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V宽带接入网络上行信道接入技术研究

CATV宽带接入网络上行信道接入技术研究

王波[1]2003年在《CATV宽带接入网络上行信道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信息社会的来临,正在改变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标志。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导致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以POTS技术为主的接入网络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形势,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性价比更高的技术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CATV宽带接入网络技术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案。CATV宽带接入网络技术对CATV网络带宽的充分利用可以导致传输数据的价格大幅度的降低,这使它已经成为接入网络中最具吸引力的技术之一,而且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它的应用范围还会更加广泛。CATV宽带接入网络中,上行信道的接入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备受重视,是CATV宽带接入网络技术中的研究热点。上行信道接入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网络的性能,并且还关系到简化网络的控制等,但是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实现性能较优的技术还很困难,而且大部分技术仍然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即使商用化,价格也较昂贵。鉴于技术和价格的限制,上行信道的接入技术的研究非常关键。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 上行信道冲突解决算法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后退窗口缩小的二进制指数 后退算法的研究;每次MAP中单个站点发送多个请求算法的研究;支持优先级的接入算法和冲突解决算法的研究。(2) 上行信道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非定时MAP的竞争时隙分配算法和定时MAP的竞争时隙的分配算法研究,其中定时MAP的竞争时隙分配算法有动态和静态两种。(3) 上行信道调度算法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先到先服务(FCFS)算法的研究;支持优先级的FCFS算法的研究;后到先服务(LCFS)算法研究和较小分组优先算法的研究。本文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CATV网络接入技术产生的背景、现状和发展。对CATV网络中的各种关键技术,包括物理层的关键技术,比如调制和编码技术,频谱的分配方案的;MAC层的关键技术,比如上行信道的接入技术等,都做了<WP=6>详细的介绍,还讨论了CATV网络的发展以及上行信道的接入技术在其他网络中的应用前景。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上行信道冲突解决算法,设计了叁种冲突解决算法,通过仿真来比较这叁种算法与原有算法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这叁种算法在合适的网络环境中的性能均比原有的算法好,而且这叁种算法的复杂度也不高。第叁章研究了上行信道带宽的分配算法,对非定时MAP和定时MAP的竞争时隙分配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分析和实验中的仿真,对二者在网络中的性能做了详尽的研究,研究发现定时MAP时,动态分配算法表现了比静态分配算法更好的性能。第四章研究了上行信道的调度算法。包括FCFS;支持优先级的FCFS;LCFS和较小分组优先等算法,对以上算法都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了各种算法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CATV网络上QoS业务的开展。设计了一个混合实时轮询业务和最大努力业务的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了CATV网络上开展QoS业务的情况。第六章介绍了本文中的算法的仿真实现和基本的仿真环境。最后是全文总结。

徐永春[2]2004年在《基于HFC通道叁网融合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智能大厦功能系统的不断增加,建立一个使其高效工作的、 可扩展的综合布线系统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HfFC)网络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计算机数据传输、有线电视广播及电话 通信的综合服务方案。该方案有效的实现了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及电信网的叁 网融合。上行信道的接入技术是基于 HFC 网有效融合的关键技术。它主要包含以 下两种核心技术:(1)采用合理有效的碰撞解析算法,解决多用户共享系统带宽 资源问题:(2)采用 S-(CDMA 上行接入技术,解决 HFC 网上行存在的噪声。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就是对上述核心技术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叁网融合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现状,及作者在这方面 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简述了 HFC 网的网络结构和频谱划分,重点介绍了 HFC 接入网络 的国际标准---DOCSIS 标准。 第叁章:基于对 DOCSIS 标准的研究,详细分析了 HFC 网 MA(:协议流层的工作 原理。 .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 IP 网络的技术特点、数字编码技术、以及密集波分复用 技术。 第五章:深入研究了截断的二进制退避算法、采用平衡 Gold 码作为扩频序列 和 QPSK 调制的 S—CDMA 接入方式。

