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挖掘文献资源,丰富地方图书馆功能--从《宝安文献志》(卷一)谈地方文献编撰整理的特色论文_徐淑平

大力挖掘文献资源,丰富地方图书馆功能--从《宝安文献志》(卷一)谈地方文献编撰整理的特色论文_徐淑平

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宝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风淳朴、人文荟萃。2007年3月,宝安区图书馆组织力量编撰的《宝安文献志》(卷一)隆重出版,在图书馆学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巨大的反响,作为一个地方图书 馆,如既是图书馆建设的创新亮点,也极大程度地挖掘、丰富了地方文献资源,提升了地方图书馆的功能。

一、《宝安文献志》的特点、亮点

(一)起点高、含盖广是文献编撰的重要原则

《宝安文献志》(卷一)是作为"宝安文库"的系列主品进行开发的,成为《宝安文库》的第一辑,"宝安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见证,它拆开了开拓宝安地方文献事业新的一页。它传递着当代社会的人文脚步,摘录了66名宝这安人物作及其集体创作汇编,介绍他们的学术道路和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其作品思想的精华,它真实再现了宝安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创新",奋发向上,路宏起伏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反映出宝安地方文献资源分布的基本状况。本着"承载历史、传播文明、搜辑文献、叙述风土"的使命,展示宝安区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它对地域文化是一种大总结、大兼容、大囊括。《宝安文献志》(卷一)采用"文献珍录"、"主要成果"、"作者概略"、"文献概要"、"精彩回眸"、"创作漫谈"、"品味书香"多版面组成,它既尊重历史,又正视现实,"立足本土文化,收藏地方典藏,编撰区域类书",该卷囊括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艺术、农业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宝安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分文化成果,为外界更好了解和利用宝安文献资源的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对于挖掘宝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宝安本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二)"不拘一格,客观公正"文献编撰的严谨态度

在入选该卷的66名宝安人物中,有前、现任当地官员、也有"暂住"此地的外来打工者,有业界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岗位的工作人员,有在宝安定居人士,也有曾经在定安工作、生活过的人士,他们含盖了各个领域,跨越了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一切还原到学术本位,关注他们的创作成果,研究动态和价值,成为该卷编撰工作的唯一目的。正是如此,才能让地方文献真实地传承,再现特定期该地方文化状态和社会现象,才能做到不偏不漏,客观公正,这是对文献学术的严肃性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真实性的负责。由专家小组对入选人员和其成果、著作进行合理、科学的评审,最终筛选决定,这是严谨学术作风的体现,把文献的整理作为一项经得起学术追问和历史考验的工作来完成[1-2]。

(三)策划思想和创意精神是文献编撰的质量保障

有策划思想和创意精神,形成了《宝安文献志》的亮点。《宝安文献志》按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总类和政治、法律、文化科学以及医药卫生等十几个小时类进行分类编选,既符合图书分类方法,也极大给文献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此外,该卷的个体篇章的布局也独具匠心,分"文献珍录"、 "作者概略"、"文献概要"、"创作漫谈"、"精彩回眸"、"品味书香"六个内容部分,加上入先者的近照、使整个内容活泼、生动。既有翔实的创作科研成果介绍,也有作品原件的摘要,既有编撰者的客观评点,也有入选者自己的个人心得,这种布局的合成,使"文献"少了枯燥和生硬,多了活泼与动感。在编撰整理,设计出版过程中,纳入了图书出版策划的新手段、新创意,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欣赏价值和保藏价值,形成了该卷的亮点。

二、《宝安文献志》对丰富文献资源的实践

(一)地方文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文献工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工和的重经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众活动方式的记录……它是图收馆功能建设中最具备特色的一个支流,是记载和传承社会文明的有开载体,是了解特定区域历史履迹的窗口"(张洪华《宝安文献志》前言),这是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精确定位和理解。我国的地方文献工作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地方文献工作的功能和服务也发生了不同的演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图书馆积极介入、承担地方文献的整理、编撰、修订工作,使国家地方文献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公,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级图书馆在建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和服务平台工作中,特色叠出,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时成为图书馆领域中的盛况[3-4]。

而宝安图书馆更是得风气之先和经济条件之利,早在1993年新的馆舍落成使用后,就一直专注于"地方文献"工作,2006年上半年,该馆成立了特色文献部,将原有"地方文献架"开辟为"宝安文库",陈列深圳、宝安地方团体以及个人作者编辑出版的各类成果、著作,同时,组织专门班子编修《宝安文库》,《宝安文献志》(卷一)作为其系列开发项目得以成功出版,可以说是宝安地方文献事业的一个重经阶段性标志,它完成了一次挖掘文献资源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对丰富地方文献资源的有益探索。

(二)"大宝安"概念的建立打开了阔大视野

在《宝安文献志》(卷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编选者将搜集视野放在"大宝安"的角度,而不是自我框定、限制在目前这个"行政宝安"范围内。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献资源的科学探询。众所周知,现在的"宝安是"新宝安",一个因时政改革之需要而"缩小"了的地域划分,追溯历史源头,老宝安设置于公元331年,以"宝安县建制",并且曾经管辖过深圳、香港和惠州、东莞的部分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文化渊源深厚,产生过无数仁人志士,人文脉络久远。再次"缩小",那么,我们们的文献源头,应该从什么时候界定呢?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大宝安"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宝安文献志》的成功编撰,开拓和丰富了文献资源,也为"打捞历史"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找好切入点,是地方文献整理编修工作的重经环节,"大宝安"概念的建立,为宝安图书馆以后的文献工作进一步开展打开了阔大的视野。

(三)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成功案例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目的在于公共服务,地方文献工作应从收集环节开始,就注入公共服务的因素。即要通过选准收集、利用直接挂钩的切入点展开工作,以增强收集、利用服务成果宣传的即时社会效应。因为大量的地方文献非正式出版物,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流通、传递,而且有些地方文献信息隐含或散见在各类公开或内部发行资料中,使收集、整理、利用工作具有相应的难度,如果有目的地选准切入点进行收集、整理以到利用,就会产生双向双倍的公共服务效益"(陈旭红《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切入点》)。收集环节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在《宝安文献志》(第一卷)的编撰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从领导意志的统一到工作班子的细节实施,都体现出高度的认真作风,他们通过座谈、专访入选人员、搜集整理他们的文献来源,获得了数量可观的成果著作,正因为如此,才能够"精编细选",在《宝安文献志》(第一卷)中,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品味书香",花费了编选人员的大量的心血,不仅是"选",不仅是固定材料,而且有"第三方"的恰当评判,加上入选者个人的自我,"鉴定式文字"的介入,使文献的动态特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使文献的服务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无疑,这种独具匠心的文献文本,必定能够产生良好的公共服务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在为本地区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意义,地方文献在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也日益扮演当头兵在角色。它在保护历史,延伸人文,服务大众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动所无法代替的。

参考文献:

[1]戴进.从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到新型图书馆联盟[J].图书馆,2017,14(5):54-57.

[2]王喜梅.图书馆为藏区提供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5(10):99-101.

[3]李怡梅,钟春华,陈一诗等.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长沙市图书馆"东亚文化之都"文献资源建设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11):85-86.

[4]孟繁华.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招标采购评标指标研究--以天津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招标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3(6):45-48.

论文作者:徐淑平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大力挖掘文献资源,丰富地方图书馆功能--从《宝安文献志》(卷一)谈地方文献编撰整理的特色论文_徐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