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理论的终结与心理科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巴甫洛夫理论的终结与心理科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巴甫洛夫学说的终结与心理科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甫洛夫论文,学说论文,心理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06-0069-05

一、巴甫洛夫学说与心理科学研究的关系

巴甫洛夫学说是一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说体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进行真理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有学者曾经指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以及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等科学原理,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对人们的心理活动给予了唯物的科学解答,这无疑是科学真理,是真理性的认识。但是这一科学真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后来的实践证明,巴氏当时所揭示的这些原理,只是处于宏观(机体、器官)的水平,并没有深入分子、量子等等更深的层次,随着现代科学信息论、电脑、脑神经化学研究的发展,才逐步补上巴氏原理的不足。就是在宏观的层次上,巴氏的一些科学原理,也有某些方面需要补充”[1]115。这种看法基本上可以代表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基本观点。

其实该学说的巨大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在20世纪中期,巴甫洛夫学说曾经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在国际哲学界、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当该学说被移植到心理科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就被奉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出现了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运动。尽管到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界有许多人明确批评了这次改造运动,指出了改造运动中出现的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错误。但由于其民族历史原因,正如墨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非常强大的民族主义因素在起作用,以谢切诺夫的巨大成就和巴甫洛夫显赫的国际作用而自豪;以实验室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力量和灵活性而自豪,这些制度处处都赋予巴甫洛夫方法以极高科学威望并同时赋予它以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2]543。苏联心理学界批评人们滥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问题时,主要指责的对象是当时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而没有对巴甫洛夫学说本身提出质疑和批评,没有进行认真严肃的清算。因此,很难消除这个学说对心理学的消极影响。

该学说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从哈克撰写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一书的叙述中大体得知。哈克在其著作中写道:“心理学在学习和条件反射方面已拥有了一系列为数众多的优秀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的是动物和人的学习过程。心理学史上的一些最著名的人物,甚至有些不属于行为科学领域的知名人物,都把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个领域——如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3]85这里所讲的“不属于行为科学领域的知名人物”专指巴甫洛夫院士。

在介绍巴甫洛夫的理论假设时,该书详细叙述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并指出:“巴甫洛夫试图解决的问题是:条件反射既然不是先天性的,那么它们是怎样获得的呢?他提出给狗喂食的时候,如果所处的环境中经常出现一种特定刺激,在狗的大脑中这种刺激就可能与食物建立联系,使它成为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在食物与刺激建立联系之前,这种环境刺激不产生任何重要反应。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中性刺激(NS)。当狗刚进入实验室时,虽然实验人员的脚步声可能使狗产生一种特奇的反应。(巴甫洛夫称它为‘那是什么’反应),但是它并不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此时的脚步声为中性刺激。然而一段时间后,狗因为每天在喂食前都听到同样的脚步声,它们就开始把这种声音与食物联系起来。根据这种理论,仅仅出现脚步声最终也能引起狗的唾腺分泌……现在巴甫洛夫有了一套理论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于是它便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3]92

遗憾的是哈克在他的书中并没有明确陈述巴甫洛夫这一套理论的详细内容。其实巴甫洛夫的这一套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一书中。他在这部经典性著作中利用自己的多项实验来证明和阐述这一整套关于大脑两半球机能活动的理论,即在大脑皮质中如何通过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扩散、集中和相互吸引来“拓通神经通路”,即建立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理论。

哈克先生继续写道:“巴甫洛夫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不仅限于对狗分泌唾液的研究。他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很多方面,并有助于推动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最后,他总结道:“通过这几个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巴甫洛夫的影响在心理学界是多么广泛。很少有科学家在某一学科有如此大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之一。如果没有巴甫洛夫的贡献,近几十年来,其他行为科学家也会发现这些原理中的绝大部分。但如果巴甫洛夫没有下定决心冒险改变他的职业,没有进入19世纪那未经验证、被高度质疑的心理学领域,那么,如此具有凝聚力、优雅而极富表现力的条件反射理论就不可能诞生”。[3]94

巴甫洛夫的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假设,是为了揭示、解释和说明其条件反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设想。哈克详细地叙述了巴甫洛夫的实验过程,但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罗列事实,而是要寻求对事物和现象的某种原理的发现或理论的解释。所以,巴甫洛夫学说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他提出这样一套完整的假设,即建立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理论假设。这个理论假设已经成为了“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之一”[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巴甫洛夫学说确实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不仅被列为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的一项,而且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这一点在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也曾有过明确的表述。墨菲说:“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巴甫洛夫体系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矛盾的东西。事实上在二者之间有相当相似之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和巴甫洛夫的体系两者在事实的和推论的概念之间都没有清楚的分化,而且二者的特点都表现在特殊的适应机能和先行的因果联系这两种解释之间混淆不清和任意变更。”[2]544在墨菲看来,巴甫洛夫学说与辩证唯物主义“没有清楚的分化”,也就是说是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的。这里明显地存在着对于两者的哲学性质的误解。

