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时间分析_军事历史论文

冷战结束时间分析_军事历史论文

冷战结束时间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战论文,结束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1990年11月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会议召开前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会议通过的文件正式宣告了冷战的结束;会后不久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再未恢复。

关键词 冷战 欧安会 北约 华约 美国 苏联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及一些政治家对冷战结束时间的界定颇不统一,请看下述几例:

1.1992 年美国西部观察出版社出版的《冷战的反复》( Allen Lynch,The Cold War is Over-Again,Westview Press,1992 )一 书认为,60年代初至70年代期间,当东西方政府承认了德国与欧洲的分裂时,冷战实际上已经结束了。1989年革命彻底改变的不是冷战秩序,而是东西方关系的后冷战秩序。

2.美国《政策评论》杂志1993年秋季刊发表的《1983:从奥韦尔的恶梦中醒来》(Andrew E.Busch and Elizabeth Edwards Spalding,1983:Awakening From Orwell's Nightmare,Policy Review, Fall1993)一文认为,1983年标志着冷战开始结束。这一年里根政府制定的许多国内外政策扭转了苏联的扩张主义,领导西方获得了冷战的胜利。

3.1989年12月3日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后, 戈尔巴乔夫在与布什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冷战时期正在彻底过去, 让位与新时代〔1〕。同一天他对苏联电视台发表谈话说:“世界正在挣脱‘冷战’,……世界正在进入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当记者问他“正在挣脱”是否意味着“还没有完全挣脱出来”时,他回答“冷战已经结束。基本上是这样”。〔2〕1990年5月底6 月初戈尔巴乔夫访美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说,宣布冷战结束了〔3〕。

4.1990年11月21日布什在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结束后发表的讲话中说:“今天上午我们签署了巴黎宪章,从而结束了历史的一个篇章。冷战已经过去”。“冷战始于对如何组织和治理社会的两种不同看法的思想斗争。我今天上午签署的文件标志着这场斗争的结束”。〔4〕

5.1993年英国罗特莱吉出版社出版的《美苏关系——从俄国革命到共产主义的没落》(Peter G.Boyle,American- Soviet Relations-from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o the fall of Communi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一书认为,1991年“8·19”政变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

6.1994年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通用教材《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一书认为,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7.1992年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王琳等编著的《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2)》一书认为,以苏联质变和解体为标志,战后持续了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彻底瓦解,冷战最终结束。

8.1992 年美国《外交史》杂志春季刊发表《冷战结束了吗?》(Walter LaFeber,An end to which Cold war? Diplomatic History,Winter 1992)一文认为,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 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因此冷战并没有结束。1993年8月22 日《纽约时报杂志》刊载的《冷战没有结束》(Thomas L.Friedman,Cold warwithout end,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August 22,1993 )一文认为,尽管苏联解体了,但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5480亿美元的开支中仍有20%用于遏制共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冷战并没有结束。

可见,关于冷战结束时间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以1990年11月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召开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更为合适。理由是:

第一,从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召开的背景看。

我们知道,所谓冷战,是指分别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集团之间由于意识形态及地缘政治的冲突,也由于害怕核战争,所进行的除直接战争之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抗争夺。从二战后到80年代中期的40年中,这种对抗争夺时起时伏,但始终没有停止。冷战给双方乃至整个世界局势造成严重影响。激烈的军备竞赛使双方都建立了庞大的核武库,世界处于核毁灭的阴影下。冷战给双方造成巨大物质损失,带来沉重负担。它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并由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财政赤字不断上升,这就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削弱了美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冷战给苏联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苏联由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它反过来又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到80年代中期出现停滞。这就更使苏联难以应付已发展到太空的军备竞赛。同时,长期冷战也使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更趋僵化,权力高度集中,官僚主义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极差。在国际社会中,苏联作为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新一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政治思维”,认为在核时代无论核战争还是大国间的常规战争,都将导致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灭亡和人类文明的毁灭。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整个人类不分阶级和民族,都必须同舟共济”。提出要根本改革苏联社会,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据此苏联大幅度调整了对外政策,改变了前一阶段和美国僵硬对抗的态度,广泛实行战略收缩,积极谋求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话,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在国内实行“民主与公开性”,猛烈批判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并逐步发展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实行经济私有化和政治多元化。苏联内外政策的上述变化意味着在东西方冷战的态势中苏联正在败北:在地缘政治的争夺中苏联节节败退,在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中苏联开始向西方缴械。这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同时,80年代初在西欧和美国爆发的大规模反核和平运动对西方政府造成巨大压力,美国总统里根也很想以一个和平总统的声誉结束其白宫生涯。这样,到80年代中期,当美国在和苏联争夺中重新处于优势地位之后,也改变了前一阶段拒不对话的政策,向苏联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恢复对话谈判,企图在谈判桌上对苏施加压力,加速苏联东欧的演变。从1985年11月到1990年9月,在短 短5年中美苏两国即进行了8次首脑会晤,46次外长会晤和多次军事领导人会晤。在此期间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结束了对抗,双方关系不断走向缓和。1987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签署了中导条约,规定双方在3 年内分阶段销毁两国全部陆基中程导弹。这是两个超级大国签订的第一个削减核武器条约,是双方互相妥协让步的产物,是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的重要标志。1988年4月,美、苏及巴基斯坦、 阿富汗就阿富汗问题达成《日内瓦协议》,苏军于5月15日起从阿富汗撤军,到1989年2月全部撤离阿富汗,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苏阿战争,拆除了美苏关系中的一个篱笆。1988年12月,安哥拉、南非、古巴在纽约签署正式和约,由美、苏分别支持的安哥拉对立双方之间的内战宣布结束。1988年底苏联停止对尼加拉瓜军事援助,劝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府向反对派让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尼加拉瓜实行大选,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府在选举中失败,将政权交给反对派联盟。美苏结束了在中美洲的争夺。1989年底,东欧发生巨变,各国相继抛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改行资本主义制度。对此,苏联摒弃勃列日涅夫主义,采取了顺其自然、不予干涉的“西纳特拉主义”政策,加速了其演变。1989年11月9日, 象征冷战铁幕的柏林墙被推倒。翌年10月,两德实现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至此,维系战后东西方格局的雅尔塔体制在欧洲彻底崩溃,苏联与东欧的联盟趋于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1989年12月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举行第一次会晤。这是一次非正式会晤,双方并未签订任何协议。但通过会晤双方增进了了解,对一些问题取得了谅解。双方共同强调要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布什通过这次会晤进一步认识到苏联的改革符合美国的利益,表示要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认为“美苏关系的新时代”即将开始。戈尔巴乔夫也认为“‘冷战’时期正在彻底过去,让位于新时代”。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 联盟中央和立陶宛关系骤然紧张。从未承认过苏联对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吞并的美国政府为了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立即承认立陶宛的独立,而是居中斡旋,要求立陶宛搁置独立宣言,帮助戈尔巴乔夫平息了这场独立风波。1990年5月31日至6月3 日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二次会晤。在这次会晤中双方签署了削减战略核武器、销毁和禁止生产化学武器、监督与核查地下核试验等一系列有关军事控制的联合声明或协议,签署了有关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海运等领域进行合作的一系列协议。会晤期间,戈尔巴乔夫即对苏联电视台记者发表谈话,声称美苏之间“现在已经看到了伙伴关系的迹象”,“伙伴关系已经为期不远”。〔5 〕会晤结束后戈尔巴乔夫在和布什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而且我们可以谈到一个合作的新阶段”〔6〕。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说, 宣布“冷战现在已经结束”〔7〕。 布什在会晤期间指出:“世界已经等待得够了,冷战应当结束了。”〔8 〕在会晤结束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布什也谈到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说在双方讨论的所有问题中“充分体现了坦率、开诚布公和有愿望……的精神,这就是一个标志,它表明了美苏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9〕。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事件发生后一贯支持伊拉克的苏联并没有站在伊拉克一边,而是和美国站在一起,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伊拉克的行径,之后又在联合国支持美国的提案,切断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并给美国提供关于伊拉克的重要军事情报。在地区冲突中苏美站在一起这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双方的伙伴合作关系。1990年9月9日,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赫尔辛基举行了第三次会晤,就海湾局势进行磋商。会晤后布什在国会两院发表演说,指出会晤“极有成效”,美苏之间“新的伙伴关系已经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回到莫斯科后也表示“这次会晤开辟了通向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和增加信赖的道路”。“我们实际上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美苏关系不断改善发展的同时,苏联与西欧各国的关系由于苏联签署了中导条约、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从东欧撤军等一系列行为而得到改善。1990年11月10日,苏联与统一后的德国签署了《德苏睦邻、伙伴关系和合作条约》。德国还给苏联提供巨额资金援助,支持苏联的改革。

