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的十大关系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的十大关系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的十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尔沁论文,十大论文,沙地论文,大开发论文,生态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是首要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峻,西部地区沙漠面积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很严重。西部沙漠和沙漠化土地132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98.9%,形成西部、北部长达万里风沙危害线,直接威胁着西部地区沿边城市,如北京、天津等。我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的威胁,沙漠化扩大的速度在不断提高,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Km[2],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2100Km[2],进入9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2400Km[2],近10年我国2.4万Km[2]的土地变为沙质荒漠化土地。目前,我国沙漠的推进和沙漠化土地的扩大仍在继续,预计今后10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沙漠化土地面积还将以1.32%的速度发展。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下降,物种总数的15%至20%受到威胁,数千种动植物濒危,已有一批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在国土上绝迹。

沙漠的推进与沙漠化土地的扩大,已对西部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不断向东、向南推进,给全国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西部生态环境不改善,西部丰富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人才也很难引得来。因此,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需要,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可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概言之,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首先通过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和植树造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造,在生态环境保护乃至改善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开发,而不能采取工业化过程中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杀鸡取卵式发展模式。唯有在西部开发中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才能真正达到大开发的目的。

二、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的十大关系

(一)科尔沁沙地及现状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部西辽河冲积——湖积平原地区,其范围涉及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我国四大沙地中,科尔沁沙地面积最大,面积7590万亩。通辽市位于科尔沁沙地腹部,沙地面积485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4%,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0%左右,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部分。通辽市沙漠土地2840万亩,占沙地面积的57.9%,全市沙地主要分布在占总面积71.4%的平原区。全市195苏木乡镇,其中103个苏木乡镇在沙区,120万人生活在沙区,还有30 万农牧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通辽市沙区由于风沙、干旱和植被稀少,每年有近150万亩农田、300万亩草牧场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尽管我们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植树造林,但全市沙化土地面积比80年代初并没有明显减少,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沙漠化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加剧了贫困程度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沙漠化的教训和启示

1.人为造成了土地沙漠化,通辽市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而且很大程度上都是近50年内造成的。一是人们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发造成的。通辽市系半干旱地带的温带蔬林草原,属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的过渡带。据史书记载,这块土地曾经“木植甚茂”的优良牧场。通辽市土质属于松散的沙性土壤,在天然植被的调节下,保持沙地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状态,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剧烈的退化,但一旦人为的过度干扰,沙性土壤潜在的自然因素激化与活化,从而产生土地沙漠化。因此,我们没有科学地对待自然条件,而盲目的开发,造成了土地的沙漠化。二是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沙漠化。过度垦荒耕种是土地沙化的最重要原因,在半干旱地区,无论是沙荒地还是天然牧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漠化。1958—1973年内蒙古曾经两次开荒,最终造成2000万亩土地沙漠化。通辽市因乱开荒造成1259.6万亩土地沙漠化。过度放牧和采伐也造成草场退化、沙化,植被遭到破坏,全市1346.9万亩土地因此而变成了沙漠。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造成沙漠化,沿江沿河生态破坏,造成的水灾,也会土地沙漠化。如乌力吉木仁河90年代以前是无尾河,而近几年由于流域内植被破坏,开荒种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下降,一遇大水便像脱缰的野马向下游倾泄,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从通辽市土地沙漠化的变化中,我们应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几点启示:(1)对沙区经济建设要有生态意识。 我们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并不优越,在沙区搞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主线,我们的工业、农业、牧业、副业等都以生态为第一选择,要上无污染的工业,要搞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林业,副业更应围绕生态去进行。如果不以生态为基础,我们的经济建设就成为空中楼阁。(2 )对沙区的开发建设要有辩证观。开发利用沙区土地资源应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一要牢固树立辩证的开发观。通辽市沙区土地资源丰富而多样化,沙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储量丰富,便于开发利用,且光热充足,雨热同季,生长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使它变成经济优势,办法是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生植被的基础上搞一些开发。这种开发要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前提,大力植树种草,发展沙产业。在沙区内开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开发沙区生态旅游。开发得当,沙区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来源,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考虑生态平衡,不注重保护,盲目地掠夺性开发利用,沙地资源不仅不能成为优势,而完全是劣势了。二要树立新的发展观。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对沙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实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对沙地资源的生存环境却造成了很大破坏。实施沙地开发与治理,必须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首先要对沙地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沙育草,以林为主的绿州农牧业、绿州经济,乔灌草药相配置、农牧林副经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3 )重新审视科尔沁沙地的地位。科尔沁沙地涉及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甚至沙尘波及到了日本列岛。沙地东南临东北重工业基地和大中城市,西临京津唐地区,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环境质量。沙地南缘以每年150m的速度威逼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可见科尔沁沙地不仅对通辽市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周边省市产生重大影响,今天的科尔沁沙地不仅是通辽人的沙地,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沙地。因此,对科尔沁沙地关注与治理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国记者协会发起的科尔沁沙地兴建“中国记者林”活动,正式掀起全国各地治理科尔沁沙地的行动。

