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闲暇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闲暇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事实:来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信息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培训咨询会上,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涌向各个报名点,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期望。伴随着问题和期望的是一年比一年更火爆的报名场面,是越来越丰富的兴趣活动内容和项目。
至目前为止,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置的兴趣培训项目,涵盖了文学、艺术、书画、科技、体育、生活、劳技等各个方面,每年培训人次达几万以上,甚至出现培训项目供不应求,早晨四五点钟就有人开始排队等候报名等现象。
校外教育的受欢迎程度,是与家长的观念和期望分不开的。初步调查,父母送孩子去兴趣班的原因如下:
1.补短心理。“儿子数学不好,所以让他学习珠心算”、“儿子注意力不集中,给他报围棋班,想让他静静心”、“女儿上三年级了,怕她作文跟不上,让她到写作班练练”。
2.孩子喜欢。“儿子喜欢画画,就报个图画班”、“女儿一直在学钢琴、舞蹈,现在又要求上陶艺班,我想只要她喜欢,就该给她提供机会”。
3.社会需要。“外语越来越重要,所以给孩子报了英语班,已经坚持三年了”、“儿子上电脑班,完全是考虑社会需要,早点让他掌握这门技术”、“现在大家都学这学那,孩子如果一点不学,怎么适应竞争社会”。
4.结交朋友,丰富生活。“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双休日连个玩伴都没有,送到这里来可以让他多交一些朋友”、“孩子在家里太孤独了,参加一些兴趣班可以丰富一下他的业余生活”。
尽管让孩子参与校外活动有功利性目的,但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受到了孩子在学习技能之外的收获,一位父母说:“送孩子学体操是因为她体质不好,应加强锻炼,没想到不仅身体强健了,学体操还成了她的兴趣和志向。”另一位父母说:“孩子学了四年书法,现在书法对她来说不仅是写字,而是她调节学习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写的都是名家作品,还增进了她对历史、文学艺术的了解。”更多的父母说:“兴趣班组织各种活动,使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锻炼了胆识和能力。”
其实,校外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它应该是充实孩子业余生活、丰富孩子心灵世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理念:闲暇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
父母不知有没有算过,孩子每年在校外的时间约有170天,闲暇时间孩子该去哪里?该做什么?闲暇教育——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摆到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面前,闲暇教育的理念和引导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影响孩子的一生成长。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明确表达了闲暇对于个体发展的价值,他说:人“惟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因此,“显然应该有这样一种教育,为父母的用其训练,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马克思也非常重视闲暇时间及其对于人的价值,他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真正的财富”,为个人发展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人的生命质量,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正因如此,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明确提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发展的人。
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背景和舞台,而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又为闲暇教育提供了可能与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校外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辅助,更不应该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强化,而应是和学校教育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双轨制”。二者各具特色、各尽其职,才能达到殊途同归的功效。
三、收获:校外活动给孩子带来什么
据杭州市的调查,90%的孩子在闲暇时间参与校外兴趣活动,他们有什么收获?来听听他们的感受。
1.激活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惰性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活、被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得到巩固,并帮助学生更主动、更灵活地去学习新知识。而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唤醒孩子学习的主动意识,就必须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自主的。校外兴趣活动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将学与玩密切结合,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自由的学习王国中任意翱翔,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文学写作班的老师说:“结合写作训练,我们组织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比如‘我和妈妈比童年’活动,让孩子看妈妈小时候的照片、听妈妈讲童年的经历、了解妈妈小时候玩的玩具……孩子便自然地将丰富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车模队的孩子说:“做车模要用到很多知识,比如物理、化学,但没人逼你,也没有上课不许插嘴、考试不及格被骂的压力。”“快乐一日营”活动部的孩子感受更为深切:“去游安吉大竹海,路上我们就开始算汽车的平均速度、杭州到大竹海的路程有多远。到那后,我们寻求找毛竹王,测它有多高、直径是多少。还用竹筒运水、用竹叶吹口哨、学习打竹板、跳竹竿舞等,这可是需要很多知识和技能的,我们玩得很开心,收获也很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学得快乐,才能学得持久、学得有效,这是校外活动吸引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2.开阔视野,促进社会交往。
