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论文,试论论文,超常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其发展快慢和质量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要依据,还反映该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贵州是一个工业自然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与工业发展滞后、人民贫穷形成明显反差的内陆山区省。认真总结分析第二次工业普查以来全省工业发展的历史变化,对提高贵州工业宏观调控管理的水平,促进工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富民兴黔,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二次工业普查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贵州工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不断拓宽,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逐年上升。第三次工业普查与第二次工业普查相比,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由12.6万个增加到16.30万个,增长29.37%,年均增长2.61%(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由5289个增加到7152个,增长42.03%,年均增长3.57%);全部工业总产值由78.21亿元增加到563.97亿元,增长1.8倍,平均增长11.0%; 人均占有工业总产值由265元增加到1608元。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骨干和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1995年与1985年相比,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由175个增加到241个,产值由54.59亿元增加到315.28亿元, 占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1.98%上升到66.18%。贵州工业已发展成为以国有工业为主导、以公有工业为主体、多种工业成份并存、体系结构相对完整、区域布局相对合理、轻重工业相互促进、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较强潜力和后劲的综合性产业。
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各种现实的原因,贵州工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总规模发展不足,与工业自然资源大省极不协调,三大军工基地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贵州工业自然资源丰富,优势突出,分布集中,组合良好,开发利用效益值高。全省现已探明储量的工业用矿产资源74种,其中,居全国前10位的达45种。但是,这些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率极低。1995年,全省煤炭资源开发率仅0.11%,磷矿石开发率仅0.15%,水能资源开发率仅13.24%。 三大军工基地在“军转民”和“搬迁调整”的推动下,原有的一些劣势被逐步克服,新的优势正在形成,但在新旧体制磨合、衔接过程中,不少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有的企业连职工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这就导致贵州工业与全国及西部省区相比,发展规模过小,人均占有水平和工业产值密度低,距工业自然资源大省的要求相去甚远。1995年,贵州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仅为0.61%,比四川低4.21个百分点,比云南低0.70个百分点,比陕西低0.68个百分点,比甘肃低0.29个百分点,比新疆低0.26个百分点;人均工业总产值仅1608元,比全国少5979元,比四川少2372 元, 比云南少1416元,比陕西少1758元,比甘肃少1775元,比青海少1482元,比宁夏少2242元,比新疆少3221元;工业产值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33.2万元,比全国少62.5万元,比四川少45.8万元,比陕西少29万元。
2.结构性矛盾突出,逆霍夫曼定律的虚高度重工业化,影响工业内外部良好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国有工业比重过大,企业活力明显滞后于全国及东部地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先农业后工业,先非国有经济后国有经济。贵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虽然由1985年的79.39%下降为1995年的66.15%,但比重仍然过大,企业改革的滞后性与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融为一体,企业进入市场的活力受到严重牵制。1995年,贵州国有工业产值比重比全国高32.18个百分点, 比北京高12.37个百分点,比天津高33.10个百分点,比河北高29.94 个百分点,比辽宁高22.16个百分点,比上海高26.60 个百分点, 比江苏高45个百分点,比浙江高52.09个百分点,比福建高48.19个百分点,比山东高35.40个百分点,比广东高48.22个百分点,比广西高25.94 个百分点,比海南高25.40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工业规模经济效益提高。1995年与1985年相比,贵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小型企业结构由1.5:1.8:96.7变为1.32:1.89:96.79, 大型企业比重减少0.1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比重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提高0.09个百分点。但与1995年全国水平相比,大型企业比重高0.2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比重低0.9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比重高0.68个百分点。同期全省轻重工业企业结构由48.04:51.96变为39.66:60.34,轻工企业比重减少8.38个百分点,重工企业比重提高8.38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同比,轻工企业比重低10.9个百分点,重工企业比重则高10.9个百分点。三是重工业脱离轻工业和农业虚高度化发展,影响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协调运转。贵州是在“弱农业、小轻工、重工业空白”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快速发展重工业的。长时期重工业超前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积累资金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轻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按照霍夫曼定律,工业化初期霍夫曼系数应为5—6,即轻工业产值是重工业产值的5—6倍。然而,贵州工业霍夫曼系数则由1980年0.66下降为1995年的0.49。