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市场机制论文,国家宏观调控论文,作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
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
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
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
济的宏观调控。”这段话,科学而又准确地阐明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本质,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必
要性及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我们应当以此为依据,正确认识和处理市
场机制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以顺利推进加快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市场机制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但二者在
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发展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
(一)市场机制作用及其规律。
市场机制作用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依靠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解
决经济发展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产品如何分配问题的经济运行方式及其影响
。其内涵具有五层意思:其一,它是资源配置方式,即社会生产力活动的经济运
行形式;其二,它在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中处在基础地位,起基础性作用;其三
,它与市场结构相统一,同其他社会经济运行形式如计划调节有本质的区别;其
四,它通过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调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
五,它是不属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经济范畴,但又必然在不同所有
制基础上被运用以实现其目标。
第一,市场机制作用主要由利润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来体
现和发挥,并通过它们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利润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它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在于:驱使企业
主动及时地捕捉市场信号,并迅速作出灵敏反映;促使企业根据市场行情、资金
来源、人力物力等条件,在多种投入方案中进行比较和选择,以获取最佳投入产
出效益;推动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强化经营管
理和技术创新。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它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为基础来进行,是市场导向作用的主要媒体。对生产同种商
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机制是竞争的手段,因为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者为在市场
上夺取较大的地盘,必须在价格上以廉价取胜,从而带动劳动消耗的节约;对生
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机制是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因为它
决定比价和差价,是制约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及其同价值比例趋于一致并驱使
生产者获取更高利润;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机制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
息,因为价格水平的上升和下跌,商品比价和差价的变动,必然影响消费者的购
买力,进而会使整个社会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宏观调控来说,价
格机制是经济调节的手段,因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一方面给国家反馈宏观调控
的信息,另一方面能自动调节企业总体活动,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趋向平衡。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压力机制。马克思说:“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
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
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竞争机制是由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
在动力转化为外部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等价交换的适宜形式,是其他机制作
用的实现条件。只有通过竞争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价格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贯彻。竞争机制的功能
在于推动生产进步。在部门或行业内部,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必然争先采用新技
术,降低消耗,改进产品样式,讲究产品质量,争取以优以新取胜。特别是在部
门或行业竞争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会促使生产者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发展新
兴产业,扩大产品的门类和种类。
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保证机制。它反映市场商品的供给与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作为社会
生产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虽然供
求关系在市场上“总是兴奋和消沉相更迭(这种更迭排斥一切进步),永无止境
地摇摆不定”,但是商品供求平衡的趋势会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贯串在商品供求矛
盾过程的始终。所以,供求机制既能够影响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同时也能促使供
求互相转化,趋于大体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发生作
用的内在规律;竞争在市场上表现为优胜劣汰,竞争规律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
外在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并维系市场经济的运行
的基本规律。
第二,市场机制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有其与生俱来的“天然”的缺陷。这
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是以价格为引导信号的,而价格又随供求关系变动,微观经
济活动决策往往就是依据价格的升降来决定其投资方向和规模的。但资源并非无
限可用,社会需求结构也不是永远撑不破的“气球”。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发展到
一定阶段时,生产结构就要与消费结构发生冲突,出现不平衡,形成国民经济发
展的结构性失衡。在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国
民经济总是循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中,经济发展的
周期性波动非常大。而每一次波动,都必然造成微观经济的震荡和对生产力的破
坏,以致不得不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进行调整,以形成新的平衡。据199
3年5月2日《经济日报》报道的日本学者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将导致五
大弊端:一是无视平等竞争原则和市场规则,利用权力或非法行为牟取暴利,操
纵或垄断市场;二是放任市场调节,企业将只追求利润而无视生态环境保护,造
成公害泛滥;三是只计较眼前利益的商业资本畸形膨胀,而使实物经济萎缩,影
响产业资本的发展;四是由于缺乏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往往造成对同一产品的
重复投资,引起产业结构失调;五是迫于市场机制作用和竞争压力,企业不愿向
耗时多、见效慢的基础产业投资,导致基础设施落后。经验证明,当价值规律把
微观经济决策者引向“辉煌”的顶点时,竞争规律就有可能将其抛入“死亡”的
万丈深渊。因而,如同计划经济体制难以包罗万象、不是万能的一样,市场机制
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
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
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
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发展趋势。
第一,对经济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在美国,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经济环节,都以市场调节为主,同时
