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差异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3-0087-04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工业建设,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工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许多门类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了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问题上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沿海工业中,以上海、天津、沈阳、青岛、广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鸟、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的工业实力更加雄厚;海南、北部湾、粤东、福建、浙南、苏北、鲁南、辽西等沿海又兴起了一批工业基地和城市;沿海省区的内地如广西内陆、粤北、闽西、浙西、鲁西、塞上、辽北等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目前,沿海特别是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区,工业发展更快,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的重要基地。
内地工业经过大规模的新建,已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由50年代不足30%提高到目前40%左右,工业布局基本展开,初步形成了既有内地特色又与沿海地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国完整工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类型多样的大国,地区之间工业发展水平及速度不平衡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以沿海为主的梯度发展战略,导致了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各个地区所有制结构状况,综合分析不同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划分出若干类型区,并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 应用方法
1.1 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一种处理多变量数据的数学方法,它可以从众多的观测变量中综合出携带原数据信息最多且相互独立的几个因素(称为主成分),来解释原来的数据变量。
1.2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是地理学研究中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和划分地域类型常用的数学方法,它包含许多模型方法,笔者在划分中国工业发展区域类型时使用系统聚类法。本文采用最短距离法测度类与类之间的近似程度。设定:
2 工业发展水平的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区域工业发展水平,本文选择了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所有制结构等7个经济指标(表1)。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了29个地域单元样点1996年的数据资料。建构一个29×7维的数据表(数据来源于199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表1中的“人均产值”由地区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相除得出,反映该区域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及产出效率;“平均企业规模”由地区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企业数相除得出,反映该区域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人均占有资产”由区域固定资产年底平均余额与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相除得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定义为各个区域吵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总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第一主平面的累计贡献率为82.1%。第一、二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结果(见表2),它反映了第一、二主成分与原变量的相关关系,据此中分析主成分的经济含义。
同时还可以绘制和考察主成分因子载荷散点图(图1),进一步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图1和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人均产值、人均占有资产及平均企业规模呈强正相关。因此,F[,1]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人均占有资产指标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在F[,1]上人均占有资产指标与人均产值指标正相关,这说明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工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成为提高劳动投入产出率的最佳途径。同时,区域的工业企业规模水平也是提高产出效率的保障。
另一方面,从对F[,1]的分析可知,某区域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人均产值就越高。这说明集体所有制企业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对一个区域的工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以外资和合资企业为主),由于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力量和现代化管理,也有着较高的劳动投入产出效率水平。作为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形式,对一个区域的工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例却和人均产值呈强负相关,这说明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比例越高,其区域的人均产值越低。
通过分析F[,2]可以看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与人均占有资产和企业规模正相关。这说明这两种类型企业的平均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很高,应该在工业生产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另外,中国目前个体所有制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还是较低的。
3 工业发展水平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3.1 工业发展水平的类型划分
在对数据表(略)进行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主平面上,描绘出各样点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就可以把上述29个地域单元划分成5个类型区(表3)。
3.2 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表3 聚类分析分类结果表
Tab.3 Result table of sort of category gathering analysis
类 别 区 域 名 称
第Ⅰ类上海、广东
第Ⅱ类福建、山东、浙江、江苏
第Ⅲ类北京、天津
第Ⅳ类湖北、湖南、广西、江西、四川、河南、河北、安徽、辽
宁、山西
第Ⅴ类青海、西藏、新疆、宁夏、云南、甘肃、吉林、陕西、贵
州、黑龙江、内蒙古
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这5类区域的工业发展程度的差异,为了分析不同类型区的工业发展情况,我们列出各大类的经济指标(平均值)(见表4)。
第Ⅰ类是上海市和广东省,位于图2的右上角。对比因子载荷散点图可知,该类地区是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技术力量雄厚,人均占有资产居全国首位,平均企业规模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4万元/个)。从所有制的结构看,该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突出。
表4 各大类型区的经济指标表
Tab.4 Econmic index table of each big type of region
指标名称第Ⅰ类 第Ⅱ类 第Ⅲ类 第Ⅳ类 第Ⅴ类
人均产值82.74
81.14
57.65
31.8722.15
平均企业规模14.68
9.258.964.89 3.94
人均占有资产27.35
17.45
15.09
12.1014.89
全民所有制比重 31.04
18.17
38.64
37.0669.15
集体所有制比重 28.32
53.85
39.03
37.1018.01
个体所有制比重 3.9512.16
1.7518.006.88
其它所有制比重 36.69
15.82
20.58
7.84 5.96
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比重最大,达到36.69%,成为改革开放与发展的龙头。表4还显示出这类地区的人均产值名列榜首,为8,274元/人。
第Ⅱ类是东部沿海省份,位于图2的右下方。这些省区的特点是交通方便(尤其是山东省),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发达。从图2的位置看,这类地区乡镇企业非常活跃,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85%,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第Ⅰ类地区相比,企业平均规模和人均占有资产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人均产值却与第Ⅰ类地区旗鼓相当,达到8,114元/人。
第Ⅲ类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其人均产值居5类地区中的第三位,该区域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平均企业规模和人均占有资产与第Ⅱ类相差不大,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比重比第Ⅱ类地区还高出近5个百分点,但是人均产值却比第Ⅱ类地区低2,349元/人。
第Ⅳ类是内地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该区域的特点是:工业基础较好,但在改革开放的快速进程中,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这类地区的个体所有制企业比例较高(18%),产业规模小型化,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人均占有资产仅为1,210元/人,是5类地区中的最低水平。这类地区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只有7.84%,这些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约束,造成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逐渐后移,人均产值仅为3,187元/人。
第Ⅴ类地区主要是内地的中西部偏远省份。该区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由于基础设施不足,交通、通讯设施落后,加之产业结构老化,对工业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国家投资西倾,这类区域人均占有资产比第Ⅳ类地区还高出2,790元/人,但人均产值却只有第Ⅳ类地区的69.5%。从所有制结构看,这类地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比重高达69.15%。而产业规模又极端小型化,其平均企业规模只有394万元/个。由此可见,在中西部地区加速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尤其是“一五”、“二五”期间国家投资的大型军工企业的民用化、地方化),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是该区域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发展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是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发育与壮大,一个区域非国有经济发育程度越高,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也越高。体制改革力度的差别还可以由乡镇工业的发展程度显示出来。第Ⅰ、Ⅱ类地区非国有经济,尤其是乡镇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工业发展的活力较大,人均产值自然也就较高。第二开放程度及投资规模不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第Ⅰ、Ⅱ类地区工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另外,投资规模的不同也是造成工业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部门测算,中国投资增长的带动作用在60%以上,可见投资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工业结构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目前中国各类型地区工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带(第Ⅰ、Ⅱ类型地区)工业结构偏轻,中西部地区(第Ⅳ、Ⅴ类型地区)工业结构偏重,轻型结构标志着加工程度较高,因此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较好。中西部地区则刚好相反,因此影响了整个工业的经济效益。最后是区域因素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带距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空距离较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尤其是广东省,毗邻港澳,在进行出口贸易与引进外资方面独占鳌头。相反,远离沿海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区位的影响,纵然资源比较丰富,又因区位影响,使资源的开发、加工及对外贸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为了振兴我国地区工业经济,充分发挥各所有制企业的潜在优势,应该加大重点技术投资,形成适度的规模经济,致力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且在宏观上对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同时,为了科学地解决区域差异,仍需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强劲的优势,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全国以及各个区域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协调、稳定地发展。
收稿日期:1999-05-28;修回日期:199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