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与“中国特色”——以社会主义名义看“南街村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圆内方论文,中国论文,名义论文,特色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究竟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仁智各见,理解不同,做法也不一。按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对此问题回答得简明扼要,并在实践上令人信服的,恐怕南街村的经验是很突出的。
(一)
南街村,地处豫南平原,原是河南临颍县的一个700多户、3000 余人的生产大队。他们在实施“联产承包”制后,曾一度分地到户,各自经营,结果是“土地分到户,丢开党支部”,村里刚刚积累起来的集体经济砸锅分铁,农田基本建设没法进行。集体副业散伙,群众收入下降,困难户怨共产党不管他们了。在此情况下,支部书记王洪彬深感搞好与壮大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党组织在农村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宗旨在农村的实现。于是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意愿,又把土地集中起来,在成立一个80余人的农业队同时,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其余人员从事发展乡镇企业。随后,逐渐发展成现在规模的中原贸易开发公司,并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和全省第一个亿元村。如今已拥有食品、彩印、建筑等23个企业,8 个子公司的国家大型二级企业,产值由1984年的730万元增长到1994年的10亿元, 极其迅速地丰富了南街群众的物质生活。
在南街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厂房林立,街道笔直,办公楼、文化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宽大气派,与90年代全国各地发达的村镇毫无二致。然而,只要在那里稍事停留,细加察访,又使你觉得与眼前的景物恍然相反,仿佛又回到与当今商品经济的客观环境相隔世的五六十年代。在这里,每天黎明唤醒人们的是村中心高音喇叭响起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街道两旁,办公室和厂房里张贴的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商品经济”、“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等标语;这里的小学生都会背诵被同龄人遗忘的“老三篇”;《红灯记》、《沙家浜》等戏曲选段是村文工团的保留节目。党员每周一次的组织生活从未间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保持一贯;村民有一个“双文明”学习日,对干部有悖于社会公德、集体利益的行为要接受质询和批评,犯有错误的还要进“学习班”。
在经济生活上,南街村早已实行着被一些地方列为改革范围的工资和供给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居民生活基本供给,连电影票也是发的,上学、医疗费用均由集体负担。据1994年前资料,职工月工资从100 元到250元。三千多名外来打工的也享受同样待遇,过集体生活, 住集体宿舍。但是,凡从外地聘来的技术人员,照样实行上千元的“高工资”;本公司外出跑项目的、迎来送往的,照样请客送礼。合资企业的外方老板,照样住高级豪华的别墅。由本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服务一定年限也可以远走高飞。
南街村所采取的做法,不仅迅速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更可喜的是创造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南街净土”。多年来未发生过治安事件,偷鸡摸狗、赌博、打架等陋习基本绝迹,堪称是物质、精神“双富有”的文明社区。一位来自沿海的施工负责人说:“我们那里比南街还要富,但生活过得让人提心吊胆,治安秩序混乱,不像南街有安全感。”
(二)
南街村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概括为“外圆内方”四个字。“外圆”是放眼世界,跟上形势,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与国内外市场经济接轨;“内方”是指内部管理制度与思想建设上,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简言之,就是运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化为社会主义的成果。其关键在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
南街的经验引起人们的关注是自然的。一位香港记者曾于1994年参观南街村后在《亚洲周刊》上发表文章,对南街人的创造力给以高度评价,提出三点颇有启迪的感受:首先,他认为南街的模式,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而是“结合了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优点的制度创新”,其意义在于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超越,是南街人创造精神的表现;其次,记者在了解南街内部的政治生活和生产管理民主化的做法后,他深有感触地指出“经济民主比产权更重要”。这对社会主义经济来说,应当是一个重要特征,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本身包含有“大众的事”的内涵,而对管理者来说,只有接受大众的监督才谈得上“人民的公仆”,故而只有经济民主才谈得上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劳动者才称得上有主人翁地位;再次,作者从南街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看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同时被改造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人们在改革中必须重视制度与人、实践与思想的交互作用问题。文章指出:“西方主流政治哲学是以不变的人性为基础去设计最优制度,而我们则可能走出制度与人的解放交互促进的新路。南街村集体勤劳致富后人们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不同实践方式,必定影响到人的主观世界的形成。”
作者还运用了当代著名的符号学家艾柯的话指出:“毛泽东的‘老三篇’与当代派艺术中心的‘开放作品’的精神一致,即读者有较多的空间去完成作者的言犹未尽的意向。”还指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托马斯强调,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正使美国若干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位记者的论点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南街的经验表明,只要不是抱有偏见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那么毛泽东思想中的确有许多待发掘的宝藏可供我们运用,而且也只有坚持毛泽东思想才不致于用牺牲精神文明去换取物质文明,达到“双文明”的高标准;同时,从南街的实践也看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达到高度集中与高度民主相统一,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
(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曾出现过毛泽东思想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的争论。南街村的经验出现后,围绕这个问题同样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南街村的经验对上述问题已作出完全肯定的回答;有的认为南街的成功靠改革开放,只是事后用毛泽东思想装潢而已。笔者认为,两种认识都有偏颇之处,实际上是把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割裂与对立起来,这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能不能运用和怎样运用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十五大报告中也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发展紧密相连,只讲继承而不讲发展,会走上保守僵化的道路;不讲继承而只讲发展,会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异。南街人“外圆内方”的经验,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较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能不能和怎样运用市场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如果说外圆内也圆,连同意识形态、社会基本制度也同西方接轨,屁股坐在一条板凳上,那还有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
列宁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意思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与利益,你可以同魔鬼去打交道,关键在于你跟魔鬼打交道的时候,是你跟着魔鬼走,还是使魔鬼跟着你走。诚然,商品经济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决不是说资本主义的东西就不能为社会主义所用。邓小平同志正是以列宁式的风格与气魄来谈姓“资”姓“社”问题的。其关键在于你用什么立场观点和动机去运用。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中有一条坚持四项基础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屁股要坐稳,方向要看准,防止转向而走错道路。其实,“外圆内方”的经验就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在南街实践中形成的形象概括。“外圆”是改革开放的实际运用;“内方”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实施。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保障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贯彻实施和社会主义方向。值得重视的是,当今一些人不从根本立场上去理解接受邓小平同志的谈话,把他的谈话扭曲为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搞经济工作,而是打着“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的旗帜搞资本主义。事实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运用资本主义东西,就只会跟着资本主义跑,只能产生非社会主义的结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于1991年访华返国途中经香港的一次午餐会上,一方面大力赞赏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一方面肯定地预测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走向资本主义。如果她参观访问过南街村的话,恐怕她的预测是会失望的。
总之,“外圆内方”的内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它不仅仅反映着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且反映着经济与政治、现象与本质、立场与方法、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人与制度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等等许多重大原则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外圆内方”的经验概括中获得解释。南街村的模式,当然不能说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事实上也有一些做法值得研究改进;而且“点”上的成功经验,也未必能在“面”上可以推行。但他们的思路,他们的创造精神,不仅对农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重要借鉴作用,很值得重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有许多非凡的创造,应将各种各样的有效经验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去试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