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论文,道德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实状况,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元月,我们对中国矿业大学四个年级的1000名学生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其中一年级242 份, 二年级278份,三年级251份,四年级169份。学生干部258份,普通学生682 份。现将不同年级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
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一)大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希望加入党组织
问题:对于大学生入党,你怎样想(见表1)
表1
选项 比例(%)
93949596
干部 非干部 合计
积极要求入党 54.1 63.1 73.5 83.6 81.5
65.9
70.7
有要求但不愿公开
7.8
4.1
8.9
6.8
5.77.26.9
可入可不入22.3 23.8 14.5
5.2 11.5
16.5
15.2
无所谓15.8
9.0
3.1
4.4
1.39.4
7.2
由表1可见:有70.7%的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比92 年的调查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在积极加入党组织上, 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高出15个百分点。在比例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高年级大学生经过大学生活的真实体验,政治追求的确定性增强,政治追求更加坚定执着,降低了入党的盲目性。在问及“你为什么没有要求入党”时,49.6%的学生认为是个人条件不成熟;有19.4%的学生认为是“即使交了申请,大学也入不了党”,由此可见: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追求的主流,多数学生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都能够自觉地在学习、工作中起积极作用。
(二)关心国家大政方针,拥护党的领导
问题:对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你怎么看(见表2)
表2
选项 比例(%)
93949596
干部 非干部 合计
非常及时
49.4 51.1 53.0 54.1 57.9 49.9
52.2
有必要,但缺乏新意
6.3 16.1
9.4
6.6 10.2 10.2
10.2
形式主义,走过场13.9
1.2
4.4
4.3
0.6
7.15.3
文件是好,但执行不力29.1 33.4 30.2 33.6 30.1 30.7
30.6
无所谓 1.3
1.2
3.0
1.4
1.2
2.1
1.7
由表2可见,学生干部对《决议》的信心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 随着年级的升高,认为《决议》的出台“非常及时”的比例有所降低。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自我判断能力提高了;另一方面,外来因素特别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影响增强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央《决议》的评价。许多大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非常关注。在学生主要收看、收听的新闻中,政治性新闻被列为首位。
(三)多数大学生人生目标的定位正确,承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问题: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见表3)
表3
选项 比例(%)
93949596
干部 非干部 合计
个人事业有所成就
44.1 54.1 55.9 48.7 53.4 50.4
51.3
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31.4 30.0 31.4 38.2 34.6 33.5
33.8
家庭幸福
12.7 11.3
6.4 11.8
9.3
9.89.7
赚钱7.8
2.8
3.4
1.3
2.2
3.83.3
无所谓 4.0
2.2
2.9
0.0
0.5
2.51.9
由表3可见,“个人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 家庭幸福”被学生称为人生追求并行不悖的三驾马车。学生干部对个人事业成功的要求略高于普通学生,主张人生目标是赚钱的比例占3.3%。 在人生价值观的定位上,40.3%的学生认为是“奉献”;26.7%的学生认为是“拥有更多的知识”,主张“索取”的占2.8%。 不可否认的是: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国家利益转向个人事业成功是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差异较小。
二、大学生的义利观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在“义”与“利”的认识上,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占优势
在列出的11个选项:人品、知识、健康、爱情、友谊、理想、信念、名声、权力、金钱、地位、家庭中,列在前四位的是:人品、知识、健康、理想信念。大学生将人品列在首位,与中国知识分子一贯重视自我完善是相吻合的,学生更看重个人的人品而非金钱、权力等其它因素;追求知识、正确进行自我塑造是广大学生的共同追求,金钱、权力、地位排在最后三位。
(二)认同“义利兼顾”
有78.6%的同学赞成“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84.4%的学生干部认同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高出普通学生8个百分点。 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42.4%的学生赞成“以集体利益为重”。
问题:你的义利观(见表4):
表4
义利观 比例(%)
93949596
干部 非干部 合计
以集体利益为重37.7 30.0 41.7 56.0 46.3
41.0
42.7
以个人利益为重 2.5
7.3 11.8
2.3
4.47.66.7
兼顾双方利益 36.4 34.0 27.4 25.2 30.3
30.2
30.2
视情况而定23.4 28.7 19.1 16.5 19.0
21.2
20.7
由表4可见,在义利观上,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存在差异, 赞同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学生干部比例高出普通学生5个百分点; 高年级明显低于低年级;而主张兼顾二者利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占50.9%,即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应兼顾二者利益,且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观点相近。
(三)注重“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重视精神的价值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得到了57.6%的学生的赞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传统的义利观得到33.1%的学生的赞同;在对比选项“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有77.7%的同学赞同。
三、大学生的道德观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大学生基本认同传统的道德观念,同时也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原则
在如何评价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时,42.1%的学生认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大力宣传和提倡”。52.2%的学生认为“有积极意义但必须经过改造”。在问及值得学习的精神的七个选项中,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诚实、坦诚居第一位,自强不息居第二位。同时,有80.6%的学生承认“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有72.3%的学生反对“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良心道德。”
(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建设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赞同
在这次调查中,学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教育的十四个选项中,排序在前五位的是: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主旋律教育与“三德”教育都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在评价“社会将更强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时,83.1%的学生认为是件好事。在谈到青年道德培养应注意的内容时,88.3%的生认为应注重“社会责任感和诚实守信”的培养。在问及社会公德水平的体现领域时,56.8%的同学认为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依然存在
