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机关成立20周年审计理论研究展望笔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会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论文,周年论文,机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易仁萍研究员:今年是审计界同仁值得庆贺的一年。20年前,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机关正式成立,新中国恢复了审计制度。这20年,我们国家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程,审计工作通过监督财政财务收支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形态呈现多元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弊端暴露出来,深化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工作又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发现财政、金融、税务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一些建议,推动了被审计单位的深层次改革。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了解和认识。
我们南京审计学院恰巧也是在20年前正式建校的。在审计署、江苏省及南京市领导的关怀下,南京审计学院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过去20年,南京审计学院为审计理论研究做出了许多成绩,教师发表了一大批较高质量的审计理论研究著作和论文,参与了一些审计规范的研讨和制定,参加了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由南京审计学院主办的《审计与经济研究》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审计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发表理论研究、工作探索、国外审计介绍等方面文章的园地,所发表的文章在审计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机关成立、新中国恢复审计制度20周年,也是庆祝南京审计学院建校20周年的时候,《审计与经济研究》举办“审计理论研究展望笔会”很有学术意义。参加笔会的专家综合考察20年来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工作的现状,提供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预测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今后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思路、建议、对策、方法。文章中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对于今后深化审计理论研究、优化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专业的教学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
2002年南京审计学院与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以后,优势互补,扩大了学院的发展空间。作为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一方面,我们要强调经、管、法、文、工等各学科间的互相支撑、互相渗透,形成一种较强的整体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要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以“审计”命名的高等院校,今后,南京审计学院愿意为审计理论研究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也热诚欢迎专家、学者与我们合作,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建立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
张以宽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自1983年9月成立20年来,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审计队伍。这支队伍坚持廉洁奉公,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全面地开展了财政财务审计,突出重点地开展了违反财经法规的专案审计,系统地开展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试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局部地开展了环境审计,有选择地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单位进行了指导和监督。还组织审计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出版了审计专业刊物、教材和专著。这些活动对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推动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改革,促进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立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根据“十六大”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全方位实行对外开放,不断进行审计实践的改革创新,还要把新鲜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审计实践的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并把它上升为新的审计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需要集中群众智慧,合力攻关。为此,特提出下列意见,供作参考:
一、继续研究探索审计基本理论
20年来我国审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审计基本理论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很多审计理论问题需要提出新的认识。审计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成果。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审计实践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差异,在审计理论上也有不同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审计基本理论研究既要承认共同性,也应允许存在某些差异。在审计定义、性质、职能、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准则、审计风险、审计质量管理、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等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发挥余地。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仍需作长期的努力。
二、审计应用理论应不断创新
