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影响_英国欧盟论文

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东欧国家论文,欧盟东扩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经济转轨初期,中东欧国家政府就意识到,在当时国内既缺乏金融市场又无法获得商业银行资助的窘境下,吸引FDI是发展本国经济最主要的手段之一。FDI一方面可以为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谓一举多得。1995年,中东欧国家迎来了第一次FDI流入高峰,特别是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国家FDI流入量达到了当年中东欧国家FDI流入总量的2/3,其中源自欧盟原有成员国的流入资本占中东欧国家FDI流入总量的3/4[1]。2004年5月1日,八个中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马其他、塞浦路斯共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些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会对本国今后FDI的流入产生何种影响?本文通过对原有文献的回顾以及对现有数据分析后认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可能会迎来FDI流入的第二次高峰,但是增幅规模不会超过转轨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次流入高峰。

一、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现状

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中东欧国家在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FDI净流入量不断增加。我们同时注意到,FDI净流入量所占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近几年除了捷克FDI净流入量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外,波兰和匈牙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认为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前期大量资本的涌入已使这些国家国内资本总量积累达到了较高水平,在短期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无法消化更多的外来资本。如果不能创造更多投资环境以实现流入资本持续快速扩张,那么过剩资本只能通过资本外流的形式,到其他国家寻找效益更高的投资机会(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中东欧国家放松了FDI的管制以及部分国家采用“休克疗法”进行的激进式私有化改革,中东欧国家1995年均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捷克、匈牙利和波兰1994年FDI的流入量分别为8.78亿美元、11.44亿美元和18.75亿美元;1995年,这三个国家的FDI流入量分别上升至25.68亿美元、45.19亿美元和36.59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192%、295%和95%。)。我们通过分析流入中东欧国家FDI的结构后发现,近几年中东欧国家源自欧盟原有成员国的FDI中,近一半份额都投向了非贸易部门,如水利、电力、天然气和交通、通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由于这些领域的投资总量和建设速度一般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短期内无法再容纳更多外资。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一次大规模资本流入后,在随后几年出现FDI的平稳减少,这种资本“大量吸收→平稳消化→再吸收”的过程,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表1 1998-2002年中东欧国家FDI净流入量

单位:百万$

国家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

 年均增长率

捷克 3700

 6310

4990

5640

 9320

31.97%

爱沙尼亚

 581

  305

387

543

  285

-6.96%

匈牙利2080

 2020

1690

2590

 854

-8.25%

拉脱维亚

 357

  348

410

164

  382

22.06%

立陶宛926

  487

379

446

  713

 2.0%

波兰 6370

 7270

9340

5710

 4130

1%

斯洛伐克

 562

  354

205

158

  401

-25.1%

斯洛文尼亚

216

  107

136

503

  1870

61.62%

东扩国(8)

14792

17201  17537  15754

17955

5.51%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August 2003)。

二、对影响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理论分析

(一)对影响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规范分析

FDI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把FDI分为水平型FDI和垂直型FDI[3]。水平型FDI可以和贸易相互替代,其目的在于减少贸易成本或者获取东道国市场准入。垂直型FDI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度不同而导致的价格差异,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二种分类把FDI分为市场寻求型FDI(以进军东道国消费市场为目的)、效率寻求型FDI(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自然资源寻求型FDI(以获取东道国自然资源为目的)和资产寻求型FDI(以扩大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为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完善的“FDI新理论”,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模式)[4]中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细化后加入一般贸易均衡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 trade model)中进行研究[5]。这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垂直型FDI的目的:外国企业按照生产流程,把产品按照不同的生产阶段放置在不同的生产区域内完成,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生产要素成本存在差异,通过垂直型FDI可以更好地节约生产成本[6-7]。

在对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规范分析中,最经典的是R.J.Baldwin1997年的一篇论文[8]。该文作者断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可以从原有成员国中吸引更多的FDI。这是因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首先必须要遵循欧盟现行的各项社会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全消除其外汇波动的不稳定性,保证政府政策的连贯性,并降低其国内市场的社会和政治风险,这都有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FDI的流入。

