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冠心病心律失常接受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的具体方法以及诊断效果,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取100例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进行监测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和检出程度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中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效果高于常规心电图,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64-02
冠心病属于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关于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不断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到2000年,全球大概有超出1700万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我们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在心血管疾病中病死率高达67%以上,目前冠心病已经在心血管疾病危害中占据第一位[1]。心电图属于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见方式,本文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取100例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进行监测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所接诊的冠心病患者资料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患者中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66.8±8.1岁,患者病程时间最短1年,最长10年,平均3.8±3.3年;所选100例患者中处于陈旧性心肌梗死40例,属于心绞痛6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70例,合并高脂血症10例,合并糖尿病13例;所选100例患者全部接受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1.2 方法
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所选患者全部保持安静状态,保持平卧位,全身放松,应用日产12导联连续描记,保持纸速为每秒25mm,保证所有记录无干扰、图像清楚以及GCG基线平稳,当T波低于同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ST段水平下移超出0.05mV,属于缺血性ST-T改变。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采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系统,对所选患者24小时心电信号开展记录。阳性标准:将等电位线基线作为标准,患者的ST段出现水平型或是下降型下移超出0.1mV,下移时间持续高于1mms,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超出1mms,ST段测量中将J点后80ms为准[2]。
1.3 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15.0统计软件加以计算,其中计量数据采取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表示,计算得出的P值大于0.05表明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计算得出的P值小于0.05表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100例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阳性60例,阴性40例,阳性率为60.0%,接受常规心电图监测阳性50例,阴性50例,阳性率为50.0%,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和检出程度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对比 例
3.讨论
常规心电图属于一类简单并且易行的无创性检查,目前已经具有超出100年的应用历史,是对人体心脏电活动进行记录的检查方式,也属于冠心病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最早、最基本并且最常用的诊断形式,此种诊断方法存在良好的重复性,检查费用相对比较低,患者比较容易接受,也是临床中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一类关键手段,但是一些冠心病患者虽然冠脉存在病变,狭窄到一定的程度,但是静息时冠脉血流量依旧能够维持正常,不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法发现异常[3]。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取100例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进行监测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表明,100例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阳性60例,阴性40例,阳性率为60.0%,接受常规心电图监测阳性50例,阴性50例,阳性率为50.0%,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和检出程度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测存在局限性,此种情况与多支病变血管综合向量互相抵消、病变局限、病变位置不和常规导联部位相关、检查时间和心绞痛发作时间不同步以及侧支循环丰富相关。最近几年以来,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疾病的监测作用逐渐被认可,利用24小时连续记录超出10万次心搏心电信号,能够有效监测患者心肌缺血在实际生活中的发作规律、持续时间、发作频度以及缺血程度和猝死之间的关系,将其和患者的生活日志加以比较,从而有效诊断伴随或是不伴随症状的心肌缺血疾病,是常规心电图监测无法做到的[4]。心律失常引发猝死的主要因素为急性心肌缺血引发局部心电不稳定导致严重心律失常,预后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中及时准确的诊断严重心律失常非常关键,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接受无创性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高危冠心病患者[5]。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有效诊断早期心肌缺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英凤,马洪俊,苏洪.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7,19(16):65-66.
[2]卢利红,吴其明,宋毓青,董茜,韩晓涛,陈永福.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动态心电图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23(8):639-640.
[3]王静,李元元,孟凡香.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诊断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3(18):445-446.
[4]雷莉.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在老年冠心病及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31(21):2097-2098.
[5]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31(6):6-7.
论文作者:许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心电图论文; 冠心病论文; 患者论文; 常规论文; 动态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