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论文_刘静

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论文_刘静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特征。方法:将80例肝硬化患者与8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两组肝功能检验工作,将两组肝功能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肝炎肝硬化患者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胆碱酯酶、白蛋白各项检测结果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人群,而对照组健康人群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均显著低于研究组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指标检验临床特点,对疑似患者积极给予实验室检验,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检出率,治疗过程中通过准确掌握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判断其临床疗效,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检验;临床分析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肝炎肝硬化严重影响肝脏正常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探讨其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特征,为提高肝炎肝硬化诊断正确率及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9-78,平均(43.29±2.19)岁,Child-Push分级情况:Child A级14例,Child B级47例,Child C级19例。另选取同期前来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18-77,平均(44.93±2.21)岁。两组性别、年龄、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对照组排除肝炎肝硬化患者。患者要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研究,对研究中所需肝功能检验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而且,患者要无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无心、肾、脑、肺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并且未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2方法

对研究组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两组肝功能的检验工作。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询问患者及家属等。将两组肝功能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待检人员要求均于清晨空腹完成静脉血液样本采集工作,检验项目包括直接胆红素(DBL)、总胆红素(TBL)、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两点终点法),胆汁酸(TBA)(循环酶法),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速率法)。

1.3分析

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TP、A/G、CHE、ALB各项检测结果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人群,而对照组健康人群DBL、TBL、TBA、ALT、AST、ALP、γ-GT均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3.1肝炎肝硬化的症状

肝硬化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脸消瘦、面黝黑:1/3以上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其面部、眼眶周围皮肤较病前晦暗黝黑;内分泌功能失调:由于肝硬化的早期症状时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男性可见乳房增大、胀痛,睾丸萎缩。对女性来说,肝硬化时性激素紊乱,肝硬化的早期症状也会引起月经紊乱、乳房缩小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或伴便秘、腹泻或肝区隐痛,劳累后明显;肝区隐痛:在肝硬化中也比较多见,劳累后明显;全身症状:主要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少数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不规则出血:肝功能减退影响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脾功能亢进易引起血小板的减少,故常出现牙龈、鼻腔出血、皮肤和激膜有紫斑或出血点、呕血与便血等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上述症状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到正规的肝病医院去进行检查治疗,切勿因为一时大意,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3.2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进行性纤维化。正常肝组织间质的胶原(I和Ⅲ型)主要分布在门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肝硬化时I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多并沉着于小叶各处。随着窦状隙内胶原蛋白的不断沉积,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减少,使肝窦逐渐演变为毛细血管,导致血液与肝细胞间物质交换障碍。肝硬化的大量胶原来自位于窦状隙(Disse腔)的贮脂细胞(Ito细胞),该细胞增生活跃,可转化成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初期增生的纤维组织虽形成小的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形成间隔而改建肝小叶结构时,称为肝纤维化。如果继续进展,小叶中央区和门管区等处的纤维间隔将互相连接,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改建而形成肝硬化。[1]

3.3肝炎肝硬化的预防

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所以预防本病首先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给予积极治疗。注意饮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预防的积极措施。对于有上述病因而疑有肝硬化者应及时进行全面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争取在代偿期得到合理积极治疗,防止向失代偿期发展。定期体格检查,同时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史卫国,陈仲阳,李幼琼,等.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临床检验中铁 浓度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96

[2] 赵莉平,安荣,李彦魁,等.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18-120.

[3] 郭建军,牛苗琳.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5-4-20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论文_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