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域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共同体论文,动力学论文,英语教师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正成为教育公平视野中研究的热点,而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短缺是造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缺失的主要原因。笔者所在的厦门X区的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多数英语教师教研与培训活动“单打”现象比较普遍,规模化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困难[1]。鉴于此,笔者尝试在厦门市X区内构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试图通过校际间互动式教学研讨,在城镇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之间打造一个城乡联动系统,引导城乡小学英语教师共树学习愿景,共享教学资源,共研教学实践,深化合作研究,从而探索出一条促进全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Boyer(1995)最早提出“学习共同体”概念,他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2]。教师学习共同体,也称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以自愿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以合作、协商和共享为原则,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由具有学习和研究意向的教师群体组成的学习型组织。Kurt Lewin(1939)最早提出群体动力学原理(Group Dynamics),他借助物理学中“力场”的理论来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从内外环境和群体条件作用下的个体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来研究群体中的各种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3]。群体动力学视域下的农村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借助群体内成员间各异的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等的优势互补,形成互赖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动力”,彰显群体动力系统的认同感、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结构特征 20世纪群体动力学形成了群体内聚力、群体结构、群体目标、群体领导和群体氛围等独具特色的研究范畴[4]。教师学习共同体结构特征见图1。本研究所建构的群体动力学视域下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是从其内聚力、结构、目标、领导和气氛五个维度进行构建。 (一)群体内聚力 McMillan & Chavis将群体内聚力界定为群体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和与群体之间的亲密感情,以及对群体共同愿景和学习生活的认同而获得满足的群体合力[5]。影响群体内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程度、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成员参与群体活动的状况、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等。本研究在组建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伊始就做到:一是建章立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二是学习共同体下设的每个职能团队均设有标识;三是制定明确的职能团队学习契约;四是通过元讨论技术理解并改进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和规范。 (二)群体结构 本研究搭建了由区教研员担任领衔人、各级名师担任成员、新教师和转岗教师担任学员的金字塔式群体结构,呈多层次、多层面分布。例如,特聘高校专家和教研员与成员的引领、合作是一个层次;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也是一个层次;成员与学员之间的师徒结对又是一个层次。同时,根据不同的研修任务确定不同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作为群体中的“平等的首席”,引导群体成员共同切磋教学技艺,并规划、监控和调节研修过程,形成平等、开放、民主和交互式的共同体文化风格。 (三)群体目标 学习共同体是以群体目标(共同愿景)组织起来的学习型组织[6]。本研究设定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群体目标,并将群体目标按照三年一个周期层层分解为年度目标:第一年目标是“英语课程与教材整合能力培养”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第二年目标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和“课堂管理与学科德育水平提升”,第三年目标是“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和“英语教学风格提炼”。这样,群体目标与年度目标呈多层次和多向度分布,可根据成员需求及时调整年度目标,促进群体自然、健康发展。 (四)群体领导 本研究从群体组织的内容与特点两个层面强化群体领导。在内容上,要不断完善实践活动的制度,包括学习共同体例会制度、核心主持制度、过程记录制度、分享交流制度、教学反思制度、课堂观察制度、读书学习制度、网络研讨制度和课题研讨制度等。在特点上,将基础界定在问题上,将核心定位在反思的方式上[7],并将成员的个体差异需求整合进群体需求中,营造求同存异的合作氛围,引导群体成员直面并解决群体的共同问题。 (五)群体氛围 群体氛围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群体成员与周围环境的交换关系的影响。前者是群体成员围绕共同的学习愿景,在合作共享过程中建立起浓厚的群体归属感。后者则是群体成员与周围环境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群体成员专业的提升往往得益于周围环境,而周围环境的改善又能促进群体成员的发展。两者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也是促进群体和谐发展的持续动力。这种“合作与共享”的群体文化氛围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群体的生命质量,使群体成员从自为走向自觉的专业发展,最终实现教师职业生命的不断完善。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一)动力机制 1.以调研为抓手洞悉内在需求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既是教师成长的起点,也是内在动力[8]。为此,本研究调查了50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路径的现状与需求。从数据分析发现,制约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缺乏教研文化氛围”和“缺少专家引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和“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亟待提高的能力有“课堂教学实践与操作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管理与课程整合技能”;最喜欢的培训研修方式是“在职校本研修”和“学习共同体研修”[8]。这些教师期望学习共同体能从改善教师的专业互动、团队氛围和研修途径来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内在动力 本研究将群体成员发展设定为新手/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三个层次目标,要求新手/经验型教师重在学习教学理论,并将理论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与骨干教师签订带教协议,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小学英语循环教学。