审计是国家经济监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审计体系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所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对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等职责,处于中坚地位。多年来,审计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开展了各项审计工作。并根据各项审计工作发展需要,多次组织审计应用理论研讨会,出版一批审计教材和专著,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审计论文,对审计工作和审计应用理论进行了有益探讨。今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民主法制的加强,广大人民要求财政预算管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和拨款使用有一定的透明度,要求加强审计监督,公开披露相关审计信息,了解资金使用效果。最近李金华审计长在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金融审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大案要案的查处情况,受到人大常委们的赞许和广大群众的欢迎。随着中国加入WTO,全方位地实行对外开放,许多新的财经法规还将陆续发布实施,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证券市场会发生更大变化,市场监管体系力度会日益增强,社会对财政财务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风险评估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审计应用理论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全方位环境审计制度
根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要求,审计机关应当大力开展全方位环境审计。过去主要对环境污染、排放“三废”问题、实现绿化生产过程、相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损益进行财务审计。今后还应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森林及植被保护体系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或拨款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以及非法挪用等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以利于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人民生命安全的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开拓创新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继承历史经验、适应当前需要建立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实行后效果显著,受到有关部委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但这项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03年6月25日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去年审计署对12个中央直管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诚信意识不强,以及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过多依赖于收入、利润等指标,导致企业做假账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虚增利润问题较为突出。并发现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特别是领导干部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衡,少数人借机肆意侵吞国有资产。”这些经验对研究造假账根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普遍意义。各地审计机关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也发现不少问题。这些对加强干部管理和合理使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审计部门有必要结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断完善。
另外,审计机关进行“人、法、技”建设、风险评估等方面也有很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提高。总之,建立有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还需广大审计审计人员和审计理论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张立民教授:在新中国审计制度恢复和建设过程中,审计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审计理论工作者审计性质、职能、体制、程序、证据与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为建立各种审计规范,指导和完善审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证券市场的审计问题,对我国以政府需求为导向的证券市场审计制度的实际运行现状与效果进行了更为客观的描述与分析,使审计理论研究的思路进一步开拓,研究的作风更加严谨务实。当然,审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审计研究队伍力量不足,审计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与作用不大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把握?我的看法是:
一、提倡创新精神
理论研究不同于实际工作,只有创新才有意义。所谓创新,就是在认识社会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方面有所贡献。许多有关审计的文章只是变相地重复别人的观点和论据,在证实或证伪方面都没有提供和补充任何的论据。在形式上,这些文章往往不提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列示参考文献,不加说明地引述别人的观点,不阐明文章的贡献或新意何在。结果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发表了几十篇,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雷同,多少年后,仍然停留在同一水平。
创新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既包括审计基本理论的创新,也包括审计方法、程序等各方面的创新。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的科学总结即是理论创新。例如,审计中发现舞弊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发现舞弊的审计师在年龄、经验、学历、个性等方面有什么内在规律,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频率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不同层次的理论指导,相应的研究成果又会大大丰富审计理论。
二、提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并没有特别的局限。目前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主要是规范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审计问题的实证分析研究以及问卷调查方面也是刚刚起步,这是我国审计理论研究难以深入的重要原因。在国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被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实验方法的应用。所谓实验方法,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模拟真实世界的某些审计环境,控制特定的影响因素,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分析推断审计的某些内在规律。由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审计实际过程难以精确观测,特别是缺乏公开的审计资料,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审计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验方法在国外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审计研究方法之一,在最好的会计审计杂志上发表的审计研究文章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是实验方法。目前在国外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博弈论、案例研究、现场观测、问卷调查等。