姜程潇[3]2014年在《EPON/HFC宽带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领域中,传统的ADSL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也早已被日新月异的网络电视技术所淘汰,通信运营商和广电网络都迫切需要一项新技术来实现自我革新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随着EPON技术的成熟,FTTB、FTTH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尤以FTTB堪称老城区宽带网络改造的主流技术;CATV也被广泛改造成HFC网络,然而广电网络与通信网络直接很难产生交集,如果能利用双方的特点共同改造实现“叁网融合”从而加快通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速度,并提高网络的承载能力,使其网络具备宽带、双向、多功能等业务同时又能减少运营商的改造成本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为找到能实现彼此业务需求又能方便彼此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技术。就必须深入了解EPON网络技术和HFC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从中找到双方的通性,以实现网络融合。因此本文研究了EPON网络的发现、注册、测距、定时四个重要技术原理和MPCP相关重要协议,深入分析了OLT与ONU之间实现互通的过程以及动态带宽分配原理,并举例说明了传统ADSL网络改造为FTTB+LAN以及FTTB+DSL的应用模式;此外还研究了CATV网络改造为HFC网络架构以及相关重要技术,并对HFC网络中CMTS+CM的网络改造进行了重点研究,为EPON/HFC在各自的宽带接入网络里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参考。最后在融合网络中本文重点研究了WDM、EPON+EOC的网络的相关技术原理与应用模式,在新建小区或老城区改造的网络拓扑上,电信运营商与广电网络便可采用合作方式进行融合网络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采用WDM设备将有线电视的CATV信号融入到EPON网络光纤里进行传输,可以采用FTTB+EOC将有线电视的CATV信号在最后入户前进行融合在入户后再分离的的模式,从而实现与运营商之间的的双赢。并在现行网络中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本文对CATV网络、传统宽带接入网络改造进行了实践性的方法总结和研究。本文研究方法的实现也将提升通信运营商和广电网络的宽带、双向、多功能业务的优势,并将大幅减少其对网络投资成本,提升效益。同时,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也为基于EPON/HFC宽带接入网络的改造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宋军[4]2003年在《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线电视网拥有丰富的剩余带宽和较高的用户覆盖率,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的HFC宽带接入系统逐渐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带接入方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线电视网不断向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平台演进,为广大家庭用户提供数据、语音、图像、视频等宽带多媒体信息的高速传送。宽带综合业务特有的业务属性对网络传输能力具有特定要求,需要网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控制和保证。网络为各种宽带综合业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将影响用户的满意程度,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推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有线电视网仅开展广播电视业务,在为交互式多媒体宽带综合业务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方面的研究和经验相对缺乏。因此,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寻求高效、实用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以尽量满足各种综合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是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有关HFC宽带接入系统和网络服务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有线电视网的自身特点,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服务质量体系结构和服务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先进、实用且可靠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造性成果如下:(1)对有线电视网的当前发展情况和未来演进方向进行了研究。随着HFC宽带接入技术和宽带IP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有线电视网正不断向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平台演进。我国拥有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网,将有线电视网发展为宽带综合业务网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切实可行。(2)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数据业务传输控制协议TCP的流量和拥塞控制机制,论述了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网络非对称特性、上行带宽资源分配策略和上行数据传输调度算法对TCP协议性能和数据业务服务质量造成的影响,对提高非对称网络中数据业务服务质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积极授权的上行信道带宽分配机制和基于下行数据传输速率轮询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机制,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新机制提高了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数据业务的有效吞吐量,为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提供了保证。(3)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现有服务质量体系结构和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WP=5>提出了适合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自身特点的分段服务质量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对资源预留机制进行了改进。论述了在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对各种宽带综合业务实施接纳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延判决的实时业务接纳控制机制。(4)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故障恢复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网络故障恢复状态下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初始化测距过程,对网络的故障恢复过程进行了系统建模,并运用排队论方法对网络完成故障恢复的平均时间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提高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故障恢复能力的相应措施。(5)对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上行信道的噪声干扰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上行信道的噪声干扰及其给网络服务质量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HFC宽带接入系统新方案。该方案采用分级的星型网络结构,并通过集中器将用户端设备与系统核心干线隔离,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上行信道的噪声漏斗效应问题,同时提高了HFC系统上行信道的容量和可靠性,为有线电视网开展各种宽带综合业务和网络的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