骨干教师着重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微型课题研究“串联”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摸索并初步形成教学风格。研究型教师则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帮助骨干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探索学习共同体推进路径,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3.以管理为核心搭建发展平台 本研究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并按照“城乡联动、异质分组和新老搭配”的原则将厦门市X区小学英语教师分成5个职能团队。同时,借鉴了Nonaka倡议的适合群体创造、共享和利用个人实践知识的组织结构——超文本组织(Hypertext Organization)的管理理念[9],分别从“团队层、职能层和知识层”搭建了各职能团队的构建与推进路径,通过结构重组制造一种场效应,使个体与群体的成功互为因果,将学习共同体打造成整体统筹、协商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学习型组织。 (二)控制机制 1.建立健全学习共同体制度 制度支撑是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为此,本研究制定了《厦门市X区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来规范群体成员的教科研和学习行为。笔者广泛征求成员对《章程》的反馈意见,几易其稿,以确保其内容体现民主开放、有效、可操作。《章程》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约束,更激励了群体成员将制度视为自主专业发展的助力资源。 2.探索量化考评管理机制 本研究建立了以学科教学质量、教科研成果为核心的评价制度,要求群体成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深入学校开展田野调查,定期参加城乡联片教研活动,举办阅读沙龙会,承担送培(教)下乡等教科研活动。同时,以课堂教学技能提升为抓手,集体协商并编制了小学英语课堂观察量表、公开教学(讲座)评议表,确保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位成员,让主动无私分享的教师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回报。 3.培育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 一个能吸引各阶层各地学习者分享着某些共同的符号和态度的文化便是学习文化[10]。本研究将“教书、立德、树人”视为群体成员之生命,通过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学习型组织。同时,提供了两种支持:一是工具性支持,即围绕主题活动任务的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二是情感性支持,即以关心行动和同情性倾听为特征,以尊重、认可和服务为核心的人文关怀,营造浓厚的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 (三)整合机制 1.群体共同愿景与成员个人规划的整合 共同愿景是指来源于群体或团队,是群体共同追求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景象[11]。本研究在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并要求群体成员根据年度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表,引导群体成员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领导者。 2.群体利益与成员个人利益的整合 针对群体利益与成员个人利益的整合,本研究采取了两方面的整合:一是认同性整合。它是基于群体利益的一种整合方式。群体利益包括了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三者和谐一致、缺一不可,这也是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方向。学习共同体通过研发各职能组的小组标识,制定学习契约,加强群体成员之间沟通的意愿和频率,凝聚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二是互补性整合。鉴于群体成员异质性和个体需求不同,本研究采取了“异质分组、师徒结对及新老搭配”互补式分组法,引导群体成员通过学习模仿与知识迁移,取长补短,获得原来并不具有的能力。 3.内部信息共享与外部信息反馈的整合 内外部信息的整合,一是建立内部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每月联片教研、名师论坛、网上研讨以及读书沙龙会等形式,引导群体成员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并发表在学习活动简报上,实现群体成员学习成果和信息的共享;二是建立外部信息反馈。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参与式学科培训。同时,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成员参加各种研讨会议或教育考察活动,及时内化最新教改信息。 (四)保障机制 1.保证足够的专业发展时间 一是充分利用日常工作时间组织研讨,旨在锤炼教学风格,完善教学理念;二是定期开展读书沙龙、主题研讨及教育考察等活动,旨在积淀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各职能团队针对学期初制定的研讨主题开展诸如“同课异构”或“一课多磨”等系列活动,活动有特聘专家和教研员的理论引领,有执教教师的实践呈现,更有群体成员的多维互动和点评,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风格。 2.开展功利型和伦理型激励 在功利型激励方面,厦门市X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除了用好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拨付的专项活动经费外,还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专项基金等办法为成员提供了书刊费用补贴、专项培训经费和奖励基金。在伦理型激励方面,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定期举办教育教学工作会,评选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同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将群体成员的业绩量化、专业发展直接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使其感受到学习和发展是一种回报率大的投资,激励自身自主专业发展。 3.提供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 本研究从教学反思技术(智能化形态)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形态)两个方面保障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一是引导群体成员在数字化情境中自主学习,运用有用的信息资料指导、规范教学与科研行为;二是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利用BBS、QQ和微信群,深化在线网络学习,探索网络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三是把网络优秀图像、音视频和文本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和研修过程中,为群体成员提升教学技艺、共享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空间。基于群体动力学视角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社区建设研究_学习共同体论文
基于群体动力学视角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习社区建设研究_学习共同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