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536)
【摘 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I期煤工尘肺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I期煤工尘肺的胸部多排螺旋CT征象。结果:142例I期煤工尘肺多排螺旋CT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叉状或不规则形小阴影92例;两肺弥漫圆形小阴影32例;网织状阴影18例;合并肺气肿16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明确粉尘结节的存在、显示病变形态、累及范围、分布,显示合并症方面存在优势,对I期煤工尘肺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尘肺;诊断;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1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33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ltiple row helical CT in stage I of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alu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42 cases of stage I of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hest more row spiral CT signs. Results: 142 cases of stage I of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more row helical CT performance for: two pulmonary diffuse irregular small shadow of bifurcate or 92 cases; Both lungs filled circular small shadow 32 cases; Net shape shadow 18 cases; Merger of emphysema in 16 cases. Conclusion: multiple row helical CT in clear dust nodules, display lesions form, involving the scope, distribution and display complications have advantages, for phase I of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as a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pneumoconiosis; Diagnosis; Ct, X-ray, and the computer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2010年-2014年由我院尘肺病诊断小组诊断的I期煤工尘肺142例患者,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3岁。职业工种:采煤工88例、掘进工31例、运输工18例,检修工5例,接害工龄2年-40年。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闷、气促、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痛,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有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摄有间隔半年高千伏后前立位胸片两张或两张以上。
2 结果
本组142例I期煤工尘肺MSCT表现为:1)两肺弥漫分布分枝状或不规则形小阴影92例(图1-3),大小2mm-5mm之间,密度高于肺泡组织密度低于血管密度,边缘模糊,主要累及小叶中心,多分布于两中上肺区(两上、下肺背段、右中叶、左舌叶下段);2)两肺弥漫分布圆形小阴影32例(图4-6),大小2mm-10mm之间,密度接近于血管密度,主要累及小叶中心,部分累及小叶间隔(血管、淋巴管周围间质)。
图片说明:图1、2示双上肺分布为主弥漫性多发分枝状或不规则形小阴影,稍低于分肺血管纹理密度,边缘模糊 图3、4示双上肺、右中叶分布为主弥漫性多发圆形小阴影,接近于肺血管纹理密度,边缘较清楚 图5、6示两肺弥漫性多发网格状阴影,同时合并两上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两上肺多发薄壁或无壁囊状透光区
3 讨论
目前诊断主要是根据可靠职业病史(粉尘接触史)、高千伏后前立位胸片,对照标准片(现行为GBZ-70-2009版)[1]作出。I期煤工尘肺高千伏胸片诊断标准为不规则形或圆形小阴影,总体密集度1级,分布2-6肺区,或者总体密集度2级,分布2-4肺区。随着技术的改进,直接数值化摄影(DR)应用于胸部正位片的技术已经成熟。国外学者认为,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提倡的屏胶摄影和数字摄影在尘肺病影像上表现是一致的[2、3],DR也逐渐应用于尘肺病的筛查。国内有学者认为,DR要作为尘肺病的检查,必须不允许边缘强化及模糊处理,以免压盖或是夸大病情[4]。近年来,随做螺旋CT技术的发展,HRCT与螺旋CT扫描相结合有利于尘肺病的诊断与鉴别[4]。
本组142例,MSCT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分枝状或不规则形小阴影92/142例(占64.8%),圆形小阴影32/142例(占22.6%);网织状、蜂房状阴影18例/142(占12.6%),结果表明,在病变形态上,分枝状或不规则形小阴影在I期煤工尘肺占主导地位。MSCT扫描范围大,扫描速度快,有利于增强扫描及多纵膈结构的观察,更加适合对病变进行全面有效评价[6]。本组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胸膜局部增厚12例,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6例;合并III型肺结核4例,周围性肺癌2例均得以明确显示。CT表现与肺功能存在相关性,其中,肺气肿伴发肺功能的下降是很明显的。伴发肺气肿,可因肺泡间隔的破坏,肺顺应性上升,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功能残气量和残气量增高,并随着肺泡间隔的破坏加重而加重,肺纤维化明显时,肺泡弥散功能下降,加上胸膜肥厚牵拉,使本与受损的肺功能更加恶化。本组合并肺气肿28例,MSCT清晰显示肺气肿的存在、类别,累及范围,对煤工尘肺临床综合评价及伤残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于I期煤工尘肺的鉴别诊断,以弥漫性形分枝状或不规则形小阴影、网织状影为主要表现者需要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后分布范围常在两下肺为主,常形成蜂房状改变,重要是无可靠粉尘接触史,可与之鉴别。以弥漫性圆形小阴影为主要表现者,需要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肺泡微石症、类风湿性肺病等疾病相鉴别。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起病急,常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具备“三均”(大小均匀、分布均匀、密度均匀)影像学特点,鉴别不难。肺泡微石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以两肺肺泡内及间质弥漫分布的微小结石为特征,典型者呈“爆风砂雪”样改变。类风湿性肺病,病情反复,实验室检查RF因子阳性,可发生广泛的肺间质纤维化,最终形成蜂窝肺,纤维化常伴有空洞性结节及单侧胸腔积液是其特点。
综上所述,MSCT在I期煤工尘肺显示病变存在、病变形态、累及范围和分布、合并症等方面存在优势,在显示煤尘结节方面可以作为HRCT的补充检查手段,在I期煤工尘肺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尘肺x线诊断标准》GBZ70-2009.
[2]李岩,孙大为,张毅南,等.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在尘肺病诊断中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6):489-490.
[3]杨亚锋,孔军拥,杨勇政.螺旋CT结合高分辨率CT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6-28.
[4]马大庆.肺内多发小结节的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9):647.
[5]徐学权,黄越,韩洪军,等.III期煤工尘肺CT表现Y与肺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24(1):23-26.
[6]郭俊,张国桢,朱砚萍,等.多层螺旋CT评价肺气肿患者肺功能的可行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3):243-247.
作者简介
颜家刚,男性,1971年12月27日,贵州普定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CT、MRI诊断工作。
论文作者:颜家刚,张启禄,阳建行,雷振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尘肺论文; 阴影论文; 肺泡论文; 肺气肿论文; 螺旋论文; 弥漫性论文; 密度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