(三)沙区生态建设的十大关系

1.沙区生态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能孤军奋战,要积极参与到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中,争取政策,争取经验技术,争取人才,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以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带动沙区生态建设。

2.沙区生态建设与沙区扶贫攻坚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扶贫。所谓生态扶贫,即通过组织群众,大种适于本地生长的兼有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林、草、果、药等,以恢复植被,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从中使广大群众得到经济效益。通辽市沙地面积广,贫困人口又多在沙区,而且绝大多数是蒙古族群众。因此,治理开发科尔沁沙地要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我们治理与开发沙地,目的就是通过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沙地治理成人们可利用的土地,使沙区的农牧林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使沙漠化土地成为生产粮油肉蛋奶瓜果草及各种林产品的基地。在土地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使沙区人民脱贫致富。我们在治理沙地中创造出的“生态经济圈”是一个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很好的结合形式。它是按100亩左右的规模加以圈封,人们在圈内平沙造田,植树造林, 发展林果菜药业,水草林粮机五配套,集农牧林副渔经各业为一体。通过生态经济圈的建设,不仅使沙区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也使相当一部分人脱贫致富。

3.沙区生态建设与沙区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现代旅游开始转向森林、草原、沙漠、乡村等独特景观。旅游观念的转变,对发展沙区旅游业带来新的契机。通辽市沙区旅游业有很多优势,如科左后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喻为“沙漠绿洲”的大青沟,可以开展森林旅游、飘流探险、沙漠漫游、狩猎等项目,还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莫力庙水库、库伦大沙漠、珠日河草原旅游区。沙区生态建设应注意开发和营造旅游景观,比如把生态经济圈、经济沟、经济带等,可以建设成旅游圈、旅游沟、旅游带。旅游者在这里能够体验沙区田园生活,参观治沙模式和治沙精品项目。通辽市面临北京、天津和东北三省。沙区独特旅游可以把游客吸引过来,通过他们既可获得旅游收入,也可吸引沙区投资,建项目、搞生态建设。把生态经济圈建设成高品位而又纯朴浓郁的乡村气息的旅游点,圈内集游园、摘果、戏水、品尝土特产、采购为一体的生态“田园旅游”庄园。

4.沙区生态建设与沙区沙产业结合起来。沙产业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84年提出的。该理论把治理沙漠化上升到一个产业化开发的高度,就是利用沙区的土壤、水源、光热等自然资源,投入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开发沙区适宜的种养业和旅游业。这种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沙产业,对沙区天然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构想,已成为沙区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最新型模式。沙产业的发展,能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沙产业的开发,本身就是发展当地经济,农牧民脱贫致富的过程。沙产业的开发是以生态建设为依托,并使生态建设步入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发展进程。

5.生态建设与沙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沙区生态建设要打破传统的种植业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种植业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大部分不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应还林还草,改造成高产高效饲料作物及人工饲草料基地。

