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体育管理论文

体育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体育管理论文

体育管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747X(2006)02-0040-04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1 体育管理学的国际研究历史与趋势

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朴素的体育管理。古希腊奥运会没有一套合理科学有序的管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的。根据《体育管理:一本新杂志》载:“当时,随着比赛规模越来越大,就必然存在食品和饮料的承办商,购买代理商、营销人员和管理主管”[1]。但是这一时期并未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其组织形式完全是依靠经验进行管理。体育管理学的产生,是由于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取代过去传统的、经验的管理;其次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体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能;再次是受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它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萌芽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近代体育管理学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 30年代出现体育管理的研究论文。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研究处于自发阶段,研究成果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第二时期,创立时期(50年代中至60年代)。理论研究逐步系统化,形成体系,体育管理专著、论著相继问世。如美国《体育行政管理》、日本《体育管理学》等专著。第三时期,发展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后)这一时期重在理论建设,体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美国大学课程教材有《体育与竞技运动计划的行政管理》、《现代体育运动管理与实践》等。前苏联1961年正式出版第一本教材《苏联体育组织学》,1974年更名为《体育运动管理学》,1973年日本有《新体育管理学》[2]。第四时期为成熟时期(80年代至今),特点是由注重学校体育行政管理、校际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发展到职业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经营管理、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研究,研究范围大大拓展[3]。在北美,1995年成立的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和全国体育运动协会 (NASPE)体育管理专业特别工作组,负责指导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发展。NASSM还资助出版《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近几年来在北美广为推崇的教材是1991年出版帕克豪斯主编的《体育管理的基础和应用》。美国出版的体育管理的科教书和专著大多数偏重于学校体育的行政管理,后来逐渐涉及到职业体育、运动俱乐部组织与管理、健身中心管理等。北美体育管理学者认为,未来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领域:第一,侧重点扩展到更多领域,其中包括非教育环境,如业余体育、体育与健康中心、体育零售商店、体育咨询、职业体育;第二,从理论上来讲,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更坚实的力量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管理理论与技能仍然是未来体育管理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4]。

学者们在探索体育管理的一般规律时,不仅把视野扩展到研究整个体育运动管理规律,同时还把注意力聚集在研究体育运动的某个领域管理及某个单项体育组织的管理上。显然,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体育运动领域及其具体管理操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2 体育管理学的国内研究历史与趋势

2.1 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学科的核心教材是反映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体育管理学教材的角度看我国对体育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有金兆均编著的《体育行政》。到50年代从苏联引进《体育理论》学科,《体育行政》课程便销声匿迹了,造成了我国在近30年时间没有体育行政或管理学方面的课程[5]。第二阶段:呼吁重建阶段。80年代初一些学者呼吁重建体育管理学学科,如武汉体院孙汉超先生的《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 (1983);《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建立与发展》(1985);邓和、藤建、刘洪彬等学者也有相关论述。第三阶段:形成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体育管理学理论的初步形成。1984年武汉体院主持编写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学》,1985年6月北京体育学院正式出版了《体育运动管理学》教材。1995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将体育管理学列入委管的重点学科。国家体委“八·五”教材建设规划,编写出版《体育管理学教程》,根据“九·五”教材建设规划和体育事业的新发展,重新编写出版《体育管理学》。第四阶段:不断完善阶段。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求, 2004年重新编写教材《实用体育管理学》。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变,特点是贴近实际,基本做到每章有案例;其次是管理职能突出了“决策”、“领导”,增加了“创新”内容,体育管理原理增加了与体育实践结合更为紧密的“责任管理”、“竞争原理”和“体育组织文化”;第三,注重体育管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第四,新教材加强了东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及体育管理因素与环境的分析[6]。

2.2 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知识体系框架上必然存在着分界模糊,现代体育的发展和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体育管理理论尽快完善并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北体大的秦椿林教授(1996)提出体育管理学科体系应由体育管理导论、体育部门管理和体育业务管理三个层次组成。体育管理导论主要指宏观体育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原理、原则和方法;体育部门管理指不同性质体育领域的管理理论,属于中观层次;体育业务管理属于微观层次,主要包括各种体育组织和低层次具体体育领域的管理[7]。

张瑞林(2003)提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结构,包括: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及学校体育管理,每一部分的管理效果以管理职能的实现与否作为其评判标准。据此,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结构可由职能轴、内容轴及层次轴三维结构组成。三者所决定的立体空间就是完整的体育管理学[8]。

陈林祥(2003)提出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五个战略转变:一是从注重计划经济条件的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的转变;二是应从按体育活动的分类,转变为把管理对象划分为营利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三是把注重对“人”的管理,转变为注重对系统的管理;四是把注重对体育管理从姓“体”,向姓“管”进行转变;五是从注重“中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向“国际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转变[9]。

在培养国际体育管理人才要方面,孙汉超教授 (2003)提出有中国的特色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的架构,认为其知识体系应包括:绪论、理论基础、国际体育管理三大要素、其他国际体育活动管理、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以及国际体育管理发展趋势[10]。

邵桂华、闻兰(2003)在对体育管理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应用理论的探讨上,认为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理论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性理论[11]。张建军(2003)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管理学进行分析,认为体育管理者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水准是影响体育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他把影响管理者的伦理因素归纳为:领导人的个人品德、监督人员的行为、政策、社会气氛和同事的行为五个方面[12]。

2.3 体育管理学在应用领域的研究

尽管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有许多与国际趋势相似的部分,但是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和我国的现有体制相符,才能指导我国的体育管理实践。