国家通过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发展军事工业和科学技术,对整个
社会再生产进行必要干预,发挥调控作用。
在英国,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政府无权直接干
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但却可以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影响市场和企业行为,形成
了以政府目标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手段,以价值指标为内容的宏观调控体
在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并存的法国,十分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家决
策不仅左右国有企业,就是对私营企业也产生重大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虽以市
场机制为主导,但国家的“指示性”计划也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只是这种计
划的制定要通过政府与企业、社会各方的协商。
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但政府通过自
下而上的“禀议制度”、官民合一的审议制度,制定国家中长期计划、法规和产
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强有力的导向,从而保证了5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
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政府对经济的
宏观调控,而且必须借助和依靠它来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这虽然没
有改变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状况,但国家本身已注入按主观意志即用计划来引导
社会经济活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
机组成部分。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及其主要内容。自本世纪30年代西方
国家出现经济大萧条之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认识到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运
行的必要性,只是由于各国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范围、形式、程度有所不同。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是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偏重强调企业和个人开展竞争,
对企业经济活动干预较少,但政府对宏观经济总量和个别产业部门实施强有力的
干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
计划,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任务,制定产业政策,并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
政策给予扶持。以德国为代表,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不具体编制经济发展计
划,但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有力地干预市场,重点是维持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公平。
从宏观调控手段和宏观调控职能机构设置的特征看,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宏
观调控基本模式大体分为财政主导型、金融主导型、计划主导型和混合型四类。
财政主导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和英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
,财政部或财政经济部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主导型比
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货币政策在宏观中的调控作用非常突出,其联邦银行独立
性很强。计划主导型的典型代表是韩国,该国经济企划院曾是最综合和最有权威
的宏观调控机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都作为国家
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由经济企划院统一协商。混合型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以美国为代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重,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
中同时承担最重要的职能;另一种以日本为代表,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机构是大
藏省、通产省和企划厅,分别主管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拟定计划,并综合
协调基本经济政策。财政主导型、金融主导型和混合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有的不
设计划机构,也不制定国家计划;有的虽然有计划机构并制定计划,但计划机构
并不担负实际的宏观调控职能。日本和韩国之所以重视产业政策和国家计划作用
,形成其特有的宏观调控机构设置,是因为他们在借鉴欧美国家市场经济模式时
,根据本国国情和实施贸易立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需要加以改造,并吸收了
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长处。总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市场对资源配置
起基础性作用一样,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实现宏观调控任务或目的的载体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其主要构成
和内容包括:
——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外一些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宏观调控目标。例
如,德国宏观调控目标为适度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大经济总量平衡目标,被他们视之为“神秘的四角”。北欧一些国家,则在
德国四大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加上了社会公正分配这个目标。
——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和其他微观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的方式。一般通过财政、金融、法律等手段实行间接调控,同
时对国防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实行必要的直接调控。
——宏观调控的政策。一般有经济政策(如以短期需求调节为主的经济总量
政策和以供给为重点的中长期结构政策等)、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
障政策和涉外经济政策等。
——宏观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组织体系。主要是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
,提出对策方案,监督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等。
(三)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关系的核心是市场和计划的问
题。
第一,现代市场经济内涵计划调节因素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列宁曾明确
指出:“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恩格斯也指出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它的社会本性这种
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的一切可能的限度内,
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
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列宁也曾说:“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转变,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必然走向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思想,
可以从经济发展史中得到证实。在市场经济萌芽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家
庭自给自足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和机理,一些大型社会工程建设如兴修水
利,构筑万里长城等,才由国家采取行政手段调节,市场调节基本上游离于外,
只在小生产范围内实现互补活动。行政调节本身是含有直接计划调节内涵,但在
这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几乎是“两张皮”,是各走各的道,各行各的事。到资本
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形态,这时社会资源配置