三、提倡学科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
审计属于一门科学,从研究的角度讲,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应该成为审计研究的思想源泉。著名审计学家莫兹与夏洛夫把哲学、管理学、数学等都列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在国外,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引入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成为当今审计研究的主流。例如,契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成为证券市场审计问题研究、审计制度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审计判断研究和审计风险控制研究不断地开辟出新的天地;管理学的研究为审计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最近,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美国判断与决策研究会会长Loewenstein发表文章,从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认为在目前的审计关系框架下,独立性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完善审计关系的建设。我国目前审计理论研究则过度局限于审计与会计领域本身,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与学习借鉴不够。
四、有组织地推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的结合
没有人否认审计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和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实践的重要作用,但是,无论是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审学会还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有目的有组织地推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结合方面,都还没有投入足够的财力,也没有造成足够的声势,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最为明显的是审计准则的制定,国内有关机构主要着眼点放在如何吸收国外的现成的准则条文上。对中国国情、中国审计需求特殊性的研究,特别是审计准则实施效果的研究,既没有系统地组织和资助专门的研究课题,也没有向社会公开征集研究成果。结果是,虽然《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均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多数准则缺乏直接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专业组织有必要在形成理论研究、准则制定和教育宣传之间的有机结合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五、审计理论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审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审计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为此,审计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孕育着对审计的社会需求及其变化。例如,最近一段时期,公司治理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内部审计、国家审计都要重新考虑审计定位的问题,迫切需要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与支持。在美国,S-O Act颁布后,美国会计学会配合美国会计总署公开征文要求提供关于审计师强制更换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也提出了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则性文件。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将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公司内部审计以及国家审计如何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提出新的课题。审计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目的在于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创造审计的未来。
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新的公司组织治理结构下的审计定位,政府行为规范化、政治民主化与审计的制约、保证机制的完善,改善审计独立性的机制设计,提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审计机关的自身透明度与审计质量、效果,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法律环境,审计的业绩衡量与评价,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新产生的审计需求等。
总之,审计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审计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审计理论的支持,真诚地希望愈来愈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审计研究队伍。
绩效审计应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
李凤鸣教授:绩效审计系针对组织是否经济、有效率地使用资源评估其目标实现的效果,并审查其是否遵循相关法令与组织政策。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提高绩效的建议意见,协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制度和相关控制,并根据各级立法部门和权威机构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有关收支及资源运用管理的经济、效率与效果建议,以期增进财务效能,减少不经济支出,提高政府施政效能。《美国政府审计准则》(1994年修订版)中指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评价的目标,以便改善公共责任性,为实施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审计(或项目审计、规划审计),也就是包括了管理审计和规划审计。
绩效审计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某些个别行为早已渗透到财务审计之中,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
1977年由联合国编制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审计手册》特别强调了政府审计的传统标准由合法性和合规性向包括有关生产率或经营活动等其他范围更广的标准发展。这些标准关联着对政府经济业务的经济性、效益和效果所进行的审核。
这一时期,各国政府审计均扩大了传统的审计范围,尽管名称不一,定义不一,做法不一,究其实质,都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均涉及绩效审计的部分或大部门内容。