上述事实表明,到1990年11月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召开时,美苏两国已由数十年的对手变为伙伴,以苏联为盟主的东欧集团已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东欧各国已倒向西方,苏联也已接受了西方“经济自由”与“政治民主”的价值观念。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之间地缘政治的争夺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基本结束了。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第二,从会议通过的文件看。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第一次首脑会议是在70年代初开始的东西方关系有限缓和的大背景下,经过近3年的筹备讨论,于1975年7月31 日至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33国及美国、加拿大共35 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签署了业已准备就绪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这使自70年代初以来的东西方缓和达到高潮。但它并未消除对抗,结束冷战。该会议是由苏联倡导召开的,其目的之一是要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式承认欧洲各国边界现状,承认二战期间苏联侵占的欧洲国家的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巩固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苏联坚持要求在《最后文件》中《指导与会国关系的原则宣言》里列入边界不可侵犯原则。西方国家则要求在确定这一原则时,又写上“边界可以根据国际法,以和平手段和通过协议加以改变”。美国总统福特还表示,欧安会文件“不是法律上对任何与会国有约束力的文件”,美国不会因此而默认苏联对东欧的永久控制。在另一项名为《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的文件中,西方国家竭力要求规定“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企图以此来向苏联及其势力范围渗透。但苏联则要求加上“在相互可以接受的条件下”,“根据每个国家自己的方式”,“遵守有关规定”等限制性词句,抵消该条款的作用。可见《赫尔辛基宣言》只是双方暂时妥协的结果,并未消除双方的矛盾与对抗。欧安会后,苏联在缓和的烟幕下加速扩张,美苏关系再度紧张,东西方冷战重现高潮。

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也是应苏联的请求,于1990年11 月19 日至21日在巴黎召开的。这次会议是在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东西方结束对抗、走向全面缓和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因此,苏联要求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和上次迥然不同。上次会议召开时苏联锋头正健,是和美国平起平坐的一个超级大国,其目的是要西方承认二战后苏联的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把东西欧分裂的局面固定下来。此时的苏联却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从前的东欧盟友纷纷倒向西方,苏联自身亦已放弃和西方的对抗,和西方结成了伙伴关系。为此,戈尔巴乔夫根据其“新思维”中关于建立“全欧大厦”的设想,企图通过这次会议确立冷战后欧洲新秩序,实现欧洲的统一,以便从西方获得长期稳定的援助,解决国内困境,保障改革成功,并利用地缘政治优势保持对欧洲的影响。欧洲各国也希望在苏联东欧巨变的形势下建立欧洲新秩序以实现“大国欧洲”。这就决定了这次会议是使欧洲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会议。事实正是如此。这次会议主要通过3个文件:一是北约和华约22 国首脑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这是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签署的第一个常规裁军条约,对双方常规武装力量的数量作了严格的限定,进行了大幅度裁减,使双方的常规武装力量达到均衡。撒切尔夫人说:欧洲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消失了。二是北约和华约22国首脑签署《联合声明》,郑重宣布:在欧洲新时代开始之际,双方“不再互为对手,相互间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10〕。双方重申根据联合国宪章承担的义务和赫尔辛基宣言承担的一切保证,同时表示愿意与欧安会其他成员国进行合作,以推动欧安会进程的不断前进。三是与会34国首脑签署《新欧洲巴黎宪章》,郑重宣布:“欧洲对立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宪章》对欧安会所有成员国在人道、安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做了安排,并决定将欧安会制度化和机构化,定期举行外长会议,每年至少一次,使之成为“欧安会政治磋商中心”;在布拉格设立一个负责欧安会日常事务的小型秘书处;在维也纳建立“防止冲突中心”,负责交流各国军事情报,核查各国的军备情况,以减少冲突和防止发生冲突,在华沙建立监督“自由选举”的机构。这些文件郑重宣布华约和北约“不再互为对手”,“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各国间“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实际上是冷战的双方正式宣告了冷战的结束。在这次会议召开期间及会后,许多西方新闻记者、评论家及政治家发表评论,认为它“最终埋葬了冷战”〔11〕,“为东西欧洲的对立与分裂打上了句号”〔12〕,“成为冷战结束的象征”〔13〕。美国总统布什在会议结束后发表了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话。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后即认为“冷战已经结束。基本上是这样”。在这次会议上他谈论的已不是结束冷战的问题,而是强调“今天,苏联和美国已不是敌手,而是伙伴。他们的相互理解程度已达到,他们对世界的和平和安全负有共同的责任”〔14〕。美苏是冷战的主角,欧洲是冷战的中心,冷战主要是在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进行的。现在,美苏两国、北约与华约均郑重宣布不再互为对手,冷战结束了。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第三,从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后局势的发展看。

