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_精神文明论文

网络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_精神文明论文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互联网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因特网(Internet )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成果之一,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以因特网技术作为基础,它给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同时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充分重视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带来的社会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文化环境下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一、信息网络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环境

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风貌与其发展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有关专家指出,人类正面临第五次信息革命,即数字式电子传播,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相互关系。(注:《中国专家预测——人类面临第五次信息革命》,载《互联网周刊》1999年5月10日第17 期,第5页。)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1998年8月中旬公布的《全球因特网使用者和网上商业预测》研究报告表明,到1998年底,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数有1亿左右,到2002年,这一数字将达3.2亿。该报告还说,1997年,全球有7810万台上网工具,到2002年可能增加5.15倍左右。据估计截止到1998年12月,网上用户已达到117万,比1996年初的2万人增加了50多倍。(注:资料来源:参见安飞:《数字化犯罪与国家信息安全》,载《保密工作》(北京)1999年第2期,第28页。事实上, 网络界业内专家都有一个共识,目前准确的上网人数是无法计算的,因为网络接入的方便性,一台联网的计算机或在信息服务商(ISP )那里注册的每一个帐户,事实上不只一个人在使用,因此,上网人数要比上网工具数多得多。)互联网络发展快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第一,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获取的方便性。在网络上,信息传播具有“时空压缩化”的特点,当信息以数字的方式组织、通过计算机高速处理并以电子作为载体传送时,速度就是时间压缩的具体表现。当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全球电话网络或国际互联网络传送时,国界和地理距离的暂时“消失”就是空间压缩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一条上网的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世界,而成为世界性的信息。因此,今天世界上的各主要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网络传播信息的重要性,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因为网络能把各种“独家新闻”或“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内向外公布,以至于今天人们把网络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尤其是,人们获取这些信息十分便利,只要有一台连上网络的计算机设备和电话线,就可以端坐家里浏览世界各地的网上消息。

第二,信息内容的丰富性。网络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其他传输手段的所有优点,它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动态画面。今天,各个国家的政府和行政组织、商业和文化教育机构等都在因特网上有自己的网址和主页。除此之外,个人还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己的主页,把自己的信息放到网上供世人传阅。在内容方面,网络上可以说无奇不有,从政治新闻到天气预报,从体坛快讯到影星隐私,从交友天地到网上购书……如果说多年前人们谈到“信息爆炸”时还多少带有将来时的语气,而如今上了网以后才能算对此有切身的感受,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网络上究竟有什么,只能说“要什么有什么”,一网打遍天下。

第三,交往行为的全球性。网络交往几乎已没有传统的地理和国家地域的限制,因特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把全球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联结成一个可以即时进行数据交换的“网”。因此,任何一台上网的电脑从身份上看必然具有“世界性”。以前人们进行国际性的交往要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现在,人们在任何一个联网的终端都可以“随心所欲”周游列国。网络无国界,许多局域性的事件通过上网而成为“国际事件”。在网络上,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地球村”和“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第四,互动关系的虚拟性。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通过网络完成,网络本身成了一种社会互动的场所,在我们“现实”社会之外形成了一种“虚拟社会”和各种“虚拟团体”。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藉、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网络交往在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匿名性的,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因此这种交往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拟交往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行动者可以仅仅根据相同的爱好和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形成“讨论组”之类的“团体”,这样便由网络而产生出种种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各种“虚拟的”或电子的共同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其他群体和机构,甚至政府组织的政策产生影响。由于形成一个讨论组,甚至是国际性的讨论组都十分便利,因而在今天的网络上有数不清的讨论组和新闻组,它们中的一些组织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毫无疑问,网络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以此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也称作计算机空间文化或赛柏文化(Cyberculture),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将越来越多地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本身就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

