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利用率也在不断增强,水利工程的应用面也越来越广,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人类的生活、健康、生存等都受到了威胁。正是由于这些威胁,各行各业把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环境保护意识正逐步增强。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生态设计,推动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建设;运用
引言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在水资源污染严重、资源储备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的形势下,贯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目标,使传统水利工程改革向生态水利工程转变势在必行。
1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
生态水利工程是指在新建水利工程在传统概念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任务,以及对于已建成的水利工程所影响的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任务。生态水利工程要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规划理念,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保护水资源的安全,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后通常会改变河流的生态环境系统,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特有的多样性。在天然的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会导致局部河流的水深和含沙量发生改变,使得水流速度减缓,降低水流和外界环境交换的频率,降低河流的自净能力,对水质产生影响。同时水利工程修建的拦河坝会增加水域的面积,提升河流储存的热量,影响河流下游鱼类的繁殖,此外,由于水域面积增大,蒸发进入的大气层的水汽含量增多,降水量也随之增加,致使河流附近空气湿度增加,大雾天气频发,改变了原有的气候条件。
2.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量耕地以及林地,造成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系统紊乱,影响周边动物的生活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致使周边动物被迫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或者进行迁徙。
2.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涉及于水域淹没区域的和沿岸土地占用方面上,即淹没区域内和周边居民的迁徙安置,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搬迁问题。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土地、房屋的淹没拆迁安置,以及原住居民的迁移、生活保障和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后的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都需做好事前规划,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3基本原则
3.1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建设原则中的首要原则。首先,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做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时间考察,并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气候、河流形态等因素进行系统记录和科学地分析。其次将水力工程力学和水文学的相关规律有效结合,保证水利工程能够承受住洪水、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后,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按照最小风险、最大利益的原则,将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必须比选,降低生态水利工程的风险。
3.2生态恢复原则
对于生态环境修复功能,首先应该将重点放在生态景观大尺度。其次生态系统的修复不仅包括水域范围内的河流生态体系,还要考虑周边的陆地生态环境;不仅要考虑到河流水域自身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还要包括外来物种的多样性的恢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对当地的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全面掌握河流形态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运用新的工程建设理念,为生态多样性提供实行的可能,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
3.3整体性原则
河流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会因为降水量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河流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管理过程中,要以长期大景观尺度作为生态环境自我恢复的基础,拒绝使用短期小尺度范围作为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基础,而大景观尺度作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基础具有修复效率高、成功率高达的优势。因此生态系统的恢复不仅针对在河道的水文系统修复,而且要对河流水域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的综合修复。
4具体策略
4.1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
遵循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标准规范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生态水利工程。重要的数据和内容要有明确的规定,在设计完成后要进行严密的检查和审核,保证其能达到规定标准,为日后的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在制定技术规范与设计标准时要高度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本地区需要的标准规范。还应当编制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工程设计范本,为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稳定向前发展。
4.2坚持生态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念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我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联系密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内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环境策略的实施能够带来整个生产系统的革命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和居住环境的结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后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工作人员在设计理念上,始终贯彻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达到人为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当工程建成后,再通过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给群众视觉上带来一种美感。只有达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的为国家的水利工程发展做出应用贡献。
4.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思考
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可成立水利工程设计小组,便于相关人员间的交流沟通。在设计水利工程时要把生态学理念渗透其中,在取得水利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开发,始终将修复自然环境放在重要位置。除此之外,国家机关也应当重视水利监管,如安装先进的检查工具,严审水利工程的原材料。明确各分管部门的权责,并将权责明确到个人,这样也能更好地制约管理人员的不良行为,使生态水利工程管理更严格。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给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也带来了各种难题,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科学调整。只有达到了全面的考察,才能真正的为国家的水利工程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工程水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环境问题日渐严峻,因此生态水利工程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和修复生态系统的迫切需要,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河流生态环境恢复有着极大的意义,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晴,张建永,邱冰,等.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8(17):1-5.
[2]孙巍,刘明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探讨[J].吉林水利,2016(2):4-6,56.
[3]张薇,霍树义,李连伟,等.浅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27-29.
[4]赵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6):5-6.
[5]陈育昌.试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2):103-104.
论文作者:唐崇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河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