我们常常用“见多识广”来表明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只有引导孩子多多接触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启发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多看、多听、多做、多说,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而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来看,只有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交往机会和途径,让孩子走向社会、深入群体,才能丰富孩子的社会认知,充实孩子的社会情感,提高孩子的交往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如文学社孩子的读书活动,从参与市场调查开始,了解同龄人喜欢读什么书;通过学习写书评,开阔读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活动部的老师每次带孩子出去活动时,都会让孩子自己组成活动小队,训练了交往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3.提升兴趣,实现自我价值。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一个人满怀热情、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克服困难不断创造。校外活动就是从孩子的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为孩子提供一个激发兴趣、展示特长的活动舞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体现自我价值。在OM(头脑奥林匹克训练)培训班的汇报会上,一个孩子在展示自己的成功作品时说:“我原来不太爱说话,OM不仅训练了我的脑子和动手能力,还锻炼了我的胆量,我现在不怕失败,再也不怕开口说话了。”一位西子少儿记者团的成员说:“三年级时妈妈发现我有写作潜力,把我送到写作班学习,通过选拔我成为一名小记者,采访过国务委员吴仪奶奶和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奶奶,这些活动给我带来成功的喜悦,也使我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车辆模型队里,自信和自豪是每个队员脸上的表情,至今他们已10次荣获全国比赛团体冠军和38个个人冠军。还有,当艺术团的小演员赢得热烈的掌声时,当少科院的小院士完成了一个个科学考察项目时,当孩子们在假日活动营地的陶艺室、纸艺室、布艺室、创意室创造出一个个饶有趣味的作品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自己在走向成功、在实现梦想。
4.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塑造。
丰富多样的校外活动也锻炼了孩子的生存能力,教会孩子怎样解决问题、怎样面对挫折、怎样对待别人和自己。在假日活动营地,孩子们可以在“益智劳技区”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掌握劳动技能,在DIY厨房学会做菜做饭;文学社的成员在高温、缺水的山村里和作家一起体验生活;少科院的孩子们外出考察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些经历,帮助孩子克服娇气,变得勇敢,坚强、宽容、进取。正如西子少年管弦乐团一位学员的家长所说:“在这个环境里,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向上的蓬勃力量,在雄壮的优美的乐曲感染下,孩子的精神会得到一种升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民族意识慢慢地融化在她的人格中,使她更好地成长。”
四、构想:闲暇教育的社会化机制
闲暇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利用各方资源创设良好的校外教育活动模式,使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许多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思考和实践,勾画以社团制为中心、向社区教育扩展的社会化合作机制。根据专业技能水平和训练需求将教学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初级指各类普及型培训班,如书法班、声乐班;中级指各类专业型团队,如书画社、合唱团等;最高一级是综合性团队,如艺术团和少科院,三个层次目标分明、层层递进,这样就将校外教育管理与专业社团紧密结合,构成金字塔型的教学组织结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水平选择相应的社团,通过社团组织参加各类活动,自主地了解社会、促进交往、完善自我。
至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组建了28个社团,通过参加中小学艺术节、建立少科院各地分院、与浙江省群艺馆等社会各界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并以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为主线开始向社区教育扩展,开展了“争做社区小主人”、“小鬼当家”、“五彩假日”等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使科学、丰富的闲暇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心中。
五、建议:我们应坚持的原则和策略
正是由于闲暇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作用,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优化个性、发挥特长、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的建议是:
1.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孩子喜欢的活动才能使他们学得快乐学得主动。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活动项目时,应先征求孩子的意见。
2.了解孩子的潜能,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
兴趣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父母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特点,更早地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提供机会,使孩子的潜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3.注重实践,全面引导,发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孩子是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参与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健康、和谐地发展。
4.适度期望,重在激励,注重孩子的精神感受。
不要过于看重考级、得奖等功利性目标,不适当的期望值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就校外活动来说,自由、成功、快乐是第一目标。对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感,远比学会某种技能重要,这就是孩子接受闲暇教育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