虽然主要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但与以往社会形态中的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
不同,它不能绕开市场,而必须进入市场,才能得到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这就使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有了根本变化,由外在结合走向了内在结合。尽管这种结合还
处于自发阶段,表现为计划加入,是为了取得,而不是对市场导向,但这毕竟可
以看出它们在结合上已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现代市场经济时期,情况
有了更大的变化,国家对市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和引导成为现代市
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特点。在这一时期,总是兼有计划与市
场两种调节手段。计划是导向性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市场则是国家
调控的对象,不仅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而且通过计划调控实现市场有序化和渗入
预期参数,用以体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
第二,市场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越是
趋于健全完善,计划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所采用。比如,日
本是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也采用了计划这个经济手段,而且比
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采用了计划手段。日本政府所采用的计划手段,不
仅包括经济企划厅制定的综合性的中长期经济计划,而且包括各省厅编制的部门
计划、行业计划。以财政、金融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景气政策可看作是短期经济计
划,通产省制定的产业政策可看作是名副其实的产业计划。日本政府还制定、实
施全国性的地区计划,如国土厅的四次“全国性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新工业
都市计划”(1962年开始实施),对人口急速减少地区的振兴计划(197
0年开始实施),以及中央政府参与特定的地区计划等。日本政府的计划基本上
是指导性的计划,或者说是“形式较弱的计划”。这种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克服“
市场的失败”而采取的经济手段,另一方面又是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发挥作用的经
济手段,因而是一种与市场这个经济手段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需要高度运作技术
的经济手段。
计划是用主观制定的计划在经济活动当事人之间配置资源的方式,而市场则
是靠客观的市场力量配置资源的方式,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配置资源的手段,
并由此决定了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市场是实现企业利益的动力,并促使在
企业利益的实现中实现社会利益,计划则以体现社会利益为前提,在实现社会利
益中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利益;市场活动领域偏向微观,涉及竞争性产业,具有灵
活性特点,计划活动的领域偏向宏观,涉及非竞争产业和基础结构,具有统一性
特点;市场调节通过间接形式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具有滞后性,计划调节
一般采取直接形式,对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具有预期性。
二、我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及
其应有的特征
(一)必须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种调节手段。
这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而且决定于我国目前的国情。
第一,是由经济快速发展但又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态势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资源配置不仅在
微观上而且特别是在宏观上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使效益最佳化。但现在,
发达地区主要是向不发达地区输出产品,很少输出资金和技术,相反却从内地拆
借大量资金和招揽技术力量,其结果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
展差距。不发达地区为了避免拉大差距,有的往往利用行政保护的办法,限制本
地区生产要素流出和外地产品的流入。这种行政性的地区分割和封锁,不利于全
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只靠市场的自发作用完成资本
积累,迅速建设起规模巨大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因此,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和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企业等一切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以使他
们尽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
办大事的优势,依靠和运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根据全局利益从总体上规划
和协调经济布局等重大经济活动,集中必要的资源兴办一些市场手段根本难以办
到或短时间内不可能办到的大事,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只有这样扬长抑短,经济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做到既快又好。
第二,是由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又刚刚起步的经济体制改革态
势所决定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不
断扩大,市场体系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的市场组织形式
仍然过于单调,结构简单,交易手段落后,规则不健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
求,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缓慢,其他各类要素市场的建设刚刚起步,而且在
运行中还时常发生某些扭曲现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如同发展市场经济一样,既
有微观行为也有宏观行为。必须在基于整体的或全局的国家宏观指导下,一方面
促进市场机制全面和健康发育,另一方面,克服市场机制不完善而可能出现的某
些消极作用,以有重点有步骤地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是由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已有很大改进但又不规范的经济管理形势所决
定的。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规范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的
企业都是市场主体,它们的经营机制都应与市场机制相适应。但当前我国各种经
济成分的竞争条件不平等,在有些方面还非常突出。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
,长期以来我们按照不同经济成分制定有区别的经济政策。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
同时存在于同一行业,生产同类产品,而享受各不相同的经济政策,这同我们坚
持的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经济成分长期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政策是相悖的。它不利于调动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不利于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固然与微观经济行为不规范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宏
观经济管理缺乏公平公正。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一方面应严
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科学规范企业行为和微观经济活
动,另一方面,应着重依靠和运用经济政策、发展规划、法律规章以及必要的行
政手段,创造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和有序发展的环境条件,通过加强经济管理,
有效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
第四,是由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又有很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
制要求的对内对外开放形势所决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
济互接互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
,亟须加强国家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从国内讲,无论是地方还是