李杰[5]2003年在《光纤同轴混合网上行信道共享技术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及其设备双向改造的完成, HFC(Hybrid fiber coax),即光纤同轴混合网已成为向用户提供双向宽带综合业务的重要途径。为了兼容传统的有线电视传输模式,HFC网络带宽首先被频分为若干个8 MHZ的频道,这些频道被统一划分为下行和上行信道。上行频带位于5-65MHZ之间,这一频带为高频(HF)和甚高频(VHF)的一部分,此频带易受噪声干扰;此外,由于从光节点到用户端为树型分支结构,同一光节点的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道,形成了漏斗效应。因此,上行信道具有频带窄,噪声大的特征,这一特征对上行信道的数据传输具有极大的影响。HFC网络下行信道采用一点对多点的广播方式,用户共享下行资源实现比较简单。上行信道是一个多点对一点的媒体共享信道。所以,目前局域网使用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如:CSMA/CD、令牌等,不适用于HFC网。因此,解决上行信道的噪声问题和上行资源共享是HFC网络能否成为一个多媒体业务通信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很多国际化组织已经针对HFC网络接入双向业务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IEEE802.14工作组制定的IEEE802.14标准和MCNS提出的DOCSIS规范。前者侧重于ATM信元的传输,提供了完善的QOS支持;后者侧重于变长IP数据包的传输,在DOCSIS V1.1中提出了QOS的概念。无论是IEEE802.14还是DOCSIS两者MAC层协议的设计重点都放在上行信道上,即上行信道的分配,服务调度以及冲突解决等。本文结合当前HFC网络中主要MAC层协议的设计思想从本质上分析了影响协议性能的关键因素,结合上行信道的利用率和数据传输延时这两方面的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 HFC网络上行信道的传输机制,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ALOHA与S-CDMA的HFC网络上行资源共享技术,并在理论上对其①抗干扰能力、②上行信道利用率、③传输延时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证明了新型的基于ALOHA与S-CDMA上行资源共享技术的HFC网络的性能要优于传统的基于TDMA技术的HFC网络。

马根[6]2006年在《基于HFC网络DOCSIS MAC协议的性能仿真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宽带互联网主干网络光纤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接入网方式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瓶颈。相对于xDSL接入技术、DAN接入技术以及无线传输接入技术而言,基于HFC网络的宽带接入技术因其频谱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扩展性好等优势而成为其中较为有竞争力的一种选择。 尽管DOCSIS协议已经成为HFC网络进行双向传输IP业务事实上的全球标准,但是,为了获得协议中开放未作具体定义的一些参数的最佳配置,以便充分提高网络的性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首先研究了DOCSIS MAC协议的具体内容,然后利用OPNET提供的CSF13仿真工具,分析了协议中捎带请求、分块和串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比较了截断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中各种回退窗口设置的性能差异,最后在系统负载和CM个数不变的前提下,探讨了上行信道接入延时与MAP(上行信道带宽分配帧)大小、CS(竞争时隙)个数以及优先级设置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较佳的性能参数,对今后更复杂的性能仿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作为有线电视业务的一项增值型业务,VOD业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何将DOCSIS与VOD融合以实现I-VOD(交互式视频点播)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还以DOCSIS作为回传方式并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优先级,提出了在HFC网络上行信道CS中接入请求时隙和交互请求时隙动态分配的I-VOD系统的一种实现方案,为降低VOD系统平台的开发成本,促进宽带IP业务和VOD业务的共同发展积累了经验。

