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竹业:一种社区参与的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丽水竹业:一种社区参与的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丽水竹业:社区参与的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丽水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山区论文,模式论文,竹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进而成为人们口号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并未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先进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与本地固有文化有机结合,外力的推动如何与内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丽水市竹产业发展的个案,充分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发展的模式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进而,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单纯的外在要求,按社区发展的理念,它完全可以转变为内在的发展冲动和要求。并且,它也不是与市场机制的规则完全相悖,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丽水作为浙江省一个欠发达地区,竹产业的崛起及其带动效应为山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即社区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1.1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限度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自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在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各种区域发展战略。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涉及各个学科的区域科学。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在运用数学方法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的结合上更加成熟,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倡导者是经济学家,运用的理论方法也以经济学为主,研究的内容是以经济问题为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人口、资源和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也仅仅只是给地理学家的研究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区域发展所重视的是经济的增长,关注的是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及产业的发展。虽然,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等因素,但实际上突出的仍是经济因素。自然而然,也往往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经济量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发展的动力上注重外力的作用,而忽视自主发展的潜力。这种发展观显然是与综合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相冲突的,也未能真正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1.2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参与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理念在于因地制宜的社区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生态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与社会的可持续,对于山区而言,即把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当地居民生计及发展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而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生计问题的解决离开了当地社区的特点,离开了当地人民的认识和努力,一切都是空话。立足于当地社区的发展,立足于当地人民积极性的发挥,这就是社区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

社区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弗兰克·法林顿提出来的。社区发展的活动,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联合国提倡而推广的。二次大战结束后,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家面临着贫穷、疾病、失业和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运用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就应运而生。联合国先后出版的《经由社区发展促进社区进步》《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等报告,给社区发展下了一种定义: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并与政府权威人士合作,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各社区,使它们成为全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进而使社区发展成果为全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社区发展必须遵循民主的原则,解决问题的原则,自力更生的原则,全体参与的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和民主参与成为社区发展的鲜明特征。

依社区发展的观点看,动员居民的直接参与和主动精神既是解决一个社区的发展问题,也是实现更高更广层次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居住于相对固定区域,彼此间拥有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比较深刻的连带性的人群之间,所蕴藏的共同行为的潜力,被看成是十分宝贵的组织资源来为一地和全社会的居民谋取合理的福利。在这点上,它与传统发展观大不相同,不是把社区形式所蕴含的这种潜能简单地当作社会发展的包袱而被排斥,而是积极地依靠和运用这种形式来谋取发展,做到既达到现代发展的目的,又保留下人类生活的一切有价值的形式,使发展成为更合乎人性,也更能持久的事业。

2 丽水市竹产业发展的背景与过程

2.1丽水市竹产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丽水市为浙江省典型的山区,全市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龙泉市风阳山黄茅尖海拔为1929m,为江浙第一高峰。全市总人口248.7万,其中农村人口211.9万,占总人口的85%。总面积为1.73万km[2],其中山地占88.4%,耕地占5.52%,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丽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水能、矿产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均占全省首位。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丽水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

丽水地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自然分布中心附近,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市有毛竹林面积11.67万hm[2],占全省竹林总面积的15.6%,其中6667hm[2]以上的县(市、区)有8个。且竹种资源丰富,共有竹类16属93种(包括亚种变种)。通过丰产竹林基地建设和低产竹林改造,至“九五”期末已建设笋竹两用林及丰产竹林4.47万hm[2]。“九五”期末全市竹加工企业195家,加工领域涉及水煮笋、笋干、竹席、竹胶板、竹纤维板、竹炭和竹编工艺等。竹业加工产值达3亿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用菌、人造板和商品材三大用材造成森林资源持续下降,年均森林蓄积量净减少42.4万m[3]。丽水要扭转资源下降趋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必须严格控制香菇生产规模和木材采伐量,更重要的是要迫切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挥竹林资源丰富,有增产潜力的优势,实施竹产业化工程。

2.2丽水市竹产业化发展及成效

至“九五”期末,丽水市竹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仍处于初始阶段,规模效益不显著。主要问题是:开发利用率低,竹产品加工范围不宽;力工企业档次低,缺乏龙头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流通网络不健全,销售力量薄弱等。针对这一情况,丽水市政府通过充分调研,专家咨询,重视观念创新,不断总结国内外和丽水竹产业化的经验,努力探索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加快发展竹产业化步伐的新路子,实施了四大创新。经营观念创新,从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追求效益最大化,激发林农积极性;科技服务方式创新,从传统的“填鸭式”服务转向围绕林农实际需求的全程互动式服务,提高竹业的科技含量;投入机制创新,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引导林农投入为主,增强竹业经营者的主体意识;工作方法创新,由面上推进转向突出重点示范,重点抓好竹林高效经营示范点和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十五”以来,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竹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竹业总值已从“九五”期末的6.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亿元,2003年有望突破13.0亿元。同时,农民收入每年达到6.3%的增长率,从2000年的人均2590元增加到2002年的人均2920元,并出现一批知名的绿色食品品牌及农业龙头企业,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3 丽水市竹产业发展的模式分析

3.1精心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丽水市被作为浙江省发展的落后地区来看待,客观上处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客观处境决定了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模仿”效应。“病急乱投医”。一个贫困山区在强烈的发展愿望驱使下,容易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邻近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单纯的工业化道路影响。20世纪80年代兴起无工不富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对山区影响较大。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应运而生,但这些企业要么是缺乏技术而无法生存,要么是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而导致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更有甚者,转移工业污染,失去青山绿水的优势,地方政府和企业却负债累累。

