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国理智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理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针对当前世界反映强烈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倡议各国应组织实施新的持续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各国的发展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
按照联合国环发大会的精神,并依据中国具体情况,我国于1992年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其中首要对策即是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并指出这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1996年3月,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其目的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成为我国跨世纪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
2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着力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体系。
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确立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路子。如80年代,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发达国家的5—6倍, 原材料利用率也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形势下越发暴露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在当今我国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如不改革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压力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危机。第一,从人口与资源承载力来看,将面临供给不足与成本不断上升两大障碍。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各种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如不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我国经济发展就会受到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第二,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变化趋势来看,粗放型增长模式将使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因之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以乡镇企业为例,其在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基本上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粗放发展阶段,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日趋加重。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6%; 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2 %(注:《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1995,7);第三, 从国际贸易方面看,粗放型增长方式将使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现在发达国家不仅对产品而且对生产工艺和技术也提出了严格的环境要求和标准,这实际上是在世界各国都不得不认可的非关税壁垒。粗放型经营在这种新变化面前只能被拒之门外,国际贸易也就无从谈起。
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涉及到实现经济增长的各项经济要素的质量及其组合方式,需从多方面努力,而这都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大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含量。为控制工业污染,在战略上需实行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这就要求在生产中,结合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筛选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工艺技术;在科学研究中,开发无废、少废及高效转换工艺技术;并应注意引进清洁工艺技术设备。第二,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对那些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产品要严格限制,限期治理,对治理无望的要坚决加以淘汰,大力鼓励与支持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产品的发展。要综合考虑产业或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产业或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正确选项、选址,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的“三同时”原则,充分考虑环境自净能力,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第三,狠抓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贯彻“开源节流”原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大力减少资源占用与浪费并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废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四,更新和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滑坡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在微观层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想在市场中取胜,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其中强化企业的环境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这包括防治新污染和治理老污染,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宏观层次,环境保护工作应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①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②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增强环保执法力度;③强化与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与措施;④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强化环境监督管理;⑤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拓宽环保资金渠道。
2.2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 促进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选择会通过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加强完善环境监督管理,这可以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作为政府行为,环境管理当然要强化行政与法律手段,但并不是说要排斥必要的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保工作,必须掌握和应用市场机制,更多的应用经济手段,优化资源配制,促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代,节能降耗,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排污费,以及环境税收、排污有偿交易、建设项目“三同时”保证金、财政刺激与金融支持等。
生态环境补偿费是指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使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具补偿性质的费用。这一制度在八十年代就已确立并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7个省市地方不同程度地实施了这项制度,征收范围大致有煤炭、石油、土地、旅游、水、森林、草原、药用植物及电力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征收范围过于狭小;征收费用远低于资源本身的价值或生态环境恢复所需的费用,因而今后应加以完善,使其能够反映资源的缺稀程度、实际价值以及生态环境修复补偿所需的费用。
环境税收是国家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一切从事开发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开发强度和污染程度征收的一种税收。主要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类。环境税的主要功能是资源配制,在于调节人们开发利用资源及污染环境的程度。而不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排污有偿交易是指通过发布许可证来分配排污指标,并可将指标卖给其他现在或将来的排污者,或使那些无权排污者为达到其投资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而进入交易市场。交易方式包括老企业将现有的排污指标有偿转让给新建企业,使后者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排污指标使用权;将多余的排污指标有偿转让给指标不够用的排污单位;停办效益低、质量差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让出一部分指标给效益好、工艺先进污染少的企业。交易原则有:①在总量控制区内,污染物排放总量须低于环境总量控制目标,即交易不得恶化环境质量;②排污交易结果应达到控制区内污染物削减的总费用最少,以便有效地分配已确定削减的污染物排放负荷;③排污交易只在控制区域内进行,在向其他功能区交易时,只允许排污指标向达标区和低功能区转移;④交易双方自愿,环保部门提供信息和指导性意见并加以监督。排污交易制度不仅可有效地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而且可以发挥区域内的经济实力,以最小的污染物削减成本实现区域内的总量削减目标。
建设项目“三同时”保证金(也叫抵押金)制度,是指在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批前,由建设单位向环保部门预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作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建设的担保,待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建成投产,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由环保部门将保证金退还建设项目单位。“三同时”保证金是一种抵押金,仅当建设单位违反环境管理要求、无环保设施或设施功能不全时,环保部门才有权扣押保证金,代替收费或罚款之用。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建设单位的环保意识,提高“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也使环保部门取得了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不合格处理的主动权。
向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或推广清洁工艺技术的企业提供财政补助、奖励或贴息贷款等财政刺激和金融扶持是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环境管理、自觉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环保部门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通过财政信贷刺激手段实现环境目标,有必要建立分级的环境基金,由中央或地方环保投资、环境补偿费、排污费、环境税、环境罚款等组成,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清洁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及推广,帮助治理重点污染源等。当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清洁工艺”,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我国应抓住这一时机,取得国际环保结构或国际金融机构用于环保的赠款或优惠贷款等,以弥补国内环保投入的不足。
2.3 采取有效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平衡
我国的人口特点是:庞大的人口基数、过快的增长速度、独特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人口素质。至1994年,中国人口已突破12亿。人口膨胀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将使有限的环境容量难以承受。我国许多自然资源在总量上还算可以,但用12亿人口来平均,就少得可怜。比如说,我国的森林面积达13093 万公顷,但人均仅0.109公顷,在世界各国中居第136位(注:彭珂珊,《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4)。由于人口的增加, 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应采取以下战略:①继续贯彻执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纲要》规划了到2000年和2010年人口控制的目标:2000年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至2010年,则控制在14亿以内。应注重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轨道,使计划生育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②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从我国现有人口的分布和增长速度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文化教育水平有关,经济越发达,文化水平越高,人口增长率就越低。当前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不下来,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封建残余思想严重有关。因此除了努力降低人口数量这一治标方法外,更应在治本上下工夫,即要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加强人口教育和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同时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农村,当务之急是加紧推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解决独生子女家长的后顾之忧;③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小城镇。开发人力资源,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又要发挥各种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发展小城镇,广开就业门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生态脆弱区人口的压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减缓民工潮对铁路、公路及城市环境的压力,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④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2.4 建设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注:《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环境保护》,1992,1,P1), 逐步形成了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又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以及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致富联系在一起,使二者同步发展,并伴随着新科技与商品机制的引入,使得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生态意识得以提高,潜力得到开发,从而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许多生态农业的试点中,广泛推行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一系列的生态技术,如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值技术、立体种植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节水型种植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等,使各生态系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丘陵山地、林地草场及农田耕地的过度消耗得到缓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十多年来的生态农业实践表明,走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重的生态农业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农业实行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唯一选择。故今后的生态农业建设,要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大面积普及推广。
2.5 完善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巨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循环运动的巨系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必须以其为基础,进行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三废”与噪声。主要应做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明确责任,定量考核。将综合整治的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并进行定量考核。 1988年9月,国务院环委会决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定量考核,范围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控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以及城市绿化五个方面,到1994年,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开展了此项工作,考核城市近330个(注:《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保护》,1995,7)。②完善规划,安排布署。 《纲要》提出到2000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目标,即到2000年,城市绿化率达27%,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国家环保局编制的《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这一目标做了细分和具体化。各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并切实安排布署。③防治污染。总量控制。最近,国家环保局修改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调整为27项指标(注:《中国环境报》,1996,4,13), 以便更好地符合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要求。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力。搞好城市绿化,积极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⑤完善制度,强化管理。1979年9 月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1989年4月28 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政策和措施总结为五项管理制度,即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及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八项管理制度是实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