我们认为,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可以促进FDI的流入。首先,这些中东欧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前,必须满足所有人盟标准。由于这些标准透明度较高,而且对东扩国今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均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所以遵守这些标准,势必提高这些国家融资信誉度,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此吸引更多FDI流入。其次,当前贸易投资一体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商业活动之一。中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后,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将完全消除,欧盟原有成员国可以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建厂生产产品,然后再借用已有的商业渠道和分销手段,按照“原产地替换”的方式和欧盟以外的国家进行贸易。由于这种方式可以让很多在中东欧国家生产的产品享受和原有成员国本地产成品同样的贸易待遇,从而使原有成员国的跨国公司获取更多利润。再次,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将与欧盟原有成员国组成新的共同市场。欧盟原有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其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对于美、日等区域外国家的跨国公司而言,进入壁垒较大。中东欧国家目前刚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其国内产业较欧盟原有成员国而言竞争激烈程度小,很多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这些区域外的跨国公司必然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建厂,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国家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借用这些国家未来将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契机,以东扩国为跳板,把产品打入欧盟原有成员国市场,完成进军欧盟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实现FDI扩大潜在市场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双重目的。最后,通过追溯欧盟南扩历程我们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986年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随后几年两国FDI的流入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投资占了绝大多数(注:1981-1985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年均FDI流入量分别占本国GDP的1.1%和0.8%。加入欧盟后,FDI均出现了快带增长,1998-1992年两国年均FDI流入量占本国GDP的比重也大幅提高到2.1%和2.9%。)。

(二)对影响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实证分析

Lankes和Venables(1996)通过实证研究后证明,流入中东欧国家的FDI具有很强的异质性(heterogeneous)[8]。随后,很多学者都力图通过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对这种异质性进行划分,以证明垂直型FDI和水平型FDI的存在。此外,他们还采用不同的参数选取法和引力公式,就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对FDI流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Brenton和Di Mauro(1999)使用引力模型对中东欧国家FDI的流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用引力模型就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对本国FDI的影响进行了预测[9]。在引力模型中,他们把双边FDI的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参变量包括东道国人均GDP、东道国与投资国的人口数以及东道国与投资国之间的平均距离,时间序列选择1992-1995年这一时段。投资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东道国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35个国家。结果显示,FDI与东道国人均GDP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与两国距离具有极强的负相关性。对于其它解释变量,如东道国市场规模(用东道国人口数加以转换)的相关性不强。此后不久,Brenton和Di Mauro(1999)把时间段扩充至1982-1995年后,再次使用相同的引力模型对中东欧国家的FDI流入进行了实证分析[10]。此次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FDI与贸易具有很强的替代性,FDI向中东欧国家大量流入不会发生对欧盟其他国家FDI流入的挤占。Buch,Kokta和Piazolo(2001)在Brenton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解释变量,分别是:东道国的外贸依存度(东道国进出口总量占本国GDP的比值)和东道国金融系统规模,研究时段选择1990-1997年[11]。计量结果一方面支持了Brenton关于FDI与东道国人均GDP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与两国距离具有极强的负相关性,对东道国人口量的相关性不强的有关结论;另一方面显示,FDI区域内转移的情况确有发生,从FDI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投资重心由欧盟南部国家向中东欧国家转移的趋势。此外,该模型的结果进一步发现,东道国的外贸依存度与FDI流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东道国的金融规模对能否吸引FDI的相关性不明显。Bevan和Estrin(2000)在研究影响中东欧国家FDI流量中,明确将东道国投资风险度(the degree of host countries'risk)纳入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中进行了实证研究[12]。Bevan等人认为,东道国投资风险度可以解释为其融资信誉度,它受制于东扩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经济转轨的顺利程度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他们研究的东道国涉及18个市场经济国家和11个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转轨国家,时间段选择1994-1998年。此次实证研究的一项重大发现是:中东欧国家吸引FDI与其本国的融资信誉度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其何时完成入盟的最终谈判以及何时加入欧盟息息相关。根据这一结果Bevan认为,中东欧国家能否顺利加入欧盟并不能直接提高这些国家的融资信誉度,真正的路径是通过加入欧盟,吸引更多FDI以提高本国的经济绩效,最终以良好的经济表现提升本国的融资信誉度。

