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委应努力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委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努力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这就明确指出了各级党委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下大气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在高校得到加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党委要不断深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切实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保证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在实处,收到实效。
一、解决好“三个认识”,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责任感
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形成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识,也就不可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变成自觉行动。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学生充分认识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紧迫的、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就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深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要深刻。《决议》根据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指导思想是在充分注重历史经验而又密切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则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引导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理解这一指导思想。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指导思想贯串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强调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教条地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必须在坚持的同时勇于在新的实际面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它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同时,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因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规律性的认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决议》中阐述的关于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充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非常丰富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现代化一定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思想,从时代的高度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他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的谆谆教导,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他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奠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他坚信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同时对开放中带来的一些坏东西,提出要用教育和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正确地指明了改革开放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一贯提倡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为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和外来文化提供了准绳;他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期望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表明他对精神文明建设队伍的关心和重视;他告诫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决不能削弱,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不闻不问,这是他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工作方法的科学指导;他要求党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这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组织领导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深刻领会邓小平这些思想的精神实质,使之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其次,要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党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决议》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并进一步阐述说:“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决不能将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割裂开来。一方面,要认识到,经济建设不能取代精神文明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总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统一思想,体现着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一贯主张。贯彻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就要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轮并转,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再次,要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同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决议》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纳入指导思想之中,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的素质提高上面。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千百万德才兼备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促进全社会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这样的目标同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直接促进培养目标的落实。师范院校在高校中担负着更为特殊的任务,它要培养教育人的人民教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师范院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肩负着更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应当把师范院校建设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基地,展示精神文明的窗口。
(二)对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认识要全面。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迫切需要高校运用自身的优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要认识到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连锁效应。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仅关系到培养对象自身如何成长,而且关系到培养对象将来怎样影响社会。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会以自己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他人,带动他人,从而改善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而一名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以师范院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他们不具备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条件,他们就可能误人子弟,影响一大批人的成长。因此,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与全社会文明程度能否提高紧密相关。
其次,要认识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性作用。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稳定形成的时期,也是处在学习和掌握高层次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能否确定科学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对于他们一生能否做一个文明、健全的人至关重要。高校应抓住教育人的关键时机,在青年学生的心田播下文明的种子,让他们终身感受文明之花的芬芳、文明之果的丰实。
再次,要认识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所在。高校担负着塑造人的灵魂的神圣使命,因而高校首先就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园地。教书育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按照精神文明的要求去引导学生进取、纯化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生活、拓展学生才智正是教书育人的最主要方面。学校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学校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位党员、干部、教师、职工都应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为精神文明建设发光发热。
(三)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校情认识要准确。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努力做到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准确把握校情,认真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应当看到,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校有一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包括教师、党政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等,可以有计划、有条理、有目的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学校有比较完善的教育设施和相对有利的教育环境,可以生动活泼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培养;学校以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为其基本特点,可以通过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广泛地组织学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也应看到,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目前也有着许多困难。其一,在高校内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党员干部自身的示范作用不够,也就不能理直气壮地抓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很重视,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忙于管教而疏于管道。其二,从外部环境上看,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也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带来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把一些学生引入低级庸俗的歧途,一些腐败行为使学生对前途和理想产生困惑和迷茫。所有这些,都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变得更为艰巨,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坚决抵制各类消极有害的现象对学生灵魂的侵害,以保证学生成长为思想过硬、知识丰富、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二、处理好“五种关系”,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落在实处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这当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处理好这些矛盾,理顺各种关系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落在实处的前提条件。
(一)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教学科研是高校正常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应有的职责。任何时候,高校都应该力争创造教学和科研的优异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防止的是对教学和科研作片面理解,忘记在教学、科研中融汇精神文明教育的内容。事实上,在教学和科研中坚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对象,以忘我的精神去从事科研工作,等等,无一不蕴含着精神文明的因子,同时也是获得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内在要求。那种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硬功夫”,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与从事教学、科研的业务人员无关等思想,都是将教学、科研与精神文明建设割裂开来,其结果,不仅会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同时也会羁绊教学和科研的开展。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应把精神文明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中去,使两者变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真正体现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