二、国际互联网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我们知道,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常常带来双面效应,国际互联网络同样如此。它一方面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笔者认为,网络给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强势文化的地位增强和意识形态的渗入。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霸权”(culture hegemony)理论, 这是指在某个单一群体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为当代民众广为接受的主宰性世界观。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工业化时代的遗产,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化体系到处笼罩着厚重的“西方中心主义”迷雾,西方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成为世界文化的“先导”和主流,而在网络世界,我们今天不无遗憾地看到,西方强势文化仍然有着稳固地位,西方发达社会凭借他们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在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中也取得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利的优势。在网络所及的范围内,西方文化的卫护者驾驶着战车横冲直撞,对不同于他们的异质文化横加鞭挞,他们会利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到处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格,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在殖民时代,西方社会曾经靠商品和武器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文化渗透,在网络时代,则靠强大的电子信息流能够更方便地做到这一点。

在网络上,取得最高文化霸权地位的当属“英语文化”。英语成为网络的“公共语种”和“世界语”的地位是由历史和技术原因造成的。美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的发源地和最先进的国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第一条网络都是美国人的发明, 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Dos、Windows等的原始版本、最有影响的网络搜索软件Internet Explore等也是美国人的发明,不懂英语可能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操作都有困难。在当今的网络上,英语的信息内容约占90%,这种情况使各国政要和学者普遍感到忧虑,以至于法国人也在抱怨,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如果说非英语区的发达国家都感受到英语文化(美国文化)的咄咄逼人之势,更不用说那些政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了。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网络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受到严重挑战。

第二,不良信息泛滥。

在今天的因特网上,不良信息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例如,一个上网者随便通过yahoo、Nestcape等搜索引擎, 键入sex或eros等主题词, 计算机网络会自动把世界各地相关内容的信息送到你的计算机屏幕前,有关站点和目录不是以百计,也不是以千计,而是以万计,甚至数十万之多。早在1995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发表的一个专家小组的调查表明,在过去18个月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影像和文字流通于因特网上,平均每天1700件,接受者遍及全美国50个州2000多个城市,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因特网的非学术信息中,色情内容占了很大比重。(注:严耕、陆俊著:《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82页。)今天,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世界各国都有很强烈的扫黄呼声,但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特点和各国文化传统和政策的差异,黄毒泛滥之势在网络上很难控制。也正是通过网络接受信息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它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黄色信息只是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一种,其他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也是畅通无阻。《混乱的联线》的作者、美国人普拉特指出:“许多年来,网上的色情作品一直无人关注。但是有一天,一个由正统派、立法者、检查官组成的联盟终于发现了网络言论的可怕之处,并发起了一场指控网络言论的运动。与此相对应,电脑狂热分子、激进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也联合起来了,他们极其愤怒地反对这场镇压,声称这种镇压是不现实的,并将付出像禁毒战争一样可怕的代价。”(注:[美]普拉特:《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郭立峰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75页。 )网络不良信息的内容和种类与黄色信息一样也是五花八门,包括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侮辱性言论,等等。

第三,跨文化冲突。

150年前,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工业、机器生产和商品打开了世界市场,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体系,只有在那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即“世界文明”才有可能产生。如果说那时的“世界性”文明“体系”是建立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那么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则是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础上的。但是,我们看到,全球性信息网络在增加人类世界性交往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在网络时代,除了历史过程中原有的文化冲突在网络世界里能够继续存在之外,还会形成新的文化冲突。人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由于地域条件、经济政治等历史环境的不同,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种族,甚至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异质文化之间可能只能进行有限的往来,或许因为空间距离、政治宗教等原因,有些文化之间根本就不往来。但当一个世界性的电子网络建成后,文化之间的扩大交流必然势不可当,除非具有某种特定文化背景的民族拒不加入世界网络。只要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加入网络,网络世界中的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这样,网络世界的文化冲突就显现出冲突范围扩大、冲突多样化和冲突频繁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必须加入世界性的信息交流网络,但与世界进行交流时,又不得不面临网络给社会造成的诸多问题。

三、在全球网络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尽管目前网络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人们以前从未遇到的难题,但从本质上讲,网络毕竟是人类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发明,它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且,它本身的发展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类生存需要的。把网络拒之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外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在新技术的挑战面前,笔者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勇敢面对问题,引导网络发展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把它变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工具。