很多学者对上述结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由于引力模型对数据的时间跨度要求很高(一般认为,时间跨度至少超过解释变量的个数),而中东欧国家在转轨时期,很多数据无法准确统计或统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因此可选择的研究时段相对较少(一般都选择1992年以后的数据),上述研究在时间跨度小于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其客观性必然值得怀疑。由此,他们扩充了引力模型,采用合成数据技术(panel data techniques)弥补了转轨国家数据不全和失真的缺陷(注:合成数据技术是一类利用合成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能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Holland和Pain(1998)采用合成数据技术,把中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投资的总体风险和东道国工人平均收入作为影响FDI的自变量,选择1992-1996年的部分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中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对吸引FDI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劳动者平均收入对FDI的负效应也预示着效率寻求型FDI的存在[13]。José Caétano(2002)在前人基础上再次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充,加入投资国和东道国特殊的双边效应(countrypair specific effects)这一变量,运用合成数据技术对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14]。Jos é Ca é tano的统计结果显示,东道国除了人口数、潜在需求量、外贸依存度与投资国之间的平均距离、本地劳动者收入对FDI流入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外,东道国与投资国由于在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双边效应也对FDI有着十分明显的相关性。José Caétano通过结果预测,由于中东欧国家潜在FDI流入量大于实际流入量,在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源自欧盟的FDI会在一段时间内快速流入这些中东欧国家,直到潜在FDI流入量与实际FDI流入量达到均衡时为止。José Caétano还进一步认为,中东欧国家源自欧盟的FDI不会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南欧国家产生转移效应(diversion effect)和挤兑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三、对影响FDI流入的指标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东欧国家在欧盟东扩后能否经历自经济转轨以后第二次FDI的流入高潮,可以从中东欧国家人均GDP的动态增长情况、单位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外贸依存度和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中东欧国家人均GDP的动态增长

上述提及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认为,东道国国内人均GDP对FDI流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东道国人均GDP的持续增长,预示国内蕴含着良好的投资氛围和稳定的经济环境,此外本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也有利于市场寻求型FDI的进入。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新近加入欧盟的这八个中东欧国家在1998-2002年五年间,人均GDP基本上都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在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国家中,匈牙利人均GDP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捷克在经历了一段低增长后,在2000年以后又重新加快了增长速度。波兰则在1998-2000年持续4%左右惊人的增长幅度,2001年和2002年增幅趋于平稳。其他几个国家,人均GDP均保持3%以上的高幅增长。由此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人均GDP的较快增长,有利于在今后促进这些国家FDI的流入。

(二)单位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的变动

总结上述文献结论后我们可以看出,东道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FDI流入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也与理论分析完全吻合。这是因为,本国工人劳动成本较低意味着效率寻求型FDI可以通过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建厂,达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

表2 1998-2002年中东欧国家人均GDP的动态增长率

单位:%

国家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塞浦路斯

 5.0

4.8

 5.2

4.2

2.2

捷克 -1.0

0.5

 3.3

3.1

2.0 

爱沙尼亚

 4.6

-0.6

 7.3

6.5

6.0

匈牙利4.9

4.2

 5.2

3.9

3.3 

拉脱维亚

 4.8

2.8

 6.8

7.7

6.0

立陶宛7.3

-1.8

 4.0

6.5

6.7 

马其他3.4

4.1

 6.4  -1.2

1.2

波兰 4.8

4.1

 4.0

1.0

1.6

斯洛伐克

 4.0

1.3

 2.2

3.3

4.4

斯洛文尼亚

3.8

5.2

 4.6

2.9

3.2

数据来源:Eurostat。

表3 1998-2002年中东欧国家单位劳动成本和生产率的动态增长 单位:%

国家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塞浦路斯

-6.6

 -0.1

  - - -

3.9

  3.7

捷克-2.2

  1.1

 1.3

  -1.7

 2.8

0.4

  2.6

 4.02.7

  -

爱沙尼亚

-1.6

  5.5

-6.5

  -3.0

-2.1

6.8

  3.8

 8.85.5

 4.5

匈牙利

 -1.8

 -4.1

 1.23.1

  -

3.0

  1.0

 4.23.4

 2.6

拉脱维亚

 - -- --

立陶宛

  2.0

  7.6

-6.4

  -6.4

 0.0

8.2

 -1.3

 8.01

  1.0

16.1

马其他

 -0.5

 -0.9

-3.03.8

-0.9

3.4

  3.3

 5.6

  -2.6

 1.9

波兰-1.5

 -0.9

-4.65.1

  -

3.6

  8.3

 6.53.2

斯洛伐克

 -

  -3.3

  - --

2.4

  4.7

斯洛文尼亚  3.8

  5.2

 4.62.9

 3.2

3.8

  3.9

-3.81.9

 3.3

数据来源:Eurostat

注:第一行数据为单位劳动成本的增长率;第二行数据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爱沙尼亚、立陶宛和马其他等三个国家单位劳动成本持续下降,而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上升,这有利于效率寻求型FDI的流入。再看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国家,成本变动呈现出增减交错的形势,最近几年单位劳动成本的年变动率都控制在±5%以内,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26%、-0.4%和-0.48%。总体来说,这种变化是相对平稳的(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明显低于欧盟原有成员国。作者做过统计,波兰和匈牙利2002年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平均工资仅为欧盟15国2001年平均水平的0.18和0.22,与欧盟15国平均水平相差悬殊。)。再看这三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年均变化率分别为2.43%、2.84%和5.4%。由此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过对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制改造、大规模裁减国有企业冗余人员、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等各种手段,有效地降低了劳动成本,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中东欧国家国内劳动成本不断下降以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注:中东欧国家自1998年以来,单位劳动生产率基本上都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国家年均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均高于2%。),会吸引更多欧盟原有成员国以及欧盟外其他国家效率寻求型FDI的流入。