1995年,贵州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7.12%,比全国高26.66个百分点,比北京高5.07个百分点,比天津高15.91个百分点,比河北高25.82个百分点,比辽宁高13.25个百分点,比上海高15.42个百分点,比江苏高29.12个百分点,比浙江高44.71个百分点,比福建高41.95个百分点,比山东高31.42 个百分点,比广东高35.23个百分点,比广西高30.01个百分点,比海南高37.72个百分点;霍夫曼系数比全国低0.98,比北京低0.12,比天津低0.46,比河北低0.93,比辽宁低0.37,比上海低0.44,比江苏低1.14,比浙江低2.97,比福建低2.48,比山东低1.31,比广东低1.65,比广西低1.2,比海南低1.91。四是工业产品结构“畸型症”严重,影响工业整体效益增值。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比重大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比重小,重工业中采掘业、原料型工业产值比重大而加工增值型工业产值比重小。1995年与1985年相比,贵州轻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由82.40%增加到84.25%,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由17.6%下降为15.75%;重工业产值中采掘工业产值由9%增加到1078%,原材料工业产值由31.9%增加到48.21%,加工工业产值则由59.1%下降为41.02%。同时,产值结构效益与全国差距较大。1995年, 贵州轻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比全国高16.69个百分点, 以非农产品为原材料的比重比全国低16.69个百分点; 重工业产值中采掘业的比重比全国低0.31个百分点,原料工业(占48.21%)比重比全国高7.59 个百分点,加工工业比重比全国低7.27个百分点。全省生产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型产品输出省外,而省内消耗和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绝大部分是从省外调进的深加工或精加工产品,效益和资金外泄,外流量大,损失也大。五是工业行业生产设备技术构成落差大,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任务艰巨。据贵州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全省除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汽车、饮料、中成药提制、卷烟等行业的生产设备以90年代后生产的为主外,棉纺、机械、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建材等行业的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80年代以前生产的,电子通讯、采煤等行业的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70年代以前生产的。
3.“粗放症”严重,工业综合效益值低。一是高消耗, 浪费大。 1994年全省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3.42 吨标准煤, 比全国多耗2.28吨标准煤;每吨工业能消耗生产的工业总产值仅2924元, 比全国少5830元。二是高成本,低效益。1995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1 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10.56元,比全国少0.67元;资金利税率为7.66%, 比全国低0.63个百分点;1百元销售实现利润0.97元,比全国少2.12 元;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04次,比全国少0.54次。三是高投入,低产出。1995年全省国有工业万元基本建设投资生产的工业总产值仅17.19 万元,比全国少10.48万元。
4.发展的稳定性较差, 影响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1985 年至199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度增长水平由13.2%下降为10.6%,而全国仅由21.3%下降为20.30%;年度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贵州有6年,而全国仅有3年;最高年17.3%(1992年)比最低年4.4 %(1986 年)相差12.9个百分点。
5.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高低悬殊较大,影响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995年,全省9个地州市中, 人均工业总产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仅有3个市州;最高的贵阳市为10017元,最低的铜仁地区仅376 元;工业产值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仅有4个地市, 最高的贵阳市为每平方千米210万元,最低的铜仁地区仅7万元。
6.乡镇工业规模小,结构层次低,效益差,影响农业及农村工业化进程。1995年,贵州乡镇企业平均有职工仅3.05人,比全国少2.79人;每个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仅4.77万元,比全国少26.52万元; 每个乡镇企业职工创造的工业产值仅1.56万元,比全国少3.8万元; 乡镇企业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为1.76:70.31:27.93,第一产业比全国高0.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低13.26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三次产业企业构成为0.42:43.47:54.71,第一产业比全国低0.8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全国高6.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低6.59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三次产业劳动者构成为1.13:69.56:27.96,第一产业比全国低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低4.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仅比全国高4.24个百分点。
7.发展的外向度较低,工业进入国际市场加快发展难度大。1995年,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值仅34055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9.16%,比全国低6.4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5.01%,比全国低6.49 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值仅9.71美元;比全国少95.38美元; 工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项目61个, 占全省外商直接实际投资项目总数59.22%;工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2902万美元,占全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50.89%,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11%。
