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经济中心运行的轨迹——兼论珠海经济的定位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海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轨迹论文,经济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把封建时代的农业帝国和农业中心也算作经济中心的话,世界经济中心最先形成于中华大地。从古到今,世界经济中心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划过了这样一道轨迹:从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依次光顾了近代欧洲的长子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号称低地之国代表的荷兰,以世界工厂闻名于世的英国,具有“机会之乡”之称的美国,现在落脚到以美国为首、欧洲共同体、亚洲的中国、日、韩、“四小龙”等热点组成的经济圈里。20世纪末,一个具有强大引力的经济磁场正在太平洋形成,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世界经济中心的重心开始向太平洋倾斜,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世界经济中心正在孕育之中。
纵观世界经济中心的运行轨迹,有三次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太平洋西岸转向地中海,第二次是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第三次是从大西洋重返太平洋。
可见世界经济中心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地处太平洋西岸边的珠海,不仅位于太平洋这个大的世界经济中心之内,而且还位于亚太经济圈、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带、珠江三角洲经济热点区域之中。历史给了珠海这样的机遇和条件,珠海理所应当成为经济中心的“热点”之一,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
社会机体的创新:经济中心形成的原动力
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地区组织成一个城市看作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社会有机体。一个社会有机体要想成为经济发达的组织,就必须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自身不断发展、不断进化、吐故纳新、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机能。社会机体和生物机体的这种变异和发展就是创新。一个国家成为经济中心的历史就是在创新的推动下,从“基态”进入到“激发态”的过程。争当经济中心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主导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灵魂。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历史。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首先必须要有比别国更强的创新意识,要具有易于创新的社会机体、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时刻注意促进创新的产生和吸收,并且要对创新带来的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掌握激发方向,使社会机体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激发状态”。
在改革的今天,我们对“创新”一词是再熟悉不过了。创新的词句不断见诸于领导讲话、各类文件和各种报刊,什么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层出不穷,问题在于,一是我们缺乏对创新整体上的把握,哪些创新是首要的、核心的,哪些创新是次要的、从属的;二是创新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多项单个创新,未能形成机体的创新功能,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创新的项目很多,但归纳起来不过是三个层面的创新。第一个层面是观念创新,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创新,第三个层面是物质技术创新。观念是核心,制度是途径,物质技术是形式,三者相辅相存,互相促进。现实中我们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创新,才能形成社会有机体的创新功能,为经济中心的形成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经济中心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透视世界经济中心运行的轨迹,有两点是非常清楚的:一是科学技术的划时代发展是形成经济中心的基础之一。在经济中心的确立或推移过程中,科学技术总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二是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当时经济中心所具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是区别不同类型经济中心的标志。
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体系,使古代中国成为世界农业社会的经济中心;13世纪到15世纪,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使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成为世界贸易经济中心;17世纪纺织技术的发展,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19世纪电力的发现与应用,20世纪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先后使英国、西欧、美国、日本、亚洲等国成为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经济中心。
为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和推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呢?道理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出现创新并转化为生产力,它对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至少产生五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脑力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个在科技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向世界表明:要想在当今世界占有领先地位,必须使科学技术和脑力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新兴产业部门的不断涌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煤炭、钢铁等工业部门兴起,打破了农业社会的一统天下;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了电力、化工、汽车等新兴产业部门;第三次“浪潮”,微电子、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开发等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的标志。
第三,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质变。从世界经济中心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组织经历了从农业社会的分散经营,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最后进入信息社会的经济全球化。
第四,科学技术发展最显著的功绩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宽了人类财富的源泉,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利用创造了条件。
第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作为经济中心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把其他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附庸。可见,世界经济中心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珠海要想成为经济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作为基础,而且还要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高技术产业作为标志。广东省委、省政府把珠海定位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正是从科学技术在经济中心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和定位的,是非常明智的。
地理位置:经济中心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经济中心与它的地理位置很有关系。曾经充当过世界经济中心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都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就拿英国来说吧,自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以后,英国的地理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西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远洋航运的要冲。英吉利海峡的对面是西欧大陆许多河流的入海口,这使英国与欧洲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极为便当。英国本土的交通也非常方便,由于腹地很小,从不列颠岛上的任何城市到出海口都不超过110英里,这就大大降低了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使它不易遭受外敌入侵,几个世纪它都没有遭受大规模外敌的进犯;由于没有陆疆它可以全力发展海军,这又为它争夺海上贸易通道,把触角伸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掠夺原料、推销产品、建立殖民帝国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凡是成为经济中心的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或是位于海上、陆上的交通枢纽,或是岛国、半岛之国,或是扼守国际贸易通道的咽喉。这些条件是天生的,是不能被他国复制的专利,是经济中心得以形成的自然基础。当物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汇到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之上,经济中心也就随之而形成。但是,一旦流向改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就失去了意义,经济中心也就随之而转移。
地理位置对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固然重要,但它的影响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影响因素呈递减趋势。在农业社会,地理条件的影响最大,进入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影响开始减弱。今天,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可能成为不发达国家。日本、新加坡等国就是例子。但是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永远存在的,不会消失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克服地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因地制宜地来发展经济。
珠海地处沿海,毗邻港、澳,陆、海、空交通便利,拥有深水万吨码头,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地理条件。目前需要的是使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在这里产生聚散作用,使“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尽早成为现实。
马太效应:经济中心形成的规律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和推移过程中,马太效应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发达国家可以依仗它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而经济的繁荣又引起科学技术的更大创新;第三世界国家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使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而经济发展的迟缓又弱化了科技起飞的势头。当今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南北”差距还在扩大。
近观珠海2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马太效应与反马太效应的例子。从建市到小平同志南巡,珠海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历程。但从1995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珠海经济发展速度也受到影响,经济总量明显不足。但是,我们不必悲观,因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的创新机制还存在,珠海优越的地理条件不会丧失,珠海良好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三基地”建设已初见端倪,总之珠海成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和机遇已经具备。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珠海人应当振奋精神,乘省委、省政府珠海现场办公会精神的东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跨进新世纪门槛之后,作为经济强人在中国的东南沿海重新站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