(三)外贸依存度和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

Bernard Hoekman(1996)从经济理论和实证检验上都曾证明,中东欧国家和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对两者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产业内贸易和FDI一直被认为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这一理论在贸易投资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得到了印证。跨国公司通过FDI完成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再通过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Jos Ca tano(2002)也用引力模型证明了在中东欧国家FDI流入中,外贸依存度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14]。可见,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也可以预测中东欧国家FDI今后的变化幅度。从表4可以看出,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国家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捷克和匈牙利,其外贸依存度均超过了100%。这三个国家中,捷克和匈牙利在2000年和2001年,外贸依存度均出现了大幅上涨,在2002年又有所下降,波兰的外贸依存度则一直保持在62%左右。从这三个国家与欧盟原有成员国贸易量来看,欧盟无疑是他们最主要的贸易对象,他们对欧盟的进出口量一般都占到本国贸易量的60%以上。最近几年,这一比重变化不大(表5)。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原有的贸易壁垒将进一步削减,贸易品可以更加自由地在东扩国和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流动,在东扩国完成短暂的过渡期后,他们还将加入欧洲统一市场,东扩国与欧盟原有成员之间通过贸易创造后的双边贸易量会进一步上升。所以,单从中东欧国家贸易依存度的角度,可以预测东扩国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产业内贸易规模会不断扩大,由此会促进欧盟原有成员国FDI向东扩国的流入。

表4 1998-2002中东欧国家(3)外贸依存度 单位:%

数据来源:Eurostat

表5 中东欧国家(3)与欧盟(15)的贸易量占本国贸易总量的比例 单位:%

国家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捷克

出口

64.0

69.2

68.6

68.9

68.4

进口

63.5

64.2

62.0

61.8

60.2

匈牙利 出口

72.9

76.2

75.1

74.3

75.1

进口

64.1

64.4

58.4

57.8

56.3

波兰

出口

68.3

70.5

69.9

69.2

68.7

进口

65.6

64.9

61.2

61.4

61.7

数据来源:Eurostat

四、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上述推理正确与否,本文试采用引力模型结合合成数据技术对捷克1995-2002年源自欧盟原有成员国的FDI流入量进行实证研究。之所以选择捷克作为中东欧国家的代表进行研究,原因有以下几点:(1)捷克在转轨过程中没有经历激进式改革,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FDI和贸易量变化相对平稳,不像波兰等中东欧国家那样起伏剧烈;(2)1995年以来,捷克源自欧盟原有成员国的FDI占欧盟投向中东欧国家FDI总量的比重一直较大,尤其1998年以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注:具体数据参见表1。);(3)与波兰不同,捷克的地域和人口总量在中东欧国家中居中间位置,相对于欧盟来说是个小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4)中东欧国家在转轨过程中大量数据存在失真和漏缺的情况,作者通过查阅Eurostat和各国统计年鉴后,发现仅有捷克的经济数据最完整。本文FDI引力模型的表述如下:

——捷克第T年国内工人工作总补偿(注:工作总补偿=工人工资总支出+由雇主代为缴纳的社会支付(social contributions)。);

——捷克与i国之间的距离(注:统一用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表示。);

——i国相对于捷克克朗第T年的名义汇率;

T——代表广义时间序列(T=1,2,3,……)。

表6 捷克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FDI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

因变量:LOG(FDI)

方法:赋权重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样本空间:1995-2002

怀特异方差-标准误差&协方差检验结果

用合成数据技术和广义最小二乘法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注: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尝试引入接壤效应,但是通过检验发现对捷克而言,接壤效应并不显著,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没有将统计结果列入。):

统计结果的残差在10阶以内的自相关系数(AC)和偏向相关系数(PAC)均通过检验,表明统计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注:统计结果的残差在10阶以内的自相关系数(AC)和偏向相关系数(PAC)均明显小于±0.5,就可以表明统计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参考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91页))。

