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相适应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培训体系的基本认识
由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得知,要使一个复杂组织系统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并引用负熵流,同时具有良性的非线性放大作用,使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能够不断地在较高的水准上达到新的平衡。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培训、对外交流、引进人才等激发企业活力的手段,引入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信息、知识、人才和观念,同时调整优化集团内部运作机制,在管理和业务流程上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具有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培训体系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
培训体系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大纲体系以及培训实施体系,这三个主要方面把企业培训工作的输入、设计、加工、检验、输出等过程严格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一个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尽管管理循环PDCA四个环节相同,但由于企业的特点导致其培训体系在形式上截然不同。
二、赛特集团培训体系
赛特集团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建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中心,以商业管理、物业管理为基础,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她由赛特集团有限公司和成员公司以及若干家商业、物业管理机构共同组成。
由于日本八佰伴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介入,使赛特在起点上就迈出了行业领先的关键一步,加之后期的中西方交融的企业文化,使赛特的各级员工以敬业、认真、好胜的工作态度在业界著称,几百名管理人员成为赛特输出管理的人才库。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赛特集团越发显露出服务行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弱势:历史原因造成的各级管理者学历层次不能与高科技企业抗衡,七八十年代的学历教育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级管理者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亟待提高。
这里的学习能力不单是指课堂上对面授内容的接受程度,更多的体现在工作中主动将理论用于实践以及将经验升华为理论的行为,使其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我们知道:企业的兴衰和个人价值的增减,正如专家所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如何更有效的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及自适应能力,如何使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如何促进赛特用人机制有效开展,如何强化“不学习不行、不会学习不行、学习不下苦功不行”的学习氛围,成为赛特集团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总体思路
面对赛特的特点,集团公司深化培训改革,扩大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力度、递进培训深度,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了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集团经营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全员综合素质、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为基点,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服务,注重培训工作的先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集团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年来,集团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二地三业四级五层”的培训体系:
按培训对象所在地划分,二地:京内、京外;
按集团行业划分,三业:商业、物业、酒店服务业;
按培训对象级别划分,四级:高、中、初及员工级;
按培训目的和深度划分,五层:知识更新层、技能培养层、观念转化层、思维变革层、心态调整层。
(二)主要做法
1、加大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存在的学历层次偏低、知识老化、部分未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培训等情况,我们采取了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送出培训、举办新知识讲座、组织境外和京外考察交流、参观见学、开展专题研究、管理者授课、读书会、案例讨论会等措施,按计划、分重点地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依据培训大纲要求分年度、分阶段组织培训和考试,根据岗位工作说明书,达标(英语、计算机应用、企业制度、时事等)与提高考试(理念、管理知识和技能、业务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并对个人、单位的培训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作为各级人员和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内容之一。
2、实行规模化培训,提高综合效能。一是在各级别人员的公共培训内容方面,变“多头分散培训”为“统一集中培训”,统一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将新员工入职培训共性部分由培训中心集中组织实施,专业培训由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二是根据集团总体要求,组织集团规模的大型培训活动。几年来,赛特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进行每年一次的军训和拓展训练。也适时组织集团范围或业界内的论坛、大型知识竞赛、辩论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活动“赛特人对话”,目的是提供管理者与员工间、单位之间、行业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机会,疏通集团横向和纵向信息渠道。通过各种活动,既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又培养了一批专题节目主持人、球类解说员、活动策划人等,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同时,各用人单位也由此发现各类人才。
