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英国论文,中小学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639.3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的信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很早就开始把BBC 的设备应用于教育。随着社会信息化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给英国的教育及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已远远落后于美国的现实,促使他们对以往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进行反思。信息素质作为信息(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从中小学阶段着力培养。为此,在1988年设立的国家课程中,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被列为中小学课程。本文在介绍英国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情况及最新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在我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设想及当前应做的工作。
一、英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况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英国政府从基础教育入手,在中小学阶段全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全国统一课程,作为中小学必修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即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外部事件的模拟和控制。具体来说,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如计算机系统和软件, 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
(3)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为了顺利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计划,他们根据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阶段性把课程实施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与之相配套设置了八个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目标。
四个学习阶段中第一、第二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和小学三—六年级)的学习目标较为简单,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使用技能,形成初步的信息意识,如:培养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增强使用计算机的信心;学会选择信息资源和媒体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加工和传送、接收;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学习内容包括:使用计算机和各种常用的信息处理设备;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用不同形式来储存、再现和传递信息,如文字、图表、声音等;设计简单的计算机模型对外部事件进行模拟,并搜集数据、参观和调查工厂、商店等地方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第三阶段(前期中等教育,11—16岁)开设“计算机学习”科目,进一步提高对使用计算机的自信心,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应用信息处理技术,提高推理判断能力;理解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通过有意义的应用学习,理解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给人、社会带来的伦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影响。本阶段学习结束后,要参加GCSE全国水平考试( General Secondary Education),考试内容以教育部发行的全英水平学习指导大纲“GCSE国家标准”为依据。第四阶段(后期中等教育,16—18岁)结束时要参加全国GCE - A 水平考试(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考试内容由联合考试委员会 AEB ( ASSociated Examining Board)决定。这一学习阶段设立“计算机科学”科目,其总目标是掌握更详细的计算机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应理解信息处理的概念,能熟练操作各种数据与非数据类型,会描述文件及其他数据结构的构造,了解系统软件的功能,具有一定算法设计、编程及应用技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在其他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深刻体会计算机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两个全国水平考试,对学生升学、就业影响较大,所以受到学生广泛关注。
为配合各阶段的学习,又分八个目标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知识和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掌握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2 )技能: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通过各种方法解决特定问题;(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4 )独立自主和批判精神,认识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和局限性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并能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主动增进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为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英国用六年时间实施了MEP 计划(Microelectronics Education PrograMMe),由教育部、地方教育局、地区信息中心协作完成。 该计划从计算机基础学习 CBL ( Computer Based Learning)出发,不仅开展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和CML(Computer Managed Learning),也包括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在教育中的其他应用,并把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放到重要位置。这一计划已延伸到大学教育中,称为MESU计划(Microelectronics SuPPort Unit)。在MEP计划的推进过程中, 人们不再满足仅通过“计算机学习”和“计算机科学”等课程来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而是设立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并提出教育中的计算机用户MUSE(Microcomputer User in Education)这一理念, 旨在淡化计算机技术性学习,强化计算机的工具性。
特别是近几年来,为适应信息技术讯猛发展的需要,英国教育机构及时调整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信息技术教育向其他学科教学广泛渗透,使学生能经常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牢固的信息观念。
二、信息技术在综合学习中的应用
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正式把中小学综合学习列为国家课程,综合学习包括五个主题:经济与产业概况、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综合学习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也规定了应掌握的技能。综合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程同为交叉学科,都力求使学生获得多种学习技能。以环境教育为例,需掌握六类技能:
(1)传播交流(CoMMunication),通过不同媒体,发表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与思考,对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2)数据处理(Numerate),对有关环境的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并解释统计结果。
(3)调查研究(Study),从多种信息源中检索、分析、解释、评价有关环境数据,组织、筹划有关环境问题的课题。
(4)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弄清环境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对环境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判定环境状况。
(5)对人、社会的关系(Personal and Social),与他人协作共同研究,对环境问题承担个人或集团的责任与任务。
(6)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把有关环境的数据输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在综合学习中学生成为自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利于获得实践技能。特别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必备技能,以此来鼓励学生建构数据和事件模型。综合学习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更强调在计划、实施与现代社会或区域社会相关的课题过程中掌握多种实践技能。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英国的综合学习方式还渗透到各教学科目的不同综合单元中。设计与技术(Design and Technology)便是其中的代表。 它具有综合了图工、美术及技术、家政等科目的特性,目的在于从衣、食、住、娱乐、信息、媒体等方面,培养实践技能,为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一些教科书的辅助练习册中设计了如下一些活动:
电影院调查、设计。通过调查某个地区的电影院的特点、上映的电影的种类、观众数量、电影院的数量以及居民对其他娱乐设施的要求等,设计并评价新型电影院。
天气预报电视节目制作。调查、了解电视天气预报的特点,制作天气预报电视节目并从观众的角度对其播出效果进行评价。
流行音乐盒带制作。从流行歌曲的制作、宣传、出售、评价等环节获得真实体验。通过真实的市场调查、作词、作曲、彩排、录制等,掌握多种技能。
制作活动小人书。以幼儿园的儿童为服务对象制作活动小人书,并在儿童面前演示自己的成果,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以上学习活动大都包含有学习计划设定、内容调查分析、制作、表现、评价的一系列活动,通常称作课题学习。这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以往学习中获得的各种能力并加以综合,如语言表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设计能力、音乐素质、制作评价能力等。在这种综合的课题学习中可多方面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如电视摄录编技术、计算机文字、图表处理、MIDI音乐合成。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在综合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丰富多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可利用学习资料有力地保障了综合学习的需要,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资料的供给渠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和4频道电视台合作,积极开发与广播电视节目相配套的多媒体包。多媒体包中不仅有录像带,也有计算机学习软件。这种广播电视节目虽不是综合学习,但在以各学科为核心的综合单元学习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英国电话公司(BT)开设了健康教育热线电话,并开发国际理解教材和环境教育教材。国际理解教材以一位名叫斯蒂菲的小学生出游欧洲各国的形式,介绍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环境教育教材利用由人造地球卫星采集到的有关地球的环境资料编制而成,称为“Project Earth Station”学习教材。
最近,BBC设立了BBC
Networking club 和 BBC2 Westmister Online主页,BT创建了Campus World主页,并积极开展活动。 这种多媒体通信技术不仅加强了国内学校间的交流,而且开始应用于欧洲一体化及环境问题的综合学习课题。欧盟正在推行的“夸美纽斯”计划,旨在通过国际交流开展多种多样的中小学学习活动。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信息能力、信息意识的培养及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渗透,从过去单纯传授计算机技术知识转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为手段解决实际学习问题,从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信息素质明显提高。这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中小学计算机普及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民族信息产业的崛起,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近几年,无论是计算机软硬件建设方面,还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与应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我国实际,1996年末原国家教委颁布了《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明确了计算机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方针,并就管理体制、软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实验研究等制定了实施措施。1997年又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为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需要,考虑到我国中小学师资、设备等条件的变化,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新版的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至1997年底,全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已有40851所,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32572名,拥有各种类型的计算机513696台,累计有2167万名学生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在计算机教育方面虽有所进展,但距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实施计算机教育中的经验,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结合我国国情,加大改革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力度,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就目前来看,我国在中小学设置一门独立的计算机课程,虽然有利于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这种课程模式基本上是传授知识型的,学习的重点往往是计算机技术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迁移。这种计算机单科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不利于学生良好信息素质及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单科教育往往导致过分依赖少数计算机专业教师,难以发挥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利于计算机作为主要信息工具在教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另外,计算机单科教育容易造成把计算机等同于信息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等同于计算机素质及信息素质。为此,有必要探讨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办学条件差异较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当有些学校的学生通过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通在世界知识宝库中畅游时,偏僻地区的孩子却为书费犯愁,这种差异性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些贫困地区开展计算机教育是很困难的。但是,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开设广泛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减少办学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因为,他们培养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具有层次性)。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体,多种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应用性内容为重点的体系化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剧增、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人们去主动选择、辨别、收集、处理、应用、评价信息。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不仅是条件较好地区学校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在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应努力营造较低层次上的信息教育环境。可根据当地特点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多姿多彩的课题学习,在课题学习中利用广泛的信息工具(如常规电教设备甚至一般文具)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要注意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层次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克服惟计算机技术的思想,提高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认识,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重点抓信息综合能力以及良好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2.开展在中小学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论证,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施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
3.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能的培养,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意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法中的应用,使他们学有所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瓶颈。在提高一线教师信息素质的同时,在师范学校对师范生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由此提高教师把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学科教学、深入课堂的能力。
4.大力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加快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提倡教育信息资源的集团式开发,由开发应试型软件向开发开放型、检索型、智能型、工具型、资料型、模拟型软件转变。强化服务意识,鼓励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学习活动。
5.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配合中小学综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