表6结果与上文做出的预测完全吻合。首先,投入中东欧国家的FDI与投资国和东道国的GDP正相关,表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则该国家的投资潜力就越大,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市场寻求型FDI的存在。第二,如果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开放度越大,那么这个国家对欧盟成员国的FDI来说就越具有吸引力。第三,从FDI与外币相对于捷克克朗正相关性的结果,可以认为中东欧国家本币相对于欧盟原有成员国国家的货币贬值,也会促进FDI的流入。最后,中东欧国家国内的工作总补偿相对于FDI来说呈现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也符合上述分析,证明了效率寻求型FDI的存在。

五、结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东欧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这些资本中绝大多数以FDI的形式流入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当时国内经济改革最富有成效的国家[15]。这些国家如今也成为欧盟东扩进程中第一批正式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那么,这些国家正式加入欧盟后,是否会出现第二次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呢?作者通过分析后认为,从理论上说这些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可以有效吸引FDI的流入,这是因为:首先,此次中东欧共8个国家加入欧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欧盟对其经济转轨取得成绩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与15个发达国家形成经济和政治同盟,也是在向世界发出一种信息,表明这些中东欧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都有助于今后FDI的流入。其次,欧盟原有成员国与东扩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将进一步削减,原有成员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中东欧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转移生产基地,达到“原产地替换”的目的,在本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通过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完成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再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销往欧盟以外的国家。再次,对美、日等欧盟以外的FDI而言,中东欧国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其进入壁垒要远远小于欧盟原有成员国。欧盟以外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占领中东欧市场,进一步打入欧盟原有成员国的市场。如此一来,在东扩国进行FDI就具有双重功效了,一方面可以利用中东欧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的特点,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打开这些国家甚至整个欧盟的市场。

通过总结国外学者一系列实证检验的结论,作者认为,根据中东欧国家人均GDP的动态增长情况、单位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外贸依存度和与欧盟原有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这三个方面,可以预测今后这些国家FDI的流入情况。这是因为,此次东扩的10个国家基本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步骤地完成了一系列入盟要求,而且在加入欧盟后还有10年左右的过渡期,才最终达到并履行欧盟统一标准。可以说,这些中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改革将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绝不会再像“休克疗法”那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上述三个经济指标也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预测价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从1998-2002年中东欧国家人均GDP的动态增长率、单位劳动成本的动态增长率以及外贸依存度的走势来看,它们的未来变化将会对今后中东欧国家吸引FDI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不会给FDI的流入带来负面效应。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中东欧国家第一次FDI的流入高峰是在部分中东欧国家采用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迅速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向完全私有化的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注:1995年,波兰开始实施整体私有化计划,建立了15家国民投资基金,将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的512家国营企业约30亿美元资产的60%,分配给这些基金进行私有化改造。同年,波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是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当年波兰FDI的流入量比上一年增加了95%。),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瞬间被市场经济完全替代,对外来资本也由严格限制变成了积极鼓励,当时大量国有垄断部门和国有企业也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私有化的转变。如今,经过10多年的经济改革,这些中东欧国家在正式加入欧盟前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改革也基本完成,因此吸引FDI的流量也理应趋于平稳。通过前文分析也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吸引FDI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了基础设施建设,可进一步投资的空间也比较有限。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以前,中东欧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持续不断地容纳外来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当投资市场趋于饱和后,资本必然会外流。

综合上述分析后作者认为,从最近几年中东欧国家FDI的流入情况来看,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会迎来FDI流入的第二次高峰,但是此次FDI的流入增幅不会达到第一次的规模。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从FDI引入规模和所起作用角度分析,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相似,都处于FDI流入量迅速增长阶段,FDI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经济发展对FDI有较大需求。由于我国与中东欧国家FDI的行业结构相似,均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金融、基础设施等行业,经济发展水平、贸易结构、劳动力报酬等因素也相似,因此在吸引FDI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以汽车行业为例,按德国汽车研究中心(CAR)200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欧盟东扩使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新成员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增强,德国汽车工业已计划在这些中东欧国家当地增设汽车生产基地或汽车配件组装车间。CAR认为,未来几年里,德国汽车工业移师东欧的规模将会因中东欧国家廉价劳动力以及欧盟丰厚补贴而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现阶段,德国大众、法国标致—雪铁龙都已经开始在欧盟新成员国国内大量投资生产。CAR预言,2006年后,中东欧国家将成为全球FDI的“新宠儿”,欧盟在东欧国家生产的汽车数量将至少较2002年翻两番。可见,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将成为我国吸引FDI的有力竞争者。因此,当前我们应加强对FDI影响因素的分析,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欧盟东扩可能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前做好完备的应对措施,继续保持对FDI的吸引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标签:;  ;  ;  ;  

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国家FDI流入的影响_英国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