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出口连年夺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千亿美元的出口大市
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方向的深圳经济特区不负党中央、国务院期望,已从昔日的边贸小镇发展为全国外贸大市。特区成立20周年,深圳外贸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070亿美元,超过1999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
记者以市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外贸信息进行汇总,结果显示,1980年至1999年,深圳经济特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55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15亿美元,进口总额1638亿美元,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77亿美元,等于1999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的18%。若从特区成立的1980年8月算起至今年上半年,则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384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70亿美元。
深圳早期的出口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蔬菜、水果、“三鸟”、鲜蛋、生猪等农副产品,此外还有一点石灰粉、海沙、青砖等建材产品。改革开放给深圳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从那时起到现在,深圳对外贸易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区初创时期的1979年至1985年。此时百业方兴,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总值以年均递增10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64.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是1986年至1990年。这时对外贸易仍保持高速发展,进出口总值以年均递增65.5%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1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今,此时对外贸易稳步发展,但增长速度放缓。1980年,深圳只有市外贸总公司等少数几家国有外贸企业,至1999年底,已有国有外贸企业近1000家,加工贸易企业14600多家;对外贸易伙伴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几个增加至1999年的177个。
特区成立伊始,深圳外贸的计量单位是“万美元”,1980年全市外贸总额只有1751万美元。从1983年起,“万美元”即改为“亿美元”。1984年,深圳外贸总额首次过十亿美元,为10.72亿美元;1990年深圳外贸总额首次过百亿美元,达157.01亿美元;1999年深圳外贸总额突破500亿美元,是1990年外贸总额的3.22倍。1993年,深圳外贸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三个指标首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自此之后,连年夺冠,至1999年已届7年。
深圳外贸总量迅速壮大,贸易质量也不断提高。特区成立后头几年,深圳外贸出口百分之百为转口贸易,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力密集、附加值较低的纺织品、服装、钟表和箱包鞋帽等;到1999年,深圳远洋外贸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18.3%,转口贸易下降为79.1%,同时,技术密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9%。在国际市场的磨炼中,深圳产生了一批外贸出口的“航空母舰”,1999年,外贸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达30家,出口总额占当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6.5%。
特区初创时期的对外贸易
深圳特区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对外贸易为导向的。因此,在特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1980年特区成立第一年,深圳外贸出口只有0.11亿美元,此后也在每年1000多万美元的水平徘徊了两年,但1983年开始迅速上升,至1984年达2.65亿美元。198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3.06亿美元,其中出口5.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
在5.63亿美元的出口中,中央及省属企业占12.3%,市属企业占55%,外资企业占32.7%。出口商品构成是:农副特产品占29.6%,电子、轻纺工业制成品占51.7%,工矿产品占2.2%。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有活猪、活鸡、蔬菜、鲜奶和电视机、收录机、棉布、服装、机械、铝材等。
特区对外贸易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特区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有三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一是改革了外贸经营体制,打破了外贸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全市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由特区初期的6家增加至1984年末的97家;二是改革外贸企业组织结构。先是把外贸局改为外贸总公司,然后又进一步组建了外贸集团;三是改革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把传统的“计划收购,计划出口,亏损补贴”改为“利润包干,盈利留用”的经营责任制。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1993年,深圳对外贸易超额完成计划,进出口总额148.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出口总额83.35亿美元,增长18.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9%,首次超过上海,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根据国家原有统计口径,外贸出口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国有企业自营出口的一般贸易额,二是三资企业自产产品出口额,三是“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三者相加,1993年深圳的出口额为83.35亿美元,高于上海。同时,这一年,国家有关部门还采用一个新统计口径,即“三来一补”出口也计算外贸出口,据此,则深圳的出口额为142.18亿美元,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上海,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4%。
自此之后,深圳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三项指标连续7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夺冠。其中,出口方面(按新口径),1994年为183.09亿美元,1995年为205.27亿美元,1996年为212.08亿美元,1997年为256.18亿美元,1998年为263.96亿美元,1999年为282.11亿美元。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外贸出口形势非常严峻,深圳全市上下努力拼搏,全国仍实现外贸出口增长3.6%的良好业绩,为保证全国外贸出口正增长(0.5%)起到决定性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高速增长,深圳增长速度亦达到26.06%,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仍分别占全国的13.33%和13.56%。目前,深圳市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力求使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5%至18%,保持原有在全国的份额。
加工贸易:深圳外贸出口的头号功臣
深圳外贸之所以能够称雄全国,有赖于加工贸易的发展。统计显示,深圳加工贸易出口多年来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80%以上,其中1998年占86.3%,1999年占84.6%,今年上半年占83.2%。
截止到1999年底,在深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14600多家,其中,进料加工企业58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8700多家,而国有外贸企业则只有约1000家。1999年出口超亿美元的30家企业中,加工贸易企业占23家。
深圳加工贸易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以来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加工贸易在深圳已经或正在经历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来料加工”为主,逐步发展为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特征的“进料加工”为主;从委托加工为主发展为发挥劳动力优势和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并重;从局部的简单加工发展为全工序的复杂加工;从中小资本投资为主,逐渐发展为中小资本投资与跨国公司大资本投资并重。上述转变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对加工贸易实行“稳定、发展、提高”政策的结果。
经过最近几年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圳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包括微电子、计算机、通讯器材、机电一体化、电子元器件、视听设备、钟表、轻纺服装、化工食品等1000多个品种,30多个行业门类,并已形成大批量、高档次、整机化的生产格局。
“亿”字大户撑起出口“半边天”
1998年刚刚过去,深圳希捷科技有限公司即放出一颗“卫星”,该公司年实现出口总额达10.2亿美元,占当年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近4%,成为深圳有史以来最大的出口大户。
希捷公司是一家美资企业,主要生产计算机硬盘驱动器,1993年扎根深圳后,业务获得长足发展,1999年该公司出口额虽然锐减至5.8亿美元,但仍位居深圳出口企业第一名。
称得上是出口大户的远不止希捷公司一家。经过国际市场多年的洗礼,深圳外贸领域如今已是群星璀璨,据市贸发展统计,1998年,我市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但仍有27家企业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出口总额达137亿美元,约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2%;1999年,更多的企业加入超亿美元出口企业行列,全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达30家,出口总额高达159.4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6.5%。今年上半年,上述30家出口大户出口8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6.5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但仍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