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策略
郭春玲 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 261000
初中化学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科学地设计单元复习课,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初中化学复习课的基本目标。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中考试题,把握方向
中考试题年年都在创新,年年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化学课程标准》,它就是中考命题的指挥棒。而《考试说明》是对中考各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说明性的文件。所以在复习前一定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教师要做到“点点清”,掌握其中的主次,避免复习中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复习,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中考考题是初中教学的范本与参照物,归纳总结历年的中考试题,对各类题型知识点、常考内容、必考内容等仔细研究、广泛探讨、反复推敲,分析每个知识点出现的频率,明确中考的考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增强我们迎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对课标和中考试题的研究,明确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以及在中考中一般的、常见的考查形式。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为溶液的形成,考查形式一般为选择溶解度曲线一般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出现;溶液的配制一般以选择或实验的形式;溶液浓度的计算一般为计算题,考查形式为稀释问题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效的复习起点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照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很多老师在新授课比较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复习课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学习金属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在复习金属的性质时,学生就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再接触这部分知识点。于是我们从真假黄金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来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教师拿出一个由铜锌合金制成的戒指,然后对学生说:“这是我从商店里买来的一枚戒指,但是我怀疑它不是纯金的,你能用我们学的化学知识,来帮我检验一下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顿时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建议中,教师顺势引入新课,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鉴别方法,将所复习的金属的性质进行归纳。
三、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
人类的记忆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只有将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结构整体,才能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并提高检索提取的效率。研究表明,对知识的加工越精细,记忆就越牢固。这种加工最重要的是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已有知识与当前所学知识的联系、此知识与彼知识的联系,使之形成网络。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知识在记忆系统中的位置,巩固记忆,并有利于提取和运用。复习课的核心之一是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从零散走向系统。构建网络图有很多种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通过绘制层次性的归纳图,突出识记性知识的层次性和完整性;通过绘制表格(对比),突出易混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绘制转化图,突出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知识的全面性与结构性。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构建网络图,都应与本单元或专题的本体知识的特点相关。本单元的知识点是平行的,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以通过绘制层次性的网络图。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C、CO、CO2的性质和用途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酸碱盐的知识可以通过绘制转化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四、巧设典型例题,实现发展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它的深度、广度、容量都要明显增强。因此复习课要在学生原先低水平的认知、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高度,采用多种方法,将已学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和网络化,使其认知、理解和应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要达到此目的,精心编选例题则是复习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典型例题的选取要体现本单元的重点和学生的易错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知识走向应用,从习题走向方法、规律,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五、注重观念和方法的渗透,实现化学的育人价值
九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化学复习课中,不仅要提炼核心知识点,将已学的知识进行串联,还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渗透化学基本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事物,形成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影响和关键作用。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设计典型例题,对复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然而,教学设计只是课前的一种预案,在课堂上要呈现出一节精彩的好课,单靠设计的预案是不行的,还需要老师有过硬的基本功、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论文作者:郭春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4
标签: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形式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点论文; 化学论文; 网络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