曾元[7]2010年在《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特性研究及建模》文中提出一个网络系统投入运营之后,营运者最为关心的是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目前影响HFC网络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是其上行信道复杂的噪声和干扰,以及由于网络结构本身决定的“噪声漏斗效应”而引起的信号损伤。为了提高HFC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维护的效率,必须结合实际HFC网络上行信道数据,获得上行信道中由于噪声和干扰引起的信号损伤的特征。然后提取出信号损伤特征并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噪声和干扰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实时信号捕获和实时信号分析,给出了HFC网络上行信道中存在的主要噪声干扰的类型、产生原因、对信道的影响以及出现的频度等,并以频谱图和星座图的形式对典型噪声和干扰引起的信号损伤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长期的大量观察和统计分析,提取出了典型噪声引起的信号损伤的特征;应用随机过程、数字通信等相关原理和知识,重点建立了高斯白噪声、窄带噪声的特征函数模型,并运用快速的级数展开方法,计算了基于噪声特征函数模型的上行信道QPSK或16QAM系统的误码率;运用MATLAB等仿真工具,对特征函数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系统误码率与载噪比的关系曲线,即“瀑布曲线”。本文根据仿真结果,对建立的噪声和干扰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反复修正和仿真验证,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网络系统中的信号损伤特征相符合,由此证明了本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同时,本研究成果是基于随机过程、数字通信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推导过程也严格受这些理论的指导,因此,本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本文对HFC网络上行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引起的信号损伤特征的总结、建立的典型噪声干扰的特征函数模型、基于这些模型得出的仿真结果及得出的结论等研究成果,对HFC网络上行信道的噪声识别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为HFC网络系统的健康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于全明[8]2003年在《HFC宽带接入网络MAC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互联网的商业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只能传输文字和图片的窄带业务,而是渴望得到更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有线电视HFC网络具有宽带、高质量和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从而作为一种新的接入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有线电视网络是高效廉价的综合信息网络,具有频带宽、成本低、容量大、多功能、双向性、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多种业务和连接千家万户的优势,它的发展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外的思科等国际公司已经实现了HFC宽带接入技术,并将其产品化。我国宽带接入网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但是核心设备和相关技术仍然来自国外厂商。为实现宽带接入网技术及其产品的国产化,降低成本,保障通信安全。国内厂商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大显集团是国内较早进入该领域的厂商之一。本课题是大显集团宽带接入网项目中的一个模块。主要研究了HFC网络MAC层及其相关协议。对这种宽带接入方式的关键部分MAC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较详细介绍了MAC层的原理和协议。研究了采用截断二进制退避算法的基站接入过程,得出了基站随机接入算法的吞吐量特性曲线。 对MAC层协议建立离散时间的马尔可夫链模型,推导了系统吞吐量表示式。讨论了上行信道采用S-CDMA调制方式的性能曲线。采用S-CDMA调制方式对于克服上行信道的干扰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分析了采用S-CDMA调制方式中一个和多个基站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以上的研究工作为大显集团实现HFC宽带接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相对较优的参数和理论依据,具有实用价值。

孙飞燕[9]2002年在《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文中认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基于Internet的应用已经由单一业务类型向数据、语音、图像“叁合一”的多媒体信息形式以及综合业务方向发展。目前,主干网已大步迈向宽带化和数字化,相比起来,原来模拟的,窄带用户环路就成了整个通信网络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宽带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宽带接入网的实现成了当前通信领域的一大热点。 多址接入协议是接入网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宽带业务的提出,多址接入协议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数据通信网的多址接入协议上,而必须考虑综合业务的接入。本文围绕着通信网中的多址接入协议问题,从理论上深入地研究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方法及其性能。同时,对HFC/CATV这一宽带多用户接入网络上的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和仿真。 CDMA由于其灵活机动,容量高,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等优点,并且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多址通信体制,因此目前引起国内外通信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国防战术通信及移动通信方面的关注。CDMA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本文对CDMA接收机做了一些介绍。 第一章介绍了几种目前流行的宽带接入网技术以及宽带业务,服务质量,多址接入协议和码分多址技术。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通信网中的多址接入协议的概况。并且对其中的一些典型多址接入方法及其性能做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和分析了针对数据业务的预约随机接入(RRA),然后介绍了支持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方法PRMA。为了结合ALOHA和CDMA的优点,在ALOHA和PRMA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ALOHA(SAMA)和预约码多址接入RCMA.,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第叁章对CATV网络的上行接入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对原有的只提供best effort服务的接入系统进行了QoS扩展。详细介绍了上行业务流资源预约策略,排队等问题。并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进行了仿真。 第四章描述了CDMA接收机的具体实现。介绍了各个硬件功能模块和它们的工作原理。