8.厂(企业、事业)办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受影响。一是企业经济实力弱小,自力更生办第三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亏损企业兴办第三产业扭亏更是难上难。二是企业剥离厂办社会职能机构与地方政府矛盾尖锐。特别是财政赤字的地方政府对企业剥离的学校、医院等都不愿意接受。三是企业富余人员数量大,加重企业负担。
二、加快贵州工业发展的设想
贵州工业是在省和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上生存发展的。贵州工业只有与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和全国市场发展相结合,才能加快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与全国及邻省差距明显扩大。根据贵州与全国及邻省已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测算,贵州与全国及邻省差距将日趋扩大。有效解决贵州自然资源富有、优势突出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下、人民贫穷的矛盾,只能走经济超常规发展道路。
贵州要实施经济超常规发展才能缩小与全国及邻省的差距,工业理所当然应实施超常规发展。从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和带动作用说,工业超常规发展必须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10%和11.5%的增长速度调整为18%和22%。这样的工业增长速度在贵州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其中,超过22%有9年(1953年为23%,1958 年为64%,1959年为34%,1965年为29.4%,1971年为39.9%,1975年为39.9%,1977年为39.4%,1978年为29.5%,1984年为23.3%),超过18%——22%有4年(1957年为19.1%,1964年为21.0%,1982年为19.6%,1983年为20.5%)。就未来贵州工业发展趋势环境说, 18 %和22%的工业增长目标完全能够争取达到。其理由是:
1.贵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迫切要求工业超常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实现后来居上。全省上下、特别是贫困地区、亏损企业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日趋强烈,只要我们敢于和善于争取国家扶持,创造性地实施工业超常规发展,经济落后的局面一定能够逐步改变,后来居上一定能够实现。
2.贵州特定的区域地理位置,决定了实施工业超常规发展不仅是省域经济的要求,邻省区经济发展也需要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贵州是四川、云南通向华南、华中地区和经广西出海发展商贸的重要通道,每年承担四川、云南过境物资运量占全省铁路运力50%以上,最高年达55%(1992年)。如果加上铁路客运、公路和民航运输,贵州在四川、云南两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初步测算,未来15年四川、云南经贵州铁路运出的物资占全省铁路运力将达40—45%。四川、云南专家学者说,如果贵州交通运输能够满足两省需要,这将对两省经济发展增加1.2—1.5个百分点。这说明四川、云南都有贵州应当实施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愿望。广西煤炭资源短缺,需要贵州供应煤炭和电力。云南、四川、贵州为广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广西也迫切要求贵州经济早日进入超常规发展,为广西经济腾飞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市场推动。
3.贵州独天得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带来了分税制下国家承担的建设任务繁重艰巨,有利于发展“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面”(省域)结合经济,为工业超常规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后劲推动。国家确定将贵州建设为我国南方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优质烤烟基地和生态旅游试验区,意味着国家在贵州布局重点项目和国家投资向贵州倾斜必然增多,这对解决贵州开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和吸引利用外资促进全省工业超常规发展,是强有力的推动。
4.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政策西移,对贵州实现工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九五”计划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政策和投资扶持。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将引导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将逐步理顺原料型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原料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国家政策继60年代中后期开展“三线建设”之后第二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将起推波助澜作用。
5.贵州已初步具备了工业超常规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特别是军工企业经过搬迁调整,民品生产已成为军工企业的主体经济活动,军转民发展势态良好,非国有工业尤其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在投资方面,贵州同少数民族地区一样享受国家开发银行低利率贷款优惠扶持,有利于贵州争取国家投资,为全省工业超常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将为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提供良好前提条件。特别是逐步提高原料型商品价格,有利于贵州商品进入省外国外市场,增强商品市场竞争力和工业超常规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8.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将逐步向外转移和输出中低档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不仅自然资源丰裕、优越突出,而且产业结构技术构成低,社会劳动力资源自给有余,这将有利于贵州利用这些优势引进资金、设备、技术等,推动工业超常规发展。
9.我国恢复关贸协定缔约国地位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客观趋势,将有利于贵州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市场渠道,增加市场容量,争取国际市场,促进工业超常规发展。