(二)处理好党政工作与“两手抓”的关系。高校的党政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育人,而“两手抓”是育人的根本途径。因此,高校的党政工作在某些方面虽有分工,但“两手抓”却不可“分家”。从“党要管党”的角度出发,党委当然要抓好党员干部的素质建设,从而保证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但从育人的需要出发,行政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生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设置,活动课程的开设和社会实践的组织,教师教学思想的明确,管理人员工作作风的改进,看似简单的行政工作,其实都包含一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高校党政领导一定要密切配合,对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管,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充分考虑融汇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而创设浓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
(三)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硬件”作支持,如建立大学生活动室、添置现代声像媒体、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等都是必要的。需要防止的是“只见物不见人”,“软件”不到位,缺乏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条件大搞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目前教育经费投入离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依赖“硬件”处处到位也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保障,一方面还要充分激发人的热情,尽力利用现有条件,广开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这样,“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克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畏难情绪,使精神文明建设变成人们自觉的内在要求。
(四)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关系。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防止理论学习走过场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坐而论道,光说不干,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理论说教。在这方面,《决议》有明确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创造性地工作,不断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这里,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提到了重要位置。就高校来说,党员干部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切实组织、引导好各种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如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设立文明监督岗、开展文明宿舍竞赛、组织献爱心活动等。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定行为的反复训练会使主体产生接受该行为的稳定态度,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可以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文明习惯,使文明言行成为社会风尚。
(五)处理好纯化校园环境与改善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学校处于一种全新的环境中。一方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也促进了高校办学能力的提高,人们在逐渐确立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总体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市场自身的弱点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反映。有些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价值观念发生严重倾斜;假冒伪劣、坑蒙欺诈活动屡禁不止,成为社会公害;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事业受到消极、颓废因素的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视书刊泛滥;有些党员干部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营私舞弊,导致腐败现象产生。这些都毒化了社会风气,同时也不时污染着校园环境,冲击着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缺乏信心,甚至有消极等待心理,认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在社会大环境彻底好转的情况下才能有所作为。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应该懂得: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才更要抓紧精神文明建设,以防止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害;另外,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改善社会大环境。
三、加强“三个建设”,不断增强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
精神文明建设绝非权宜之计。《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就说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宏伟工程。因此,就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全面调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就高校来说,必须在干部思想、基层党组织、师资队伍三方面加强建设,才能使上上下下形成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
(一)加强干部素质建设,发挥表率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有了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才会走向胜利;如果离开了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我们的事业就必然遇到险阻,遭受挫折。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只有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会激发广大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热情,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为了使表率作用付诸行动,感召群众,就必须切实加强干部的素质建设。在高校干部当中,有一些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认为学校是“清水衙门”,是目前社会的“一方净土”,看不到高校干部素质的不平衡性。的确,学校由于受自身工作任务、活动范围、人员总体素质的制约,其干部素质在许多方面存有优势。但不可否认,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影响,学校的体制、管理等都发生许多变化,而体制、管理等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过程,有些干部在这一过程中思想上出现迷雾,导致精神“滑坡”。因此,目前的学校也并非处处“水清”,块块“净土”,来自社会对学校某些不正常现象的尖锐批评也时有所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干部素质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加强干部素质建设,首先,要加强干部思想建设。思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只有思想上是非分明,不存疑虑,才能在实践中充满信心,开拓进取。当前,思想建设要着重抓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的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真正做到江泽民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其次,要从组织建设入手。对那些精神“滑坡”、甚至对师生员工和青年学生产生精神误导的干部一定要严肃批评,严格管理,同时要把那些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再次,要加强干部考核工作。考核学校的各类干部,不仅要看他在“硬件”建设方面做了多少事、有哪些实绩,还要看他在“软件”建设方面完成多少任务、作出哪些贡献。要把“硬件”和“软件”辩证统一起来,全面考查、任用干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①]干部有了高素质,真正起到了表率作用,就会有无尽的号召力,就会极大地凝聚人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的高素质和表率作用同样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邓小平曾号召:“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②]。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同 党的基本路线保持一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党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追求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五爱”的基本要求等也是我们党所历来倡导的。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既是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也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的内在规定性提出的客观要求。
坚持党对精神文明的领导,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生活在群众中间,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群众心声了解得真实而广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精神文明建设赢得人心。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同组织中的每一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往往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能把群众真正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只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会真正体现出来。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群众的事业,是千百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与升华,也就特别需要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从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传授知识方面,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精神追求等起主导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因此,学校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抓师资队伍建设,其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引导教师走又红又专道路。在强调教师学有专长的同时,要促使他们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教师,应特别要求他们重视学科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属性,从而保证学科的教学、研究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一致。其二要占领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两课”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两课”教师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要切实关心、爱护他们,防止人员流失,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文艺学、法学、历史学等专业课,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这些课程的任教教师,一定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保证这些课程的正确方向。对其他各门课程,教师也应联系实际,渗透进思想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其三要抓好师德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优秀品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目前,受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损害教师自身形象,而且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因此,我们应把师德建设同未来社会人的素质、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认识,促进教师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
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全面认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认真研究和探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确保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收到实效,是高校面临的战略任务。高校领导应在抓思想发动、抓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素质建设、抓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下大气力,从而保证这一战略任务的胜利完成。
注释:
[①]《论语·子路》。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9页。
[③]韩愈:《师说》。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