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和需求孰重孰轻问题探讨
——经济运行时期的差异对一国供给调节和需求管理政策偏向的影响
●朱茜俣
摘 要: 关于供给和需求孰轻孰重的问题饱受争议,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理论背景的经济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文章从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这两类有代表性的对于供给和需求侧重不同的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得出应根据所处社会经济时期的差异调整对供给调节和需求管理的政策偏向,从而达到政府和市场的协调统一,共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供给 需求 时期 政策 经济增长
一、供给与需求理论概述
在历史上,强调供给调节和强调需求管理在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环境的变更而此消彼长(相互否定过程如图1所示)。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因慢性缺氧可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并且凝血酶和血小板功能处于活化状态,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目标也包括降低血液黏稠度与改善肺循环[23]。纳络酮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是长期效果一直不佳。疏血通注射液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率,缩短血浆代球蛋白溶解时间,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动脉血流量[24]。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的PT、APTT与TT值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P<0.05),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具有降低血黏、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图1
两类理论分别有其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1)在萨伊定律中提出的供给可以自身创造出需求;(2)强调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地位,避免政府干预;(3)通过减税(降低边际税率)等措施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供给;(4)重视智力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反对政府实施高社会福利政策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5)央行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避免引发通货膨胀。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蒙代尔、拉弗、吉尔德等。而强调需求管理的代表学派有凯恩斯主义,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增加政府开支,实施财政赤字;适量增发货币,降低利率,促进投资,从而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并刺激经济复苏。
本文采用完全信息条件下对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构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树模型,如图1所示。
笔者看来,总供给管理和总需求管理在维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性取决于经济时期。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时期,应该注重总供给调节,减少政府对市场在资源配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干预;同时通过降低税率,刺激投资增长来增加供给;并加强对智力资本的重视,让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经济效率。而在经济的萧条或衰退时期,应该注重总需求管理,可以适当增加政府开支,实施财政赤字,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项目投资,以此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复苏。
二、供给调节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实例
在经济繁荣和发展期,根据哈耶克自由经济的观点,企业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市场能释放出最大的生产潜力,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所以私有制和自由竞争是最优的经济制度。因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技术进步,而只有自由的市场竞争才能为技术进步提供多样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环境条件,只有私有制才能激发出个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所以,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期,政府应该削减开支,降低税负,以刺激总供给。对于经济的调节应该从与人们有着切身利益关系的价格入手,通过调控价格刺激生产者等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以期提高供给的关键——生产率。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微观层面个体决策的调节方式,通过价格的传导机制来影响生产者个体行为,以期通过价格的短期上升(W/P实际工资下降,生产者增加劳动力雇佣,由产出函数 Y=AF(K,L,N,E),劳动力雇佣 L增加,总产出Y增加),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经济增长时期重视供给调节,并不意味者自由放任市场自发发展,也并不否认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但反对国家越过市场对资源和经济主体的调节、全面直接干预经济的行为。供给调节主要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利用结构导向型宏观政策来调节微观个体的行为,以实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率。因此,供给调节倡导的是一种通过对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均衡。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前提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处于辅助地位,致力于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在经济的衰退与萧条时期,重视需求成为了一项拉动经济复苏的强有力的手段。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如图2所示)。
三、需求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实例
供给调节,结合现实意义,与我们国家当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在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的同时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适应程度,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措施及调整机制有:调整人口政策,保证生产函数中重要决定因素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保持总供给的稳定可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生产决定因素中土地资本的新动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用,提高总供给的增长效率;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构建“以民为本”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供给质量等。
图2
我家地方紧窄,容不出一间独立书房,所以每个卧室包括阳台都有书架。几屋子书,我由她任意翻看,反正绝无珍贵典籍,怎么看我也不会心疼。显然我会把一些书藏在小书柜里并且上锁——但锁得住青春期的好奇吗?
需求管理政策的一个经典案例是震撼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商品过剩,生产萧条,商店关门,工人失业,生产力大量闲置,物价分化严重,生活必需品价格急剧上涨而工业原料物资价格急剧下跌,致使千百万失业者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但是,与以往亚当·斯密等主张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政府无需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预期不同,市场并不能对这种现象发挥良好的矫正作用:商品价格的剧烈涨跌并未使商品的供求达到均衡;利率的下降也不能刺激储蓄转化为投资;工资大幅下跌仍不能增加就业。这时,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运用政府的权力来干预经济,扩大公共工程支出,增加资金供应,运用财政手段来缓和危机。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正是基于这种思想,采取政府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进行干预的一系列政策,应对经济危机。“新政”的具体内容包括:紧急颁布各种法令,来稳定物价,调节生产。又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增加赤字,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复苏经济。“新政”的推行对于缓解金融危机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西方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的繁荣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的“滞胀”:一方面投资减少,生产衰退,失业率上升;但另一方面利率下跌,物价高涨,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且由于执行举债花费、增加军费开支的反危机措施,量化宽松政策极大地增加了美国政府的负债,这种寅吃卯粮的负债经济导致美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之后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困难。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决定”,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减少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生产资料的价格急剧下跌而生活物资的价格快速上涨,市场自发调节出现失灵。从而解决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复苏只能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采取增加赤字的财政政策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在扩大政府开支的同时降低利率,从而拉动消费,刺激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就业率的上涨和经济复苏。需求学派强调只有依靠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才能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与供给学派相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膨胀性经济政策,是以宏观经济政策为调节手段,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微观个体的投资消费行为,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均衡。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供给和需求是政府在调节国民经济中所必须考虑的两个方面。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让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以及有着联动关系的三个市场之间达到均衡,所以供给调节和需求管理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经济周期,调节方法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期,政府应该侧重于调节供给,采取自由经济所主张的减少政府干预,通过减税以刺激投资,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发挥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社会经济效率,以促进产出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经济的衰退与萧条期,政府应该侧重于管理需求,采取政府干预主义所主张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赤字和政府开支,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刺激经济复苏。
供给和需求孰重孰轻的问题应当根据社会经济所处于的时期,有所侧重,但不能偏废。如果过度侧重于供给,可能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剩,供给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的扭曲,总量虚高,但结构和质量上与需求不匹配;如果过度侧重于需求,可能会导致经济滞胀问题,政府负债过重,国民经济部门比例严重失调,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品生产力不足,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故在考虑供给和需求孰重孰轻这一问题时,应采取辩证统一的观点。然而,在当今大多数经济体中,由于不同行业间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与民众的需求往往存在不匹配之处,故供给侧调节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具体措施上也有所体现。展望未来,首先,我国应该坚持中国特色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理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尽可能避免政府对市场活动的不必要的干预。其次,推进改革使要素价格市场化,消除市场现存的地理分割现象。再次,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公司化,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并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整,使资本流向能发挥出最大边际产出的部门,促进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最后,推进政府部门内设机构改革,建设更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高供给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金能斗.供应学派的理论和实践[J] .经济纵横,1998(12)
[3] 贾康,苏京春.“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J] .全球化,2016(02)
[4] 刘儒,王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演进的内生性逻辑与基本经验——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主线[J/OL]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9
中图分类号: F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5-200-02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17-2班 北京 100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