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论文_谭良龙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论文_谭良龙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美丽乡村”又一次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和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探寻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与实施,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从中国当下农村建设环境、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相关建议三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行分析,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规划设计

1研究背景——中国当下农村建设环境

1.1建筑风貌杂乱的问题

脱离农村实际,照搬城市模式,新旧建筑风格上格格不入

1.1.1建筑风貌城市化

受城市审美影响,一方面村民新建或改造的建筑普遍以洋楼或者贴瓷砖瓦房为主,与原有传统建筑反差巨大;另一方面采用城市手法修建农村公共空间,道路硬化、广场硬化、乡村公园化等,破坏了村落整体环境特征。

1.1.2建筑风貌趋同化

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对长期缓慢生长的村庄带来巨大冲击,整齐统一成为乡村现代文明的表征手法。全国各地农村都集中搞“集中居住” 、”新型社区”、 “中心村”等建设,使得农村建筑面貌越来越呈现出集中化、样板化的趋势。

1.1.3建筑风貌复古化

忽视当地历史文化、个性和精柛,打着老街幌子建设农村仿古一条街,基本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结果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根本寻找不到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更无法带给人们历史和文化的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建筑艺术美感。

1.2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农村交通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实施的欠缺整治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并且由于学校的锐减、医疗设施的落后、文化设施布点不足、健身设施的不齐全,影响着村民的教育、就医、文化健身等方方面面,导致村民整体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1.3生态环境恶化

农村人居建筑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农村污水年排放量达到200亿吨,仅31%的农村有污水处理设施;村庄面貌脏乱差,垃圾卫生设施成为摆设;中西部偏远山区仍以动物粪便为主要原料,污染情况严重。

1.4乡村文化的空间载体:村落逐渐消失

乡土文化存在的一个基本环境就是各种各样村庄的存在。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影响下,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同时全国各地农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空心化”,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的传统风俗、民族特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城市化的生活所淹没。

2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乡村设计人才的匮乏

中国近40年城镇化的发展,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大部分集中在城镇规划方向,忽略了乡村规划人才的培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出,大量美丽乡村项目的出现,出现了乡村规划设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2.2乡村建设规划不合理

城镇和农村在社会组织关系、土地使用性质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部分规划从业人员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和深入的调研,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沿用城镇规划方法,导致规划设计不合理,对农村传统风貌和风俗文化构成了严重的破坏。

2.3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群众对乡村建设工作的不配合

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当地村民,其目的是为当地村民谋取利益。而中国大部分农村宅基地和农业用地分产到户,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村民自身利益时,部门村民对建设工作百般阻扰,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

2.4群众思想意识薄弱,对乡村传统文化和建筑的破坏较为严重

但由于农村人思想意识普遍较低,缺乏对乡村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很多具有传统特征的古建筑遭到破坏,这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感到痛心的。这种忽视当地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使得乡村肌理、文化特色不断流失。另外部分乡村在按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规划成果的不尊重的情况,村民按自身意愿新建和加建的现象,导致整体建设风貌无不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以农民为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开展之初,寻找当地党员和积极户,起到先锋带头作用,激发农民参与到规划和建设中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真正实现让群众投身到建设当中,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党和政府所关心的焦点。在不断开展的建设工作中,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基准原则,只有这样,政府开展的各项举措才能得到农民们的拥护,真正实现全民建设乡村的目标。

3.2 强化建设管理,有效提升乡村建筑的规范性

3.2.1 全面强化监督宣传工作力度

为了有效实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有效组织宣传教育及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对于没有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能依照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内容加以建设的,应当令乡级以及镇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勒令限期改正。

对于城市级以及县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没有依照相关规定接受申请以及发放规划许可证的情况,必须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自身责任。且值得说明的是,应当有效实施一户一宅制,利用此法能够全面提升乡村整体规划和当地风貌协调统一。

3.2.2 积极规划乡村住房建设

规划之初,相关工作人员应对乡村充分调研和走访,了解规划现状和需求;规划过程中,坚持高效便民、因地制宜及强化管理的原则,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机制,加强乡村建设的秩序;实施过程中,注重管控、强调乡村规划服务意识;实施后注重后期服务,采用后评估机制,对项目建设后情况进行跟踪和维护后期服务。

从具体规划方案上来讲,必须要以民生为基础,全面遵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让美丽乡村的规划全面满足民众的需求,以达到最终的规划目的,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以及水平。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也有必要对乡村道路加以调整。考虑到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机动车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说有必要打通交通阻塞点。还要优化其他乡村基础设施,在根本上确保乡村民众的生活品质。

3.3强化乡村设计从业人员对乡村的理解和认识,从乡村规划设计人才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设计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产业兴村、生态护村、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3.1 教育和培训提倡乡村规划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回顾以往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乡村建设都是基于本土乡村特色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以前,乡村想要发展经济,势必要依靠传统农业或乡镇工业,但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已经不再单指经济,它同时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应该保护乡村优秀的传统民俗、民艺文化等,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而衍生各类特色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才是能够全方位展现乡村魅力的绿色发展。

3.3.2 教育和培训强调“保护生态,发展和谐友好的生态乡村”

乡村生态系统是以自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嵌入人居生态系统。乡村承载在一代又一代的乡村人的记忆,是历史的沉淀。受到地形风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乡村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特色,不仅要保留特色的人文景观,还要放大当地的景观优势,使之成为有别于其他乡村的地域标志。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特色,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强烈的归属感。

3.3.3 教育和培训强调“依托自然资源,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村人思想的缺失,我国乡村发展一直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下,我国乡村经济发展虽然有所提升,但从长久来看,乡村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消耗。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中,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当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投资,做到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

4 结束语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造就了不同乡村的景观风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解决好乡村经济建设和景观建设的和谐统一是整体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乡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在设计之初考虑好乡村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和谐,在乡村规划建设中,不能使乡村丢掉区域特色,结合当地民俗,并解决乡村建设时暴露出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文化与建设完美的融合起来,构建出真正和谐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郐艳丽,王璇.我国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21-26.

[2]陈勇.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规划[J].居舍,2019(11):84.

[3]本刊编辑部.城乡规划教育如何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学术笔谈会[J].城市规划学刊,2017(05):1-13.

论文作者:谭良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论文_谭良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