我们考虑到他的这种急迫的心情,很可能在这一年即建寺这一年的冬天入洛阳寻找有缘。如果这种假定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往前推,慧光的出生年应是公元485年(太和九年)。灵裕法师于大业元年(605)卒世,年88岁。他是19岁投光师的,时光师殁世才7日,该年即是光师的卒世年份。”(30) 据此王振国先生认为,慧光卒世于公元536年(天平三年),由此推算而得出慧光生卒年的结果是“公元485~536年,虚岁52,而非70”(31)。这个结论在年龄上虽有偏差,但可以看得出来,王振国先生已经对慧光在北齐存世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慧光墓志的出土无疑为我们校正这些佛教史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墓志所言慧光的生卒年当是468年~538年,即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至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以此年限推断:
1.灵裕“年始弱冠,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的时间
前文已有叙述,《续高僧传·灵裕传》中记载灵裕卒于大业元年正月(605),寿88岁。关于灵裕投奔慧光的年龄和灵裕卒世的时间在现存安阳灵泉寺的《有隋相州宝山灵泉寺传法高僧灵裕法师传并序》中也有详细记载(32),因此,这一点是比较可靠的。中国传统的计岁方法是虚长一岁,因此灵裕的实际寿数当为87岁,也即是说灵裕出生于公元518年,其“年始弱冠”(20岁)时间,即为公元538年。与慧光卒世时间完全吻合。因此文献中这个记载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2.关于“法上纲领将四十年”的时间
《续高僧传·法上传》记载,法上“魏齐二代历为统帅……而上纲领将四十年”(33),《历代三宝记》中也说法上“魏齐世历为统都,所部僧尼咸二百万,而上纲领将四十年”。过去认为慧光卒世于北齐并在北齐任僧官,而这一问题又与法上担任魏齐两代40年的僧统相冲突,无法解释,于是出现了种种推测和解释。慧光墓志的出土,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法上于周大象二年(580年)7月18日卒于邺之西山合水寺,年86岁。慧光辞世之后由法上接替僧统,也就是说法上从538年(东魏元象元年)开始担任僧统。他在北齐担任僧官的最晚年限应该在公元577年也即北周灭北齐的时间,这么算来法上从东魏到北齐担任僧统的年限实际为39年,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法上“魏齐二代历为统帅”和“纲领将四十年”(实际为39年)完全吻合。
3.关于佛陀遇慧光的时间
《续高僧传·慧光本传》记载慧光年十三随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佛陀传》记载佛陀从少林寺回到洛阳,将度有缘,在天门街井栏上遇到年立十二的慧光在踢毽子一连五百,意欲引度。按照慧光的出生年月推算,慧光12或13岁时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或五年(480年、481年)。而此时佛陀还在北台平城,少林寺尚没有创建。少林寺的创建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孝文帝迁都后的太和十九年或二十年(495~496年),若按此说,佛陀是在少林寺建好之后在洛阳遇到慧光的话,那么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上根本无法解释。因此,只能有三种推测:其一,涉及到少林寺的创建问题。其实早在唐代开元十六年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34) 和同时代的《少林寺厨库记》对少林寺创建于太和十九或二十年的说法就已经持慎重态度,所以在行文中只提“太和中”而不提十九年或二十年,后来不少地方也沿照此法,不谈年月。如果按照《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和《少林寺厨库记》中记载的少林寺创建于“太和中”的话,那么佛陀在太和四年或五年遇到慧光的情况即可得到一些解释。对“太和中”的解释也要理解为是“太和期间”而不能理解为“太和中期”。若此,少林寺的创建年代将提前到太和初年。这个问题非本文讨论的范围,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其二,道宣记载的佛陀与慧光的相见地点错误。孝文帝太和四年或五年,佛陀尚在北台平城(今山西大同),而未到洛阳,假定二者相见的历史真实的话,可能是在平城相见,而并非洛阳。其三,道宣在《续高僧传》中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其实就像道宣对慧光法师生卒年月的记载一样,道宣在《续传》一书中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续》书中有的情况比较真实,而有的可能只是道宣听到的一个传说,这种情况道宣在《续传》一书的“序”里已经交待得很明白,“或博咨先达,或取讯行人”。若前两种推测不可能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认为佛陀遇到13岁的慧光一连踢了五百次毽子而收其为徒的记载只是道宣“取讯行人”而得来的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不足为史。
4.关于黄门侍郎贾思同
慧光墓志记载,慧光死后“天子哀至德之长沦,悼灵音之不永,乃遣黄门侍郎贾思同宣旨吊慰赐赠斋施”。有皇帝亲自为高僧“赐赠斋施”在佛教史上也不多见,一般高僧死后大多是建灵塔供养,而慧光则是由皇帝亲自下旨来安葬,并将其墓舍安置在了“豹祠西南”,“墓夫悉踰恒式”墓葬的形式则类似印度的风格。东魏北齐时期许多高官便是安葬在豹祠西南这个地方的,所以,豹祠西南有可能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专门安葬高官或显贵的陵区。将慧光安葬在这里,显示出慧光在当时的特殊地位。黄门侍郎贾思同在《魏书》卷七十二和《北史》卷四十七中均有记载(35):“贾思同为太常贾思伯弟,少厉志行,雅好经史。释褐彭城王国侍郎,五迁尚书考功郎,青州别驾。久之,迁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试守荥阳太守。寻即真。后除平南将军、襄州刺史。虽无明察之誉,百姓安之。及元颢之乱也,思同与广州刺史郑光护并不降。庄帝还宫,封营陵县开国男,邑二百户,除抚军将军、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大中正。又为镇东、金紫光禄大夫,仍兼黄门。寻加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迁邺后,除黄门侍郎、兼侍中、河南慰劳大使,仍与国子祭酒韩子熙并为侍讲,授静帝《杜氏春秋》。又加散骑常侍,兼七兵尚书。寻拜侍中。兴和二年卒。赠使持节、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司徒公、青州刺史,谥曰文献。”可见,贾思同在当朝名高位重,皇上派这样身份的人去临奠,反映出慧光在当时的影响。
综上所述,根据《续高僧传·慧光本传》和慧光墓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慧光出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13岁时随父亲到洛阳(36),同年4月8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37),同年夏末出家,并学习《四分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20岁时回定州,受具足戒(38)。四年后,也就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讲僧祗律(39),最初唱高和寡,随后听徒云合,后从僧辩参学经论。其后又入洛阳,追随佛陀禅师参加佛经翻译,并受教于勒那摩提,得其传授,参与《十地》的翻译。由于其“素习方言”,“通其两诤”,深得《十地》奥旨,著述《十地经论疏》,使地论得以流传。正始元年(504年)僧范“后徙辙光师而受道焉”(40)。正始四年(507年),慧光在少林寺弘扬戒本,其弟子道凭听之(41)。北魏正光三年(522年)于邺城讲学(42)。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收南兖州人夏侯氏为弟子(43),并取法号为昙衍。北魏普泰元年(531年)于少林寺讲《十地》,其弟子安廪前往听讲(44)。后慧光任东魏国僧统,东魏元象元年(538年)3月14日,在邺城大觉寺卒世,年70岁,迁窆于西门豹祠之西南。