部门行业,也都存在进一步开放搞好、建立和逐步规范国内统一市场的问题,因
而也都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
(二)必须在综合运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
第一,在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
准。应当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依靠和发
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又是其目的和归
宿所在。对此,须臾不可有所忽略。
宏观调控调什么,控什么,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来确定。目前宏观调
控的任务或目的,应当放在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创造良好
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主要内容:一是
调控经济总量,实现总供求大体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二是调整产业结构,
以达到重大比例协调,使一、二、三次产业及其内部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三是
调控物价,实现通货的基本稳定;四是调控失业率,实现相对充分就业;五是调
控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六
是调控进出口,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七是调控竞争环境,保护公平竞争;九
是调控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二,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做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基本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没有根本区别
,区别在于它们所处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筑在生产资料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础之上,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
料私有制基础上,这一根本区别决定了二者的经济运行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
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则主要是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最
大限度的利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多种经济成分
凭借逐渐发育的市场机制,发展很快,活力很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或
正在继续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相对来看,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境况虽有改观但并不理想,加之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由于政策等方
面的某些薄弱环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消极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应当、而且
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只有一
个全民所有制,或者说只有一个所有者即国家,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就不可能形成
真正的市场机制。但如果不加规范地任凭什么都自由发展,则难免鱼龙混杂,给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主要的方面来说
,必须认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私有化。这应当是依靠
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必须严肃对待并认真解
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在任何时候都要全面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收入分配制度。我国是一个地区间和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单纯
靠市场调节将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在分
配领域中必须发挥宏观平衡、协调和调节的作用,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兼顾
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在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三者相互协
调、相互促进。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既要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进程中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必须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越是进入攻坚阶段,就越是不可避免地触及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
盾和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所以,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困难性比过去更大,同
时也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观调控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我
们需要加快改革,这样才能逐步理顺经济基本关系,进一步为经济注入活力,但
改革的措施、力度和步骤,应考虑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我们需要经济快速发展
,但越是快速发展,就越有一个宏观经济稳定的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可能带来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而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快速增长就不可能持久
。深化改革也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只有把经济增长速度掌握在符合实际的
水平上,才能使整个经济关系不致绷得太紧,使各项改革进行得更加细致和深入。
第五,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精
神文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民政权领导下的市场经济,绝不是
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外的孤立的市场经济。首先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研究确立市场
经济条件下公民的行为准则。同时,更要重视和善于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像搞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纳入国家调控,从而创造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的主要任务和途径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突出重点
,有所侧重。当前,应主要是:
(一)保持经济总量大体平衡,尤其是要把握好货币供应量、控制
财政赤字和全社会投资规模。
保持经济总量大体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防止严重通货膨胀的必然要求。把好货币和财
政两个闸门,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控制财政收支差额,合理把握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对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做到既有效发挥经济增长的潜力,又防止出
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至关重要。
第一,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继续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和消费
基金的过快增长。要增强财政收支的预算约束,把财政赤字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
;继续从紧控制基础货币,加强对全社会信用总量的宏观调控;坚持把严格控制
新开工项目作为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措施,并坚持控制资金源头;进一步合理调
整投资结构,保证农业、交通、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和今年投产项目对资金的需
求;加强对消费基金的宏观调控和监管,重点是对那些凭借垄断地位和特殊条件
而获取过高收入的行业、企业和社会群体,进而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强化个
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的过快增长。