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在各国的发展,引起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注意。1962年,在奥地利召开的“第四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在不与其他法律抵触的前提下,应作出一般性的规定,即控制不仅应包括会计规章制度,而且应对与预期目标及可动用资金有关联的财务活动的效益性、合法性进行控制。1965年,在以色列召开的“第五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最高审计机关的任务应扩大到有耗费政府资金的准公营机构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检查,而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会议还建议:不论国家性质和实施的方法如何,其全部活动应纳入最高审计机关的权限管辖范围之内;并提出:或者是通过审查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所有有关文件,来对受审查单位的经济效果作出尽可能正确的评价。1968年,在东京召开的“第六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指出:如果在除了合规性审计外,还要对其他方面特别是对经济状况和管理效益进行评价时,应实行就地审计;国营企业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被赋予特定职责的,在审计中不应忽视合规性审计外,还要对其他方面,特别要把重点放在考核其管理效果方面。会议还强调指出:当审计扩展到对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时,需要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1971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七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其基本议题之一是,“行政管理的监督控制——最高政府审计机关活动范围的扩大”,专题研究了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正式提出经济性、效率和项目效果审计问题。它标志着国际上的政府审计已朝着经济、效益和效果方面发展。1974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八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提出:除实施传统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外,还有必要对工作成效和管理方式进行审计,包括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审计。1977年,在利马召开的“第九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进一步认识到在符合性和合规性审计中,应该渗入对政府经营的收益能力、效用、生产力和效益的控制工作。大会建议,最高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将业务转到效率、经济性和绩效的经营审计方面来。并一再强调“审计工作应具有积极的管理作用”,“审计官员要真正起到促进管理改革的作用”。这就是说,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到审查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经营审计方面来,应注意协调财务审计与经营审计二者之间的工作。1980年,在内罗毕召开的“第十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专题讨论了对国营企业效果及效率的检查问题,提出了“经营(或业绩)审计”的概念,即确定了应对该企业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该企业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实际水平进行审计。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专题讨论了绩效审计的定义、目的、限度,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大会文件表明,当前世界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审计范围,政府审计已由过去的行政部门审计为主,转向行政部门和国营企业审计并重;审计领域,已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扩大到绩效审计。这次大会,对政府审计范围内的经济效益审计统一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自1979年成立至1991年,一共召开了五届大会和四次国际研讨会,其中在四届大会上讨论的议题或通过的声明中都涉及到政府的绩效审计。1982年在韩国的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大会和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所通过的《政府审计制度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指导原则的声明》中指出:(1)政府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制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力图在部门、政府、公营企业之内建立适当的信息、评估和报告制度。(2)政府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客观的统一的概念,不应涉及战略和政策的制订,而应集中于评估资源的利用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反映实施战略和政策的问题。(3)经过授权,最高审计机关可以对发展计划的效果进行检查。(4)发展计划中的费用应当经过最高审计机关的审计。
1985年在日本的东京召开了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和第二次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最高审计机关在加强公共经济责任制的作用,讨论的分题之一是:提高公共经济责任的方法之一 ——绩效审计。大会通过的《关于公共经济责任制的指导方针东京宣言》,其中第三项的主要内容是:审计机关应对所有使用国家资财的公共部门和公共企业进行审计监督。除财务合规性审计外,要逐步开展效益审计。审计范围应包括财务报表、法纪、经济、效率和效益诸方面。
第四届大会和第三次国际研讨会于1988年在印尼的巴厘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审计在促进行政管理和公司管理改革中的作用的巴厘宣言》。宣言中强调:(1)各国审计机关应该有权对一切政府资金、项目和活动进行财务的合规性和效益审计。(2)审计机关应该寻求具体和清楚的法律权力进行全面的税务审计。(3)审计机关应当对外债审计予以高度重视,包括借债的程序和管理制度、资金的使用和偿还能力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4)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及其效率和成果负有评价的职责。
第五届大会和第四次国际研讨会于1991年在中国的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促进公共财务和投资有效管理的指导原则》。宣言强调:增强最高审计机关的能力,来对公共财务活动投资、金融和保险活动进行更有效的常规审计和绩效审计,以识别这类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能够改进的方面。
政府绩效审计之所以风行于世界各国,并受到国际和地区最高审计组织的研究与推广,一是因为在当今世界资源不会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人们日益关注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问题;二是各国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是如何提高人们的经济责任心和责任感,以消除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效益不高、贪污腐败问题;三是绩效审计能克服政府财务报表的缺陷及财务审计的局限性。政府机关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经费来源、去向、是结余还是赤字;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只能了解政府部门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资金的取得、管理和使用是否合法,并不能使人们了解其经营过程与结果。此外,政府部门的财务审计作用也因政府部门的产出(产品)的无形性、不确定性、滞后性和分散性而受到削弱。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无法通过财务审计来衡量政府部门的绩效,只能依赖于绩效审计。现代政府绩效审计,不是一种虚无的理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种管理当局和政府行政领导想做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管理工作。因为他们对保护性控制失去了浓厚的兴趣,最讨厌审计人员的挑剔和质疑,只有在防护性的措施和控制有助于节约地、有效地经营管理时,他们才感兴趣。从事现代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关心这些官员和管理者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对这些活动及有关控制进行观察和评价,而且持有一种探讨、分析和思维的态度,因此特别受到管理当局和政府行政领导的欢迎。财务审计主要审查“应不为而为”的事项,绩效审计则要审查“应为而不为”的事项。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有利于政府部门经济、节约地使用各种资源,促进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建设一个廉洁、有责任感、高效的政府和能取信于人民的政府。而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无疑也会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层次。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虽然刚刚组建20周年,但不能长久地局限在财政财务审计的范围内,理应把开展绩效审计作为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审计理论工作者也要根据审计实践的发展需要,深入开展绩效审计研究。