被尊为地论宗之元匠、四分律宗之大师、禅学之名僧的慧光法师墓志的出土,对研究佛教史,校勘佛教史籍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明律上·齐邺下大觉寺释惠光传》, 《高僧传合集》,2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义解篇三·魏邺下沙门释道宠传》, 《高僧传合集》,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③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义解篇五·隋相州演空寺释灵裕传》, 《高僧传合集》,1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④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义解篇十一·论》,《高僧传合集》,2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⑤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习禅初·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 《高僧传合集》,2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⑥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明律下·论》,《高僧传合集》,2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⑦ 《华严经传记·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
⑧ 《华严经传记·释僧范传》。
⑨ 《华严经传记·释昙衍传》。
⑩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5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5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十章《北朝之禅学》,615~6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二),73页,知识出版社,1982年。
(14) 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第十八章“北朝诸帝与佛教”,71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4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6)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4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7)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二章,6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45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
(19) 杜继文:《佛教史》第四章,2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0) 杜继文:《佛教史》第四章,2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1)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一章,3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2)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13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23) 徐庆束:《〈魏书·释老志〉所记僧人略考》,《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
(24)(25)(26)(27)(28) 徐文明:《慧光法师生卒年月考》,《佛学研究》1996年第5期。
(29)(30)(31) 王振国:《地论学派与少林寺》,《少林寺与中国律宗》,少林书局,2003年。
(32) 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宝山灵泉寺》,7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 详见《续高僧传·义解篇四·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传》, 《高僧传合集》,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4) 唐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跋陀者天竺人也……自西域来游国度,孝文屈黄屋之尊,申缙林之敬,太和中,诏有司于此寺处之净,供法衣取给公府,法师遒于寺西台,造舍利塔。”清·王昶《金石萃编》卷77,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35) 《魏书》卷72《贾思伯传》,1615页:《北史》卷47《贾思伯传》,1733页,中华书局,1974年。
(36)(37)(38)(39) 根据慧光墓志中记载的卒世日期而推出他的出生日期,又据《续高僧传·慧光本传》记载“慧光年十三随父入洛”。可知,其入洛的时间为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下文推断年月方法同此。
(40) 《续高僧传·义解篇四·齐邺东大觉寺释僧范传》记载:“释僧范……年二十九栖迟下邑闻讲涅槃。……遂投邺城僧始而出家焉。……复向洛下从献公听法华、华严,宗匠前修是非衢术。后徙辙光师而受道焉。……时当正午遗诫而卒于邺东大觉寺,时春秋八十,即天保六年(555)三月二日也。”据此可推出僧范投慧光的时间是北魏正始元年(504年)。
(41) 《续高僧传·道凭传》记载,“十二出家……七夏欲讲涅槃。……八夏既登,遂行禅境。漳滏伊洛,遍讨嘉猷。后于少林寺摄心夏坐,问道之僧,披榛而至。闻光师弘扬戒本,因往听之。……以齐天保十年(559)三月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春秋七十有二”。据此及慧光生卒年月推断出正始四年(507年)慧光曾在少林寺弘扬戒本。
(42) 《续高僧传·释昙衍传》记:“释昙衍……十八举秀才贡上邺都。过听光公法席……以开皇元年三月十八日。……时年七十有九,卒于洺州卢氏宅。”由此可知,慧光在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曾在邺城讲学。
(43) 又《续高僧传·释昙衍传》记载:“释昙衍姓夏侯氏。南兖州人……年二十三投光出家……”其时当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
(44) 《续高僧传·陈钟山耆阇寺释安廪传》记载:“释安廪……年二十五启敕出家。乃游方寻道,北诣魏国。……并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至德元年(583)建寅之月迁化于房……春秋七十有七。”据此可知,慧光曾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在少林寺讲《十地》。
标签: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论文; 佛教史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高僧传论文; 释迦牟尼论文; 华严经论文; 北魏论文; 广弘明集论文; 大觉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