3、储备管理队伍实力,提供人才梯队。对管理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梯队式的培训机制,实施各级人员“接班人计划”,并作为各级人员年度运营计划中工作目标之一。同时,推行岗位资格认证和优胜劣汰办法,采取“50%的操练,50%的训练”(松下幸之助语),即集中与分散(挂职锻炼)交替进行的培训形式。公布内部招聘计划,组织招聘前指导性培训,招聘后岗前培训。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有效地将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相结合。对大学生培养总体策划由集团培训中心负责,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采取集中培训、轮岗、列席有关会议等办法。培训中心与用人单位保持“全双工”联系,掌握每一位大学生的全部情况,分别在入职一个月、试用期满、一年的不同时段,提出综合评价和培养计划,作为后备管理队伍建设的参考依据。
4、完善与培训体系配套的培训制度和培训大纲,提高培训系统性、针对性。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大纲,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并编印成册(培训手册)下发有关单位和部门,《手册》由五部分组成:
(1)总则:制定大纲的目的和依据、使用范围、涵盖的内容、受训对象分类及定义、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学时规定、考核与奖惩等。
(2)集团培训工作管理制度
培训工作责任制——集团各培训机构、总部各职能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职责;
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培训经费的申请、使用、报批等;
员工培训档案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记录及协议的签定、管理等;
培训MIS管理办法;
持证上岗若干规定;
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内部讲师的选拔、年审、聘任、培养等;
单位间相互承担培训任务的有关规定,轮岗、转岗培训有关规定其他相关制度。
(3)培训大纲操作(按高、中、初级管理人员,入职、晋升、转岗、提高来划分)
●培训对象(人员界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培训内容(公共培训、专业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三部分)
●培训实施(培训形式、组织)
●培训考核(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等级及考核证书)
(4)有关培训工作流程文档
(5)各类培训用表格、协议样本等
对初级以下人员注重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中级管理人员侧重经营管理能力和转变观念的培养,对高级管理人员重点是观念转变和思维变革的培养。多年来,我们认为优化的培训比例为(如表所示):
高级管理人员 中级初级
心态调整
11% 8%
思维变革
18% 15% 11%
观念更新
18% 16%
专业知识
18% 22% 51%
人际关系与技能培养 35% 39% 38%
5.树立投资观念,提高培训效果。选择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教材,尽可能采用实地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有效手段,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达到培训内容和效果的统一。
将培训后的四级培训评估与培训前的投资评估相结合,分阶段实施。在投资评估上,按照20/80原则,将全体人员分类,目的是将80%的培训费用投入到20%的将为企业带来增殖效益的员工身上,主要考虑的指标有:(1)年度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年度培训经费占薪资总额的比例;(2)年度员工人均培训费用/年度员工人均培训时数;(3)年度培训人时数占工作总人时数比例/年度培训人次数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在衡量培训有效性的指标上,不仅关注上述的过程和投入指标,更重要的是关注结果指标。
6、全面开展对输出管理项目的人员培训,提高外派人员经营管理素质和人员本地化的程度。主要按开业前培训、岗上培训、回京后适应性培训三个阶段实施。结合输出管理项目的个性情况调整培训内容,组织外派及本地人员每年分期分批集中脱产回京轮训、函授培训、发放学习资料和实习锻炼。
7、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与国内外联合办学的路子。走企业、院校、社会联合办学之路,加强与国内名牌大学、有关教育培训学术组织的联系和沟通,探索与国外培训机构交流合作的途径,研究论证培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组建支援培训工作的各界社会组织。
8、搞好培训中心自身建设,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建成完善MIS,建立全员培训档案和教师资料库,注重培训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利用。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9、跟进师资建设,内部讲师标准化。建立集团培训师队伍,通过授课比赛、观摩教学、内部授课反映等办法选拔“集团注册培训师”,并年审资格。制定培训师培养计划,制定一系列管理和奖惩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培训师的积极性,在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中形成了争上讲台的氛围。
三、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培训工作实践,使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者重视并带头学习,是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和创建学习型团队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要在资金上投入,更要在精力上投入,给员工做榜样。
2、用人机制与学习效果的紧密结合,是促进全员自觉学习的杠杆。热爱学习并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做出成绩的人,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不断推动企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重视和利用,就可能流失,这会极大地挫伤企业员工的学习热情,降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影响企业发展。
3、通过培训引入新的知识和信息,是保持企业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自适应、自组织的重要条件,培训是引入负熵流、增强自组织度的有效手段,必须把建立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作为企业适应社会、提高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