第一,充分认识网络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还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意识形态宣传部门的领导者尚未完全体会到网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对网络的社会影响认识不清,他们仅仅把网络作为纯技术或纯经济的事物。造成这种狭隘网络观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因为目前网络发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网络社会问题也处于萌芽状态,加上网络不良行为具有隐蔽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尽管网络世界很精彩很热闹,但它毕竟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熟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虚拟”社会环境,要认识它的社会影响需要经历另一种“网络社会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技术变化和进步的过程在今天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手段,它对精神文明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网络文明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既要看到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巨大影响,又要把网络建设当成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关于网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文明建设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信息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和成败。

第二,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法律和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把网络文明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但是,目前对网络行为制定出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主要因为网络技术还处于高速发展、远未定型阶段,网络社会也只是初见端倪,许多事物尚在未知和不确定之中,网络立法的难度颇大。比尔·盖茨认为:“把一些听来合情合理的限制用法制形式规定下来似乎轻而易举,然而,如果我们不警惕的话,这些限制是有可能扼杀市场的。”(注:比尔·盖茨:《未来之路》,辜正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290页。)在目前所处的网络“经济”和网络“文明”的二难境地中,我们应该慎重行事。此外,网络行为常常是“跨国”行为,网络立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国际间的合作,这里涉及的问题也许将更复杂。尽管存在着上述困难,但世界各国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我国自80年代以来,也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规定,这些都对网络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但是,网络法律法规制订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网络失范行为不闻不问,我们必须通过道德手段来制约人们的网络行为。尤其在网络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盲点的时候,网络伦理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随着网络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加,一种新的伦理观念——网络伦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网络伦理学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学的课程。我们相信,通过网络伦理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贯彻到网络这一新的领域。

第三,发挥政府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意识教育和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今天,我们如果在一些主要的搜索引擎上用“政府”这个词来搜索,可以找到100多个国家,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在因特网上都有自己的站点和主页。1999年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的“政府上网年”,年底将有60%以上的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在163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网上设立自己的站点,到2000年, 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上网规模将扩大到80%。我们认为,无论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对网络文明的建设,政府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人们今天一般认为,政府上网主要有三个目的:在网上设立网站,向公众提供政府部门的最基本信息,使人们能够在网络上看到政府;政府内部和政府部门之间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并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政府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事实上,这种认识还不够全面,它忽视了我国各级政府机构上网行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注意到网络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作用,如美国的白宫网站,里面除有美国各届总统的个人资料外,还把《独立宣言》等重要历史文件放在上面,还有现任总统的个人信箱,任何网民都可以随时给总统写信询问有关问题,网站会随时解答这些问题,以此来表明美国总统或政府对这些问题的立场,这实际上已经发挥了网络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作用。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政府,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对外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对社会舆论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通过网络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看到,网络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尽管从理论上讲网络信息流的传输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今因特网上的影响力比较低,网民所获取的信息大量是从国外传输进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引进国外的文化意识和理论,但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INTERNET精神”,(注:江雪海:《信息中国说——从“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创立说开去》,载《互联网周刊》1999年5月24日第19期,第14页。 )而所谓要有“自己的INTERNET精神”,是基于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在今天的因特网上,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拥有对“信息化”的“发言权”。而信息时代,谁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诚然,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代价是十分巨大的。

既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世界的窗口,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网络对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民族文化资料放到网上,它就会成为世界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会给更多的人提供欣赏它们的机会。

普拉特曾经总结了两种主要的对网络的态度:一种是“技术论”,他们向我们许诺了一个虚幻的乌托邦,他们认为因特网将削弱独裁政府的统治,创造新的财富,提高少数派的地位并带动社会变革,因此全球网络的建立是“人类学会取火以来最伟大的技术变革”;另一种是“灾祸论”,他们声称网络是一处非法肮脏之所,其中充满罪犯和变态者,他们认为,网络会腐蚀正派的人,摧毁整个社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堕落,因此他们号召人们必须从计算机电子空间摆脱出来,“回到客观现实中,趁现在还不算太晚。”(注:[美]普拉特:《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郭立峰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2页。)笔者认为,无论是无情诅咒还是盲目歌颂,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是天堂还是地狱,其实是人类自己的选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它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网络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这一过程,尤其能够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网络文明的建设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网络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