2.3.1 体育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

1985年原国家体委成立了“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领导小组”等。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体育管理学科与学科决策交流活动,出现了如《中国体育滚动发展研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2]。当前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在体育体制管理方面,提出了采用对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和分权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体育腾飞。在研究中,大家比较趋向于这样的认识,即体制改革必须改变政府管理职能,即逐步做到由过去的包揽一切转为宏观指导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开展体育工作,并在总体上加以统筹计划,发挥其“领导、协调、监督”的作用。另外运动项目管理、体育赛制改革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研究一直也是比较活跃。在运动队的组织管理上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改变过去由国家包揽一切的局面,逐步过渡到以企业、大学院校设立高水平集训队为主,多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募集经费。体育竞赛走市场化管理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模式,赛制改革研究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2.3.2 竞技体育管理领域的研究

我国当前的举国体制下国家的奥运战略,竞技体育一直是体育领域宠儿,也是反映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竞技体育管理研究的重点。竞技体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竞赛管理、运动训练管理、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流动管理、运动员退役后管理四个方面。运动竞赛管理主要涉及:运动竞赛体制、运动竞赛组织、运动竞赛的效益评估等。运动训练管理方面主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方法,对运动中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进行研究,以揭示和提高运动训练和竞赛效果的管理规律,同时对运动队的思想、作风及文化教育管理等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

2.3.3 学校体育管理领域的研究

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是体育管理学研究的起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数量多。对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对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如叶国强 (1990)提出学校体育管理的系统论、职能论、协调论、效能论[13]。微观层面主要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管理、体育教师及其职后培训管理、课余训练竞赛管理、场地器材管理以及学校体育网络化管理等。

2.3.4 社会体育管理领域的研究

随着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社会体育管理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社会体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体育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如社会体育的宏观管理、社会体育的政策法规、社会体育的投资管理和社会体育的分类管理等研究。王凯珍,任海(2004)提出:社会的经济转型和组织转型引发的竞争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单位体制”松动以及“社区体制”建立推动了中国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重构[14]。左新荣等(2004)认为社会体育经营管理的策略,其基点应放在分散人群,形成多个“内聚化”活力较强的小群体[15]。黄渭铭(2002)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对社会体育特点、管理原则及新世纪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做出论述[16]。二是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如群众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民间体育学会的组织与管理等。由于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相关研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体育管理学研究的薄弱的环节。

2.3.5 体育产业管理领域的研究

体育产业管理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研究有体育产业的分类、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体育产业的组织和管理等。在这个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张林、耿力中等分别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进行研究[17-18]。微观方面的研究有体育竞赛市场开发、运动明星效应、体育彩票管理、运动产品市场开发管理、体育信息产业管理等。在这个领域翁飚等对体育产业服务、税收、彩票业、电视传媒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19],但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可操作性较差。随着我国体育市场不断成熟,它将必定成为体育管理学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4 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范畴正向宏观、中观、微观领域拓展,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研究趋势。当前需要加强对整个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我国体育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和有关监督、反馈机制,视野从宏观和中观展开。为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将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学科,如体育行政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竞技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学、休闲体育管理学、社区体育管理学等,逐步形成一个体育管理学科群。

(2)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从重视定性研究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趋势发展。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研究要求多种研究方法的参与,研究方法呈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趋势。层次性是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论、控制论的引入,阶段性是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3)研究重心由非营利组织转向营利组织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走向市场成为必然,体育管理学研究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营利性组织的研究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研究热点。

(4)研究对象由竞技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转向社会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以体育经营管理为突破口,逐步使体育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管理的大环境中,今后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经营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5)研究方向从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实践研究趋势。研究的理论更加密切地联系体育管理的实践活动,积极为体育管理的实践服务。理论、应用一体化进程的周期越来越短。

(6)研究活动的国际化趋势。体育管理科学中先进的方法不再是单独为一个国家所利用,而是由全世界共享。国际间学术活动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体育管理学科学研究的发展。重大课题的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流动成为一种趋势。

3 我国体育管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整体重心较低。从整个研究现状来看,原创性少,继创性多。尚未形成体育管理学自身学科的特色,对体育管理的预见性不足,很多研究只是对体育管理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特别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管理学还比较薄弱。(2)以数量发展为主,重大成果和精品较少。主要原因是对管理学部分的认识和消化以及对管理学母学科的掌握不够,没能和体育本身的学科规律很好地结合,因此没有形成体育管理特殊的管理模式。 (3)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主要原因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者没有深入到管理实践,另外实践操作者又缺乏理论研究的动力,对科学管理的意识不足。(4)微观领域的研究较薄弱。从研究成果来看,对微观领域,特别是个案研究的课题论文很少。原因主要是对研究的导向认识不足,好大喜功的思想依然严重。(5)上述原因必然造成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率低下。

4 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使有关部门重视体育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管理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2)提高研究人员的管理学知识素养。体育管理学主要是应用管理学知识来解释体育领域体育管理系统的本质、内在结构及其联系的学科,又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科。必须加强研究人员管理学的知识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体育管理科学。(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能力。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要和实践紧密配合。(4)重视对微观领域的研究。微观领域的研究具有具体性和实用性特点,许多成果能够直接被应用,是直接推动体育管理科学的原动力。(5)增加重大课题的立项,加强研究的横纵向联合。课题对研究具有导向性意义,增加体育管理学方面的课题立项,能够有效地动员人、财、物的集聚,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合作,有效地带动体育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

标签:;  

体育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体育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