内部审计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光远教授:一、内向型管理审计问题
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关键是协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更好地履行受托管理责任。在新兴的经济环境下,内向型管理审计不断调整和变革,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兴的领域和审计类型。
1.参与式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内部审计正经历一场重大变革,其集中表现是传统的被动式及反应式的控制导向审计将逐渐被主动式、预期式的参与审计所代替。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师的角色也从事后评估和确认延伸到即时的咨询和建议。
在参与式审计的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反应方式不再是反应式的、事后的、不连续的监控,而是互动式的、即时的、连续性的监控。内部审计师不再是战略规划的观察者和局外人,同时也是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内部审计所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独立的评估机构,更是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的整合者。新型管理审计师在战略规划、企业并购、合资经营、战略联盟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进行广泛参与,及时、客观、独立地提出建议。内部审计广泛地开展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生产工艺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以及运行审计等等。
2.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组织随之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组织变革的步伐是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组织变革也产生了新的治理和风险管理审计方法。当前国际内部审计正在完成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由管理保障向风险管理改进转变。
风险管理审计更强调关注组织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是关注风险管理,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风险管理审计的焦点不再是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的完整性,而是强调确认风险并测试这些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审计建议也不仅仅是强化控制,而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将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整合进入更为有效的内部审计程序,使得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在全球经营风险日益凸现的环境中共同演进。内部审计师使用风险分析的方法使年度计划与组织最高层的战略风险相一致,具体审计计划与具体经营风险相对应。风险管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内部审计的模式,改变了其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和报告方式。
3.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对主要经营目标、实现目标过程中涉及的风险以及管理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进行复核的一种方法,它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的一种程序,其目的是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该程序的责任由组织所有的雇员共同承担,其成功程度与参与者的有效参与程度直接相关,其接受程度是组织文化的函数,它也能对控制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经营员工进入该程序,控制意识得到提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必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环境中才能执行,其程序是严格成文的。作为持续改进的一种动力,该程序不断重复。自我评估程序使管理层及其团队直接实现以下目标:(1)参与内部控制评估;(2)评价风险;(3)针对已确认薄弱环节制定纠正计划;(4)评估取得经营目标的可能性。
二、电子商务内部审计问题
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改变了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电子政府等相继出现。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但利用信息技术窃取商业机密、借助网络非法占有财富等现象也日益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组织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内部审计就是内部审计师收集和评价证据,以判断组织内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是否有效地做到了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电子商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交易行为的不可否认性、身份验证以及系统的安全有效等作出独立的认证和评价,以合理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在组织内部,电子商务审计部门也正在成为一个独立的对外提供多种服务的部门,其服务的重点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与信息安全相关的防火墙审计、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以及ERP相关的新型咨询业务。
作为内部审计的新兴领域,电子商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主要在于:(1)独立认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在虚拟空间进行交易活动,信息质量及双方声明的商业政策能否一贯遵循,直接影响到交易能否顺利实现或公平合理。由于技术、商业机密以及距离上的限制,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合理地保证组织信息系统及其处理、产生的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靠性,政策遵循的一贯性。(2)参与到被审计活动中去,积极协助改善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的管理变革提供了技术手段,组织扁平化等管理变革都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但信息化建设过程却存在许多风险。内部审计师凭借其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主动服务于组织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在信息化过程中,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进行系统诊断,确定信息化的目标和内容,帮助企业调整已有的管理架构和流程。