张冰[10]2008年在《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叁网融合”是当前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共同趋势。流媒体业务作为一种迅速兴起的网络应用,被认为是实现“叁网融合”的切入点。网络融合和新兴业务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善网络的性能与服务质量。因此,针对网络融合和流媒体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网络融合和流媒体业务发展为背景,研究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和拥塞控制技术。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以推进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和宽带接入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有线电视网带外信道的多业务宽带接入解决方案-HiNOC(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技术。HiNOC技术在最后100米的有线电视分配网络上,利用860MHz以上同轴电缆带外信道,可在单信道16MHz带宽内向用户提供超过40Mbps的MAC层接入速率,并支持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多种业务。在分析信道特性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HiNOC技术的研究目标、组网方案,并对网络拓扑、双工方式、多址接入方式等HiNOC MAC(HMAC)的主要机制进行了研究。HMAC协议采用中心结点控制的星型拓扑结构,采用TDD灵活分配上下行带宽,利用全协调的基于预约/许可的TDM/TDMA多址方式实现无冲突的信道接入和信道资源的动态分配。HiNOC技术将为叁网融合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技术手段。(2)设计了HMAC协议并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研究。首先,设计了HiNOC的协议分层模型并讨论了各层协议的主要功能。其次,详细设计了HMAC层中公共部分子层(CPS)和汇聚子层(CS)协议,并对其设计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CPS子层提供HMAC层的核心功能,包括结点接纳、信道预约与分配、链路维护、基于优先级的QoS保证等。CS子层实现高层功能与HMAC层核心功能的适配,包括高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打包/拆包(packing/unpacking)、地址学习和帧转发功能。再次,详细分析了HMAC协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开发的HMAC协议验证测试子系统,对HMAC协议的性能进行了验证测试。试验表明HMAC协议可以提供较高的传输效率和吞吐量以及较平稳的传送时延。(3)研究了适于流媒体业务的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机制,分别提出了一种单播拥塞控制算法和一种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算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接收端二项式算法的单播拥塞控制算法-BAR。该算法的接收端根据网络的拥塞状况按照TCP友好的二项式算法调整拥塞窗口,将其转化为期望速率并利用反馈分组通知发送端调整发送速率。仿真结果表明,BAR具有良好的TCP友好性和速率平滑性,适于流媒体业务。在BAR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于流媒体业务的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协议-BARM。为增强可扩展性,BARM协议的主要拥塞控制工作在组播接收端进行。每个组播接收端各自独立的维护一个拥塞窗口,根据二项式算法对其进行调整,并将拥塞窗口值转换为期望发送速率。为防止潜在的大量接收端引起的反馈内爆,协议采用了代表选择机制和反馈抑制策略。仿真表明BARM具有良好的TCP友好性、速率平滑性、可扩展性和较好的响应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窗口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算法-WLMCC。WLMCC算法在发送端利用多个组播组(称为层)发送数据,各层的发送速率根据接收端的反馈进行自适应的调整。各接收端通过独立地选择加入一层或多层,可以获得不同的吞吐量。为检测拥塞状况,协议采用了在接收端实现的窗口机制。各接收端独立维护一个拥塞窗口,利用GAIMD算法完成窗口调整,并按照当前窗口值计算期望速率。根据期望速率,各接收端累计预订数目不同的层。为防止反馈内爆和由LPM引起的归零问题,每层采用了基于代表的反馈抑制策略。仿真表明,算法可以向经历不同网络条件的组播接收端提供不同的分组发送速率,增强了组播拥塞控制的可扩展性,并具有良好的TCP友好性、速率平滑性和响应性。

参考文献:

[1]. CATV宽带接入网络上行信道接入技术研究[D]. 王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2]. 基于HFC通道叁网融合的研究与实现[D]. 徐永春. 西安科技大学. 2004

[3]. EPON/HFC宽带接入技术研究[D]. 姜程潇. 吉林大学. 2014

[4].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研究[D]. 宋军. 重庆大学. 2003

[5]. 光纤同轴混合网上行信道共享技术改进方法研究[D]. 李杰. 重庆大学. 2003

[6]. 基于HFC网络DOCSIS MAC协议的性能仿真及其应用[D]. 马根. 山东大学. 2006

[7]. HFC网络上行信道噪声特性研究及建模[D]. 曾元. 天津大学. 2010

[8]. HFC宽带接入网络MAC层的研究[D]. 于全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03

[9]. 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D]. 孙飞燕. 浙江大学. 2002

[10]. 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 张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CATV宽带接入网络上行信道接入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