6.沙区生态建设与沙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首先要修筑集生态、扶贫、攻坚一体的穿沙公路。1998年兴建的奈曼旗东明镇至库伦旗扣河子镇的穿沙公路是当时全区最长的,全程120km, 横贯塔敏查干大沙漠,全线通车后将有10万贫困人口受益。这条穿沙公路集沙漠化土地开发利用与农草林水各业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公路两侧各建一条50m宽的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沙化面积11万亩,造林4万亩,种草2 万亩,开发良田1万亩,建设家庭生态经济圈246处,2.5万亩。 工程建成后可以使沿线2万人直接受益,人均增收1000元, 真正把穿沙公路建成沙区人民的“生命线”、“希望线”、“致富线”、“生态线”。

7.沙区生态建设与沙区绿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上,国家要求各地“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形成各自产业开发的重点”。我们沙区,目前还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污染,沙区的动植物基本上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业的食品。沙区巨大潜在的地区优势,也是产业优势,沙区生态建设本身就是开发绿色产业。我们搞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都是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着条件。沙区天然或人工培育的植物种类较多,如山杏、大扁杏、沙棘、麻黄等利用价值极大。沙棘是适合沙区生长的植物,全身都是宝,它的果实和枝叶等含有200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 我们目前有沙棘生产厂家200多个,产品包括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酒等。这些生产厂家大多分布在沙棘种植区,为增加当地农民增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沙区绿色产业有大的发展,在生态建设中要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基地。如奈曼旗制定的到2007年建成仁用杏基地100亩, 使奈曼旗成为“三北”地区仁用杏生产、加工重点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8.沙区生态建设与沙区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区生态建设,必须有大批战斗在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生态建设主力军——广大农牧民。要大力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素质尤为重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适时的科学知识、科技培训。否则,我们的生态建设不可能高速、高质量的发展。

9.沙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有宣传舆论的支持,要大量地宣传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让每个人自觉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10.沙区生态建设与高质量的生态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年来,我们治理开发科尔沁沙地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取得了不少的好经验,树立了好典型,对治理与开发沙区很有借鉴意义。但我们对自己的成绩和经验没有像产品一样包装推销,所以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的治沙成果,对治理科尔沁沙地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外力支持。

二要生态建设也创品牌。品牌是企业用于自己产品上的总名称,以区别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牌可以通过宣传途径传播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深刻印象,并让这种印象得到迅速传播。我们沙区在生态建设中,有很多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应对这些东西以包装、升级。所谓包装、升级就是更加完善和提高我们独有的生态治理模式,如生态经济圈。这是我们长期治理沙漠中总结出来的“产品”,应深入人心,广泛传播。

三要落实和完善政策,加大治理投入。首先,通辽市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工程浩大,必须坚持面向社会。一是制定并创造优惠政策和条件,吸引全社会力量投入到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要依靠优惠的投资政策,得到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面向社会、面向全国、面向国外招商引资,招贤纳士。二是继续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及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和长期不变的政策。其次,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进行资金投入。沙区多是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治理沙漠中。对大面积、远沙、大沙,治理难度大的沙漠化土地,应由国家来投资,成为投入的主体。通过国家的投入还能起到诱导作用,能带动社会资金增加投入。国家还要引导外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增加投资,把企业培育成沙区生态建设的一个投资主体。

四要调整土地制度,鼓励民间私人资金的投入。沙区产业的发展还必须依据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以新兴的绿色农业和土地绿色建设为龙头,采取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粮油和水果药植物,发展治沙造林、草原恢复的产业。因此,沙区必须将以土地资源优势做为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发挥土地条件的优势,需要充分降低土地使用的租金和地价,允许荒山荒沙索经投资开发并恢复自然植被之后可以归私人所有,并且对开发初期的土地改造、购买种苗和劳动投入给予适当的补贴,以此鼓励和吸引民间私人资金的投入。自然条件恶劣的荒沙荒地都是没有生产力的土地,不可能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只要经过改造,才能获得生产价值,这样的土地不仅承包要长,甚至可以允许个人所有,政府对改造的土地可以收购。

标签:;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与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的十大关系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