1991年是华约及苏联寿终正寝的一年。2月25日, 华沙条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在布达佩斯开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3月31 日起中止在华约范围内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解散华约所有军事机构,停止一切军事行动。7月1日,华沙条约政治组织也宣告解散。至此,战后和北约对峙了35年的华约组织成为历史陈迹。在此之前,6月28日, 作为在经济上维系苏联东欧纽带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也予以解散。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彻底地土崩瓦解了。与此同时,苏联经济持续恶化,政局动荡不定。“8·19”政变失败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2月21日,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摩瓦多、塔吉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8国同明斯克协约的3国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苏联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上述事实表明,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后,华约与苏联自顾不暇,先后分崩离析,再也没有力量恢复冷战,和西方对抗。虽然在1991年年初,戈尔巴乔夫政府由于屈服于国内强硬派的压力,采取武力镇压立陶宛的独立,美国对此予以谴责并施加压力;海湾战争爆发后苏联由于担心美国对中东的控制,接二连三提出“和平倡议”,不希望用武力解决海湾危机,招致美国的不满;戈尔巴乔夫曾警告美国不要干涉苏联内政,否则美苏关系有可能退回到“半冷战”。但这只是美苏“伙伴”关系中出现的一点小小的龃龉,并未导致新的冷战或“半冷战”。“8·19 ”政变的失败也表明,任何恢复冷战的企图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能得逞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召开之前,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已经结束了;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通过的文件正式宣布从前冷战的双方不再互为对手,宣布欧洲的分裂对抗已告结束;会后华约组织仅存在了4个月即自行解散, 苏联也在内乱中仅苟延残喘了一年而土崩瓦解,美苏及东西方集团之间的对抗冷战再未出现。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1990年11月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冷战从1947年3月爆发后一直在持续,直至1990年11 月宣告结束,其间只有高潮与低潮之分,但并未停止,故不能说六七十年代即结束了。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后,只是苏联单方面宣布冷战结束了,冷战的另一主角并未表态,故尚不能说冷战已经结束。 “8·19”政变失败、苏联解体均发生在冷战双方都已宣布结束冷战之后,它们只能表明美苏冷战不可能恢复,而不应将其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

收稿日期:1995-11-07

注释:

〔1〕塔斯社瓦莱塔1989年12月3日电。

〔2〕塔斯社莫斯科1989年12月3日电。

〔3 〕〔英〕彼得·博伊尔:《美苏关系——从俄国革命到共产主义的没落》,罗特莱吉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4〕美新署巴黎1990年11月21日电。

〔5〕塔斯社莫斯科1990年6月3日电。

〔6〕路透社华盛顿1990年6月3日电。

〔7〕美联社旧金山1990年6月5日电。

〔8〕美联社华盛顿1990年6月1日电。

〔9〕路透社华盛顿1990年6月3日电。

〔10〕法新社巴黎1990年11月19日电。

〔11〕新华社巴黎1990年11月19日电。

〔12〕新华社东京1990年11月21日电。

〔13〕合众国际社维也纳1990年11月18日电。

〔14〕塔斯社巴黎1990年11月19日电。

标签:;  ;  ;  ;  ;  

冷战结束时间分析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