二、巴甫洛夫学说对心理科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由于人们对巴甫洛夫学说的哲学性质和科学性质的误解,所以长期以来,巴甫洛夫学说的学术地位是非常稳固和难于动摇的。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刘泽如教授曾尖锐地指出:“巴甫洛夫学说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5]419。但因为种种原因这种观点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批判者硬要说巴甫洛夫学说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同时,我国心理学界也兴起了一次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热潮。在这次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运动中,巴甫洛夫学说被奉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界有许多人明确批评了这次改造运动,可是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反修”和“文化大革命”),根本没有对这次改造运动进行认真的反思。

这次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运动的最大成就,就在于把动物和人类的心理活动统统归结为“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也就是说用他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即用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扩散、集中和相互吸引来拓通一条条神经通路的设想,去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

当人们要问:动物或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是什么时,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来回答,应归结为“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消退或抑制。当人们要问:人类的心理活动为什么那么复杂时,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来回答,就是不管人们的认识活动多么复杂,但最终仍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或者是因为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太复杂的缘故。人们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有丰富的想象?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来回答,这仍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改造或重组等等。总之,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来改造心理学,其结果就是如此。

其实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视为一条条“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即在动物的大脑皮层中“拓通”一条条的神经通路。这种解释完全是一种貌似科学的、深刻的解释,其实是一种肤浅的、形式主义的解释。由此完成的对心理活动的本质的说明,实际上一种空洞的形式主义的说明。因为,如果将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这就好像说,“在黑夜里一切牛都是黑的”一样,并没有使人们对牛的本质的认识有丝毫的进展。

当然,如果说大脑确实具有通过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扩散、集中和相互吸引来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功能,这种解释也不失为一种可供采纳的解释。但是,我们已经发现巴甫洛夫将大脑皮质设想为“镶嵌细工式”的组织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将大脑皮质中的神经传导设想为是按照“力学原则”进行活动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将神经组织的功能单纯地归结为传导,无视其记忆功能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不符合事实;他将大脑皮质看成是一个“建立暂时联系”的器官,用暂时联系执行记忆功能,并要依靠“吸引力”来“拓通”的想法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因而,他关于大脑两半球高级神经活动机能的全部设想,实际上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不符合事实的、片面的、虚悬的假设。[6]那么既然如此,如果继续采用这样的假设来说明问题,就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荒谬的。

事实表明,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其结果不仅滋长了形式主义的倾向,而且巩固了心理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奇谈怪论。例如,心理学界有人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而不研究心理活动的内容。而所谓的心理活动的形式,无非是指条件反射的形成,即“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这种形式是很难和内容相联系的。如果说形成条件反射的大脑机能不是“建立暂时联系”而是记忆的话,那么记忆的内容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内容。条件反射的建立、消退和改变,既然依赖于不同刺激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相互关联方式的改动与变化,那么掌握客观刺激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及其改动与变化,就成为了解心理活动内容的一把钥匙。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条件反射的形成或建立并不是通过什么“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功能来实现的,它与大脑的记忆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巴甫洛夫学说中对于大脑记忆功能的缺失,使人们对于认识过程的研究走上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道路。因为按照巴甫洛夫学的说,人们会致力于从大脑皮层中去寻找力学活动的图景,即要到大脑皮质中去寻找什么神经的暂时联系的拓通;而不是从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两者的关系,这条道路显然是一条脱离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错误道路。

同时,条件反射的建立与主体的需要有关,那么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必须关注需要因素的存在和变化。能动的反映过程的能动性显然来源于主体的需要,因为需要是主体活动真正的动力源泉。另外,条件反射的建立也离不开主体的需要。条件反射的建立、消退和改变,不仅依赖于不同刺激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相关方式的改动与变化,而且也依赖于主体需要状况的变化。因此,要想全面把握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不仅要掌握客观刺激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及其改动与变化,还必须了解主体需要状况的变化,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一把打开心理科学大门的钥匙。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心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承认动物和人脑的记忆功能,这就正确地揭示出动物条件反射形成的真正的神经机制。如果用这种观点去解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就绝对不会轻信什么通过“力学原则”在大脑皮质中拓通什么“神经的暂时联系”的虚悬假想。离开了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开了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离开了主体的需要去探求形成条件反射的原因,或者凭借假设的力学原则去想象神经道路的拓通,去解释条件反射的形成,必然会使人们陷入机械论的泥潭和还原论的窠臼之中。