单纯的开发农业影响。丽水的菇业受传统开发农业模式的影响,千家万户发展,一时兴旺,导致林木资源的枯竭。虽然,栽菇技术有了改进,林木资源利用率大有提高,但盲目发展所导致的森林资源的破坏,一时难以恢复。

这些发展道路的“模仿”,导致丽水市环境质量下降,资源锐减,冲击了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如以食用菌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经济,以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为代价,致使森林资源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八五”期间森林资源年均下降率为5.7%,特别是成熟林和阔叶林资源锐减,5年间减少了213.67万m[3],下降率为37%。其中庆元县,1976年森林蓄积量为941万m[3],居全省第2位,1997调查数仅为478万m[3],下降幅度为49.2%。工业“三废”污染;降低环境质量,庆元、遂昌、松阳和景宁等县因电镀厂、造纸厂和污染厂等工业废水超标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导致下游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下游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这一切,影响到江河源头和生态屏障地位的保障。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土地资源减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山区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同时更是山区外部乃至宏观社会经济总体的一种强烈期望。山区的发展迫切需要中止简单的外部“模仿”行为,而必须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选择既要金山和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立市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丽水市选择竹产业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发展要求。

竹林资源是改善森林景观,净化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生态经济林,能充分显示林业的生态主体功能作用;竹产业又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替代产业,是绿色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3.2着力强化参与式发展道路

强调社区发展的参与理念是与社区发展的“干预主义”相对应的。以往的山区发展实践过程中,往往政府强调较多,行政干预较多。兴办产业,投资项目,都是政府及政府组织的专家决策拍板,推行的办法往往是政府号召和行政指令。这种做法与社区发展的“干预主义”是一致的,其结果往往压制山地社区居民的主动精神的发挥。

丽水市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以建立参与式的技术推广体系为契机,实施了参与式发展观念的创新、投入机制的创新和行政决策机制的创新,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发展格局。这种格局与社区发展的理念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富有成效和有生命力的。最明显的是政府、技术人员和农民三者良性互动。竹产业的发展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式的社区发展还必须考虑与经济规律结合起来,走产业化之路。长期来,在山区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或经济优势,采用的是传统的资源导向型战略。一些地方对于资源比较优势的评判,主要依据的不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而是资源的相对拥有量,甚至资源的绝对数量或者某种资源的有无。与此相联系,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于市场需求所起的影响考虑不足,导致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甚至结构趋同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摒弃传统的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由自然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着力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

丽水市竹产业培育过程,对于过去山区发展模式的思考提出了启示。首先注重的是形成以广大林农、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观念,变政府投入为农户投入。近几年来政府投入与林农投入之比为1∶5.6,政府投入100元,引导农户投入500~600元;引导和形成广大林农为产业化经营主体。同时,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方法,建立带动能力强和辐射面广的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农户、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的投入体系。进而言之,竹产业化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问题,发挥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产业组织作用。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的龙头企业与竹林生产者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提升了产业层次,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产业组织的整合,扩大了行业规模,有效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维护了企业和竹农的利益,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济体制,远离市场,产销脱节,农民只能按照国家和政府号召进行生产,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的竹产业推进过程,确立了林农经营的主体地位而又通过企业和服务组织的作用,解决了组织整合的问题,这是经济体制的一场革命。因此,产业化过程与参与式社区发展理念是一致的。确立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产业组织链条,寻求到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互补结合的途径和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化的组织过程,突破了产业层次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实现了产业的自动升级,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并逐步形成不同产业协调发展的体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和发展。

3.3充分发挥“嫁接”机制作用

丽水竹产业的发展充分印证“嫁接”机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费孝通先生在1992年的(沂蒙行)一文中阐述了“嫁接”机制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他说“我很喜欢把‘嫁接’这个概念应用到社会研究的领域里来,指那种用新体制和老体制嫁接起来,充分利用老本的元气和优势来助长新枝的生长发育。这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变革的机制,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看来某种历史条件下,这种机制似乎比把老根刨尽,另植新枝的所谓‘休克’的方法更为可取些。”这种“嫁接”机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文化转型的连续性要求。

文化转型的连续性要求是山区发展的根本问题。山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和具体的客观条件,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方式,这是因地制宜,培育产业的重要基础条件。离开了这一基础条件,来进行技术创新,引进高新技术,培育现代产业,容易导致“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嫁接”机制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原有经验和乡土技术的长处,并与新的外来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有机结合,现代形态的产业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丽水市竹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种“嫁接”机制。当地农民有悠久的竹业经营历史,有充分的利用竹类资源的经验,因此对竹类经营的高效技术有相当的感性体验。技术人员采用“参与式”的技术传播机制,注重了乡土技术的挖掘利用。高效经营技术符合当地农民的技术认知观,因此,能深深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得到千家万户的响应。遂昌竹炭业的发展,乃最为典型。当地农民有长期的制炭传统和丰富的烧制经验,只不过制炭资源变换而已。竹炭的发展就是在这一传统和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在组织管理方式、经营形式及技术指标的选择上,采用了现代的方式。传统的经验加上现代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孕育了新型的竹产业。

这也为我们思考山区工业化的道路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模式。模仿式的完全是城市转移的工业项目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甚至会带来环境资源损失和破坏的代价,而基于乡土技术的草根工业再嫁接现代的管理方式、产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工艺要求,往往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是能健康发展的。

标签:;  ;  ;  ;  ;  

丽水竹业:一种社区参与的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