通过上述工作,电子商务内部审计最终目标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一方面,内部审计师的认证可以增强人们对组织信息的信任程度,通过在线、实时的信息认证,为组织及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带来巨大价值。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在审计中发现的控制缺陷或漏洞,可以通过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形式传递给管理当局,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组织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实现价值增值。
三、提高内部审计竞争力问题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其服务的对象和重点主要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由于内部审计“客户”的需求不同,他们对内部审计价值的业绩评价基础和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何制定科学化、标准化的业绩评价体系是关系到内部审计职业发展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从控制的角度看,内部审计部门是整个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常运行必定会产生特定的业绩,诸如使组织的控制系统或经营业绩获得改善、停止或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审计结果所带来的威慑力等等。但具体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却面临许多困难,如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服务,涉及质量上的认定缺乏一定的方法和一致的标准;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的贡献具有长期性,而短期测试无法全面评估:内部审计提供的咨询建议依赖于作业单位的配合等等。
在实践中,许多公司提出了一套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一套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质量化标准和反馈式标准三类。也有学者认为,评价内部审计的业绩可以以其作业范畴为对象,将内部审计作业进行细化,再针对具体的内部审计作业进行综合评价:防卫性作业着重考核内部审计部门完成任务的效率和程度,如揭发舞弊和防止资产浪费和盗窃;建设性作业着重考核获取效益的评估、增进利益或成本降低;一般性作业着重考核审计报告的质量、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审计报告及后续行动的及时性和准时性等;与外部审计师的协调着重考核能否节省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资料的反映等等。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存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种方式。外部评价由组织外部的合格人士评价内部审计的业绩,可以确保评价工作独立、避免实质或明显的利害冲突。最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建议每五年实施一次业绩评价之后,应提交书面报告。内部评价由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经理或评价小组使用书面或口头问卷,定期或于每次审计结束后实施。不管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旨在改进内部审计的投入产出关系,提高其效率和效果,实现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和最大化的价值增值。
审计理论根深 实践才能叶茂
尹平教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审计事业走过了20年风雨历程。审计理论的发展是我国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它引领和推动了审计发展立于新的更高的平台。回顾80年代中期,我国审计理论建设白手起家,理论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艰难成长过程。中国审计理论研究最初借鉴了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将会计检查的思路和做法移植到审计之中,尽管这样有些牵强,但却符合审计创建之初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工作格局。随着审计领域对外交往的扩大,一些国外审计理论成果引入我国,对审计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于加速我国审计理论建设,拓展研究视野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规模的扩大,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审计理论研究的素材逐步丰富起来,中国审计理论研究开始活跃。一批审计理论报刊的创办、一批理论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成立、一批高等院校审计学科的创立,促进审计理论特别是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成果。之后,一些审计基础理论问题得以解决,一批理论精品相继问世,审计理论与财会理论的分野此时宣告完成,中外审计理论开始走向相互借鉴和融合。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中期,前审计长郭振乾提议研究审计定义,启发人们对审计理论的反思与总结,推动了基础理论研究进入高潮,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反响。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审计理论已从实际业务的描述走向实践经验的总结,从事后归纳汇总走向事前引领指向,从引进仿制走向独立开发研究,从财会理论单学科借鉴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从理论工作者的“专利”走向审计人员的共同课题。审计理论真正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和指导实践,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社会效益,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步入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WTO,审计事业承载着历史使命,审计理论开发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我们必须加强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审计理论的框架体系,为审计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研究奠定宽阔而厚实的基础;
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若干困扰审计发展的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解除审计发展的后顾之忧,为审计事业深度发展提供导向;
三、注意发现、分析和解决审计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升为理论思维,以总结审计活动的规律,增强理论与实践互动,使审计理论成为审计人员丰富的思想库和得力的“智囊团”;