(一)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信心但信心不足,对当今社会的道德主体认识有偏差。
在问及你认为目前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时,52.9%的学生认为是“说得多,做得少”,12.8%的学生认为《决议》可操作性差,25.2%的学生认为宣传空洞,无实质内容。
在问及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是什么时,列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利益,社会竞争机制列在第二位,“一切向钱看”列在第三位。而作为社会主导道德的“为人民服务”列在倒数第一位。对主体道德评判的失衡必然导致大学生高层理想的弱化。
(二)大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但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
在“你为什么入党”的问题上,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9.7%, 学生干部也仅高于普通学生两个百分点;35.6%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谋取好职业而增加竞争力”;25.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将获得好职业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列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学生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现实理想高于政治信仰。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谋取好职业的比例也逐步升高。
(三)职业理想现实化,高层理想淡化
问题:你选择职业主要考虑什么?(见表5)
表5
选项 比例(%)
93949596
干部 非干部 合计
专业对口
57.6 44.7 34.5 52.2 48.4
45.5
46.3
经济收入高 58.9 53.1 46.5 40.2 46.5
48.5
48.0
企事业单位 8.9
9.7
6.9
5.2
6.97.27.1
社会地位高 8.9 12.5 10.6
6.7 10.09.49.6
祖国需要的地方 0.0
2.7
4.4
2.9
5.02.93.4
大城市 5.1 11.1 10.0 21.6 11.9
14.7
13.9
有出国机会 16.6 11.1 14.4 11.1 11.9
13.5
13.1
是否有利于实
64.0 62.1 65.3 38.7 59.0
52.2
54.1
现自我价值
由表5可见,在问及选择职业主要考虑的问题时, 大学生将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列在第一位,将经济收入、专业对口列在第二、第三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毕业班学生,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选项为零。人生价值观在择业观上表现出从“旧三到”向“新三到”的转变,即由“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到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去、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去、到环境舒适的地方去”。
二、人生价值观判断的多元标准
人生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倾斜,部分学生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在人生追求目标上,将个人事业成功列在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之上。有18.7%的学生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合理利己主义表示理解和赞同。
问题:对下列观点,你如何认识?(见表6)
表6
选项比例(%)
同意 不同意说不清
竞争是残酷的,不能顾及良心 12.0
72.3 15.7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
9.9
67.1 23.0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10.4
77.8 11.8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0.3
72.2 17.5
由表6可见,对上述四个选项,持肯定态度的约占10%, 说不清楚的占15%以上。这说明:部分学生头脑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对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持肯定态度。
三、义利观上模糊不清
(一)对金钱的追逐、对物质利益的重视比较突出。
在理论上,大学生对“舍生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认可的,而在价值判断与行为上有所背离。一些同学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过分夸大金钱的作用。在问及当今的社会道德观念的主流是什么时,24.6%的人认为是“一切向钱看”。有的学生谈到:不管你承认与否,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扩大,甚至达到了无钱不能的地步。
(二)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回答“假如你的朋友在做生意时克扣斤两,你觉得如何?”时,29.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欺骗行为;23.6%的同学认为“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认为“这朋友不可靠”的占35%;认为“无商不奸,没有什么关系”的占12.2%。
我们又设问“在考试中,你的朋友请你帮忙”时,有29.9%的学生选择“设法帮助自己的朋友”;有29.5%的学生表示不知该如何办。事实上,部分学生不顾学校的三令五申,“互相帮助,协同作战”甚至代考。
在问及大学生作弊现象时,32.4%的学生认为很普遍。4.2 %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在问及需要加强的教育内容时,革命传统教育居最后一位。 对目前大学生素质较差的原因作分析时, 40.7%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影响,只有26.3%的同学认为是自身因素。大学生对妨碍自身生活的不文明行为如楼道喧哗、食堂、电梯拥挤等深恶痛绝,而对乱写乱画、撕毁图书、乱倒脏水则反应平淡。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只有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这个结合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的成才观教育紧密相联。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学生一入校就着手抓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年级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对四年级的学生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择业观教育相结合。二是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共青团在做好团员青年的推优工作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团员的思想建设,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进行引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三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二、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面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因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知行合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将经历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过程。由于我们国家比较重视道德认知而对道德实践有所忽视,对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强化道德实践,从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入手,低起点,高标准进行建设。
三、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结合。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过程,把德育目标、内容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两难性和感觉性的价值问题,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中感觉到,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