由以上分析说明,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结果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使心理学的研究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轨道;二是将心理学带入了机械论的泥潭和还原论的窠臼之中;三是使心理学陷入到空洞的形式主义之中,使人们将心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导致心理学只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而不研究心理活动的内容。

三、巴甫洛夫学说终结对心理科学研究的启示

八十多年以来,巴甫洛夫学说一直被认为是对“心理活动给予了唯物的科学解答”,“是科学真理,是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还被奉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因此出现了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运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被认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之一”;这一学说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将随着巴甫洛夫学说的终结而受到动摇,我们必须对此重新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巴甫洛夫学说的终结对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启示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心理科学的研究应当走出机械论的误区。巴甫洛夫学说带给心理科学研究的消极影响和其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就在于用力学的原则去对待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问题。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就必须走出他的思想方法论的误区。

其次,该学说的终结与历史上“燃素说”的终结有许多相似之处。恩格斯在讲到燃素说的问题时曾经说过:“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列斯特列指出的氧气中发现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燃素说。但是燃素说的实验结果并不因此而完全被排除。相反的,这些实验结果仍然存在,只是他们的公式被倒过来了,从燃素说的语言翻译成了现今通用的化学语言,因此它们还保持自己的有效性。”[7]33巴甫洛夫所做的动物实验仍然有着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但是需要人们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释。

再次,巴甫洛夫学说的终结也对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心理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长期以来,在当代某些科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观点,即认为科学研究不必接受哲学的指导,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对此,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接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7]187巴甫洛夫学说的严重教训应当使我们认识到坚持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的重要性。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不管人们怎样错误地将巴甫洛夫学说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但实际上巴甫洛夫还是不自觉地陷入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窠臼之中。

在心理科学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种实证主义的倾向,即认为只有实验研究才算是科学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历史教训应当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重视实验研究而忽视哲学理论的指导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巴甫洛夫的实验应当说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实验,但是当他对自己的实验进行理论总结时,却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这种历史的悲剧是非常值得人们深省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我们沉浸在巴甫洛夫学说的迷雾之中时,我们可以说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是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可是,当我们跳出他的理论窠臼之后,才能发现他的理论是对实验事实的错误的解释。为什么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理论,而且有实验检验并支持的理论假设会被抛弃,会走向它的终结呢?这是因为正确的理论概括不仅要有实验的支持,而且还必须要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正确的理论不仅要接受实验的检验,还必须接受逻辑的检验和一系列相关事实的检验。巴氏学说的终结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要轻信那些建立在所谓实验基础上的理论假设,而应当从哲学、逻辑学和其他实证科学的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巴甫洛夫学说的终结也告诉我们,应当破除对实验的过度迷恋,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实验,如果没有正确哲学理论的指引,也仍然会走进误区,产生出经受不起事实和逻辑检验的错误的理论概括。

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并不想轻视科学实验的作用,而是要人们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我们必须牢记,科学的真理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自然也应当能够经得起实验的检验。所以,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践和实验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检验已经提出的理论假设,而且也会导致新的理论假设的提出。

所谓科学的真理就是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实验证明和检验过的,真实、正确反映事物特性和关系的理论假设。我们否定和抛弃巴甫洛夫的一整套理论假设之后,必须对他的实验研究做出更为切合实际的解释。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一个新的理论假设的生成,除了必须合乎逻辑与符合事实之外,还必须能够解释原有的理论可以解释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释它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和问题。这也是巴甫洛夫学说终结对心理科学研究带来的又一重要启示。

巴甫洛夫学说的终结,还意味着建立在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之上的整个心理学的大厦失去了原有的理论根基,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不能再用“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消退、抑制、重组、随机接通等来解释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和睡梦等问题,而应当对它们进行新的解释和说明。[8]

总之,从错误中学习,从教训中学习,也是一种有助于另辟蹊径的学习途径。巴甫洛夫学说产生近百年以来,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在科学哲学领域,人们越来越远离机械唯物论的束缚。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这些科学哲学理论的指引下,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具体学科取得了丰富成果。心理学也接受了它们的影响,出现了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许多新的分支学科。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的视野。不过,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真理必须在不断的批评和争论中前进。只有不断地批判、清算和克服已有理论的错误和缺陷,通过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反复实验和理论重建,才会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使科学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科学理论的建构方面,不清除旧的错误学说,就很难确立新的学说。

标签:;  ;  ;  ;  ;  ;  ;  ;  

巴甫洛夫理论的终结与心理科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