四、贴近审计实践,着力提升审计方法手段的科技含量,迅速将现代科研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审计实践之中,以提高审计抗风险水平,改善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就是要加速推行审计工作信息化工作,推广和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办公电算化,以在不追求大幅度增加审计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拓展审计规模,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五、跟踪国外审计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审计发展水平的差距,既要充分借鉴和及时吸取国外审计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总结其教训,避免重蹈其复辙,并使理论研究及其运用与国际惯例接轨;
六、要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审计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着力开发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而且要将其迅速落实和推广至实践工作之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效用,促进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审计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能。
为审计透明喝彩
沈立人研究员:审计的重要性因审计透明而凸显出来,审计也因此受到更多国人关注。2003年6月25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当天,审计署的官方网站全文发布;当晚,新华网全文转载;6月26日,各大媒体先后刊载。这份审计工作报告由于披露的问题相当严重,数据惊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风暴两字不太确切,有人改称之为审计透明。这种不同寻常的透明含有不同凡响的重大意义。
第一,充分显示了审计的独特功能。审计是什么,审计工作是干什么的?人民群众本来身处局外,感觉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个系统可有可无,只是点缀,聊备一格。历年发布的审计报告,不无可点,多是官样文章。这次虽然形式依旧,而内容不同,一举披露了大量真实情况,不少超出人们预料,值得朝野高度重视,决不能等闲视之、掉以轻心。这次披露也向国人表明,审计工作极其重要和必需,决非其他机构所能替代。这使全社会提高了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无疑为审计定了位,是长期以来实际上没有做到的,胜过一般的阐述和规定。
第二,开始为纳税人打开了眼界和思路。国家的财政收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以纳税人的身份,承担了义务,理所当然地要了解这笔钱是怎样使用的,用得是否合理,为纳税人干了什么。但是长期以来,老百姓忘记了自己是纳税人,很多官员更缺乏这个意识。每年的财政预决算,虽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计,但是限于原则,不够具体。审计署作此报告,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为纳税人进行审查,巨细不遗,特别是揭示了负面效应,引起公众注目。同时,也唤醒了公众的纳税人意识,感觉到在对政府信任之余,还要有所监督,不能完全听之任之。
第三,提出了政府要有内部制衡的机制。传统观念,官官相护,只在官民之间有对立统一关系,但是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老百姓无可奈何,结果又产生不信任。这次报告告诉人们,政府需要人民监管,也需要内部制衡。除了政治上有纪律检查和监察部门外,经济上也要有监督,审计就是一个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部门。审计部门一旦认真起来,不会官官相护。当然,检查、帮助、纠正也是爱护,与被审计部门目标是一致的。双方应共同做好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
第四,把政治文明建设推进了一大步。政治文明内容丰富,核心是民主和法制建设,要点之一是政务公开,让公民有知情权。拿财政收支来说,由表及里,层次很多,不少地方强调保密;特别是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公众只知成绩,不知有无问题及问题的多少、轻重。这次审计工作报告,基本上是公开的、坦率的,把大大小小的问题展示在群众面前,不加遮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大突破,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继此以往,不断前进,审计工作对民主和法制建设都会有新的推动和贡献。
第五,全面展开,从财政到经济,抓了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害。审计对象本来主要是财政预决算及收支,这次加了“其他”两字,是财政的延伸,也是审计的深入。人们注意到,特别在金融方面,对几个国有专业银行都有触及,问题突出,令人反思。金融是经济的灵魂,渗透到方方面面,钱大气粗,指挥若定。其实成绩虽大,问题也多。这次一并揭露,有利于改革深化,审计立了一功。再如对国有企业,虽然所列举的个数不多,而提出的问题则有代表性,发人深省,亟待解决。审计工作有如晨钟暮鼓,令社会震惊,非同小可。
第六,为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创造了范例。经济工作怎样做,方法和作风大有讲究,并以此决定着成果的质量。这次审计工作报告,有此宏伟成果,得来非易,反映了在方法上是科学的、作风上是精细的。虽然,审计工作报告没有在这方面表白什么,但是人民群众可以体味出来。与其他工作相比,如果方法陈旧、作风粗糙,不免隔靴搔痒,这方面事例不胜枚举。这为机关改进工作提供了经验。不言而喻,任何工作不仅要决心大,还要摆脱种种旧习和人情关系,才能掌握真实情况,摸到底细,决非轻而易举。特别是其他监督部门,如技术质量和生产安全,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第七,这也为社会审计作出了榜样。就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而言,前者已有基本框架,后者还是方兴未艾。特别是后者,作为市场中介,为企业也为社会服务,如何本着诚信宗旨,树立商誉,任重而道远。这次的审计工作报告提示,假账相当普遍。社会审计怎样才能不为假账服务,人们非常担扰。现在政府审计作出了榜样,社会审计有了参照系,相信会不辜负人们的期望,公正诚信,遵守职业道德,为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最后,这也为审计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审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有一定传统,也可向国外借鉴,但是还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审计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有自己的理念和体验。这次审计报告,石破天惊,值得好好总结,并将之提炼到理论层次。审计学不仅是书本知识,更应蕴含实践经验。我国培养的审计人才不仅要学富五车,还应当德才兼备,敢于求真,勇于实践,能抗干扰。这样,审计工作定能发扬光大,越来越显示其功绩,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有其重要的位置,得到政府的依靠和人民的赞颂。
当然,这次审计工作报告,以透明为特色,仅是翻开了初页。人们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在思考:问题出来了,有些还触及腐败这个敏感事,下一步怎么办。中国是泱泱大国,地区辽阔,机构众多,无论银行或企业,单位都以数十万计。审计工作的任务艰巨,开展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对此,要有长远打算和统筹安排,并坚持不懈,才能越办越好。审计工作既是审计部门的任务,又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事,并且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关注和支持。我们为审计透明喝彩,我们更希望审计人员乘胜前进,扩大战果,尽快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意识、审计机制和审计理论。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控制活动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财务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