当然,贵州工业实施超常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硬软投资环境较差,吸引和利用省外、国外资金比较困难;财政匮乏,资金短缺;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低,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以小企业为主体,影响工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农业基础脆弱,特别是粮食供求形势严峻,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贵州实施工业超常规发展是有利因素优于制约因素。只要贵州各族人民统一思想,探索进取,创造性地实践,有利条件就能变成工业超常规发展的动力;只要综合配套工作做好了,制约因素也可转化为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实现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现贵州工业超常规发展,这是一项涉及面广、问题复杂、任务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科学的完整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1.解放思想,强化工业超常规发展意识,增强推动工业超常规发展的自觉性。自觉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贵州工业实施超常规发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省上下对工业超常规发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将全省工业超常规发展纳入自己工作的议事日程,主动加强对工业超常规发展的组织协调、调控导向和全方位服务,使全省工业超常规发展成为全省各族人民特别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行动的准则。
2.超常规拓宽筹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为全面贯彻实施全省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构想创造条件。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超常规获取国家对贵州的政策扶持和投资支持。应超前性地对一些需要国家扶持的政策进行超前性研究,争取有利于获取国家批准实施。走出山门、省门,大力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引进省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态度,为引进国内外资金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措施,设法吸集省内闲散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资源换资金步伐,大胆用资源换取资金。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投资导向调控,谋求投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3.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工业超常规发展有效运转。按照工业超常规发展要求,对续建设项目和新建项目、基建项目和技改项目重新优选排队,使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和关键环节。特别应注意加大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处理好基础性投资、战略性投资、社会政治性质投资与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关系,确保投资使用的合理性和功效性。
4.超常规改善投资环境,为超常规争取国家投资和利用外资创造条件。在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贵州争取国家投资的扶持政策和利用外资的优惠照顾政策,以便超常规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和外资来加快贵州工业发展。
5.超常规深化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性营造促进工业超常规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山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政企分离步伐,促进工业企业独立行使市场行为主体的职责。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集团组建步伐。以现实和即将扶持成长为支柱产业的企业为重点对象,依托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效益好、名牌带动作用大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那些亏损大、负债重、越投资越亏损的企业,一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破,实行改组联合。
6.强化流通产业建设,增强流通对工业超常规发展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发展以交通为基础,以流通为重要手段。流通业不能超规发展,工业超常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应以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方向,有重点地建设和培育覆盖全省、辐射邻省区的大中型综合性市场,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网络。
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三废”治理,确保工业超常规运行,可持续发展。工业超常规发展必须与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逐步增加环保投入,提高工业超常规发展的环境质量。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超常规发展。
8.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工业超常规发展良性运转。深化劳动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双向择业的就业机制,建立和健全待业、就业、保险、就医等社会保障制度。
9.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工业超常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坚持工业超常规发展的同时,超常规重视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工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为工业超常规发展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10.加强法制管理,促进工业超常规发展逐步向法制化过渡。 对已出台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该强化的强化,该补充的补充,该废止的废止。加强司法监督,经济管理部门应依法施政,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法生产经营,逐步减少和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标签:工业总产值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四川经济论文; 贵州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