第二,大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特别是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这是治理通货
膨胀、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
的各项政策措施,组织好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调运。充分保证农产
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坚决做到不打“白条子”,不能出现“卖粮难”,切实保护
农民生产积极性。工业消费品要积极增加优质、名牌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进一
步繁荣消费品市场。
第三,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市场监管。国务院已经确定,今年要以粮食
、棉花、食用油、食糖、蔬菜和化肥等商品为重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整顿流
通秩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有关方面应当抓紧落实。市场物价监管
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几个事关全局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方面。一是以粮食为重点
,加强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强市场管理,确保“米袋子”
、“菜篮子”价格的基本稳定;二是以化肥为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
监督检查;三是以反暴利为重点,开展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餐饮、娱乐、服装、副
食等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检查。
(二)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
经济总量与结构是有机联系的。经济总量不平衡会导致结构扭曲,而经济结
构扭曲又会加剧总量失衡。因此,宏观调控在强调进行总量控制的同时,应把着
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这当然不是简单地压缩和控制需求总量,而是把
结构调整得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在投资领域,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投
资结构,压缩和控制一般性建设项目,特别是制止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同时积
极支持重点建设。在生产领域,对无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限产压库,鼓励适销对
路产品的生产。调整和优化结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
多年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相当突出,市场发育也很不充分,市场机制尚
不健全。在这种条件下,加强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尤为重要。这是在今后运用宏观调控政策中,需要十分注意解决的一个关键性
为此,首先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工业
增长速度仍然偏高。应当进一步把工作重点和主要注意力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
量和效益上来。一部分企业资金紧张、拖欠严重,这固然有某些外部原因,但在
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从提
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成本、加速资金周转中求工业增长速度、求效益。
(三)密切关注并及时衔接好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关系,以趋利
避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积极作用。
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已经相当大,与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国
际经济环境包括国际金融的重大变化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应当十分重视对
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的跟踪分析,采取正确对策,使外汇储备保持在合理水
(四)以经济的稳定增长保证社会政治安定,推进改革和发展顺利
前进。
加强宏观调控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影响全局稳定的突出问题,以促
进改革和发展。1993年下半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整顿金融秩序、控制需
求膨胀和调整结构为重点;1994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
,都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要围绕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这个角度,认真总
结分析国内外经济震荡导致社会动乱的经验教训,找准可能的或潜在的诱发因素
,逐一下大功夫加以解决,为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
四、综合运用两种手段和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
的原则
(一)恰当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力度和重点。
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测,全面估量和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是保证
宏观调控正确性和有效的前提。为此,加快建立健全国民经济预警监测系统就显
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为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必须十分注意强调及时、讲究配合
和适度调节,并做到恒常性调控目标和阶段性调控目标相衔接,以求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二)以间接调控为主,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的方式必须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相适应。为适应使
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需要,宏观调控对象必须由过去实物管理为主
转向价值管理为主,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也要由行政性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主要运用
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发育
进程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不能忽视对某些重要商品的实物管理和使用必要
的行政手段。
(三)注意发挥计划和规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计划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计划应按照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
需求基本平衡的原则,对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投资率、信贷货币、国际收
支等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衔接协调,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和重点,
为具体制定各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综合协调各项经济政
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
(四)充分依靠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为了保证全国经济和市场的统一,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但同
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又需要
各地区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搞好省一级的经
济调节,以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
(五)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家宏观调控必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
求。必须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使宏观调控手段趋于完善和成熟。
在目前,应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定位、定职、
定责,妥善处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同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
三重身份的关系,以便于真正管住、管好方向性、长远性、政策性的大事、要事
标签:国家宏观调控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价格政策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