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源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经受着日益频发的内涝干旱灾害、污染日益严峻的径流问题、不断下降的地下水水位、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同时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水问题是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亟待一个更为综合且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本身就是基于城市雨洪综合管理角度的一种可持续城市建设模式,对于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意义深远。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抗涝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品漫城恒星河新建桥梁一座,单跨24米,桥台东西两头各设桥搭板4米。桥梁宽2.0米(人行道+栏杆)+8.0米(机动车道)+2.0米(人行道+栏杆)=12.0米。桥台基础采用22 根∮600*24000钢砼钻孔灌注桩。
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问题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理念是使雨水在路面的横纵坡度上产生径流,雨水口收集后通过雨水管排至水体。传统的城市道路排水以排为主,利用性不强,这样就造成许多问题:(1)道路排水压力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路面硬底化比例较大,自然地面占据比例不断减小,而硬底化路面存在着渗水率低等缺点,不利于雨水大量、快速渗透,加剧了城市内涝的产生。(2)路面径流污染严重。路面雨水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和交通垃圾,例如汽车排放的油气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建筑材料污染和颗粒物等,这些路面径流污染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这也是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3)造成水资源浪费。传统城市道路导致雨水滞留、渗透性差,不能很好的利用降水,造成水资源浪费。(4)造成生态破坏。水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概述
“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变化,主要包括旱涝灾害,“海绵城市”遇到雨水天气时能够吸收自然界的水分,将水分储存起来,如果天气干旱的时候就可以释放水资源,利用水源,既能够解决城市中的洪涝灾害,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应该将“生态优先”的原则融入到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除了采取人工措施建设“海绵城市”之外,还要注意结合自然条件因素,借助于自然条件进行建设,同时还要确保城市的洪涝安全,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与水资源,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路网规划层面和道路设计层面。首先,路网规划层面。因为每个城市路网规划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以及土地资源等因素有关,所以即使是同一座城市的路网规划,各个区域路网也因定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与一般城市路网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水系统建设。路网规划还与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道路绿化率等技术指标相关。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都制约着城市路网规划,包括城市历史条件、历史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整体布局形态、功能规划规模、综合交通网络、居民出行方式等。其次,海绵城市道路设计层面。
4.1 预处理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理念就是于道路绿化带中引入雨水,并通过有关设备的预处理,将雨水引入至红线外的绿地之中,建设者可以提前将LID设备(其主要功能包括存储、调节、渗透、拦截污水、转输以及最终净化)设置在绿地中央,进而避免地表雨水径流侵蚀土地。
4.2 顺畅性
通过有效连接雨水管网与溢流口,可以及时排放雨水,同时可以有效地保障雨水排放的顺畅性。
4.3 无污染
在保障道路车辆畅通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市政道路的具体特征,对道路人行横道、车行道、绿化带等部分展开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施工,最终保障雨水可以无污染排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措施
5.1 科学规划建设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全面考虑、统筹,科学、合理开发,降低影响。最大限度保护好城市原有“海绵体”,如河流、湿地、池塘等水生态敏感区,加强其涵养水源、应对强度降雨的功能,尽最大努力保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另外,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做到低影响开发,加大城市海绵体面积,促进雨水的吸收、渗透、滞蓄与净化,加强雨水控制、管理,缓解城市洪涝,改善、保护水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的水循环系统。
5.2 统筹各项雨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统筹三个雨水系统,综合规划设计,从而进行整体衔接。(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前者主要应对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其基础设施相对较小、分散,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后者主要控制高重现期暴雨,其基础设施相对较大、集中,如湿地、多功能调蓄实施等。(2)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降雨,其基础实施为管渠、泵站等。(3)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即大排水系统。与另外两种雨水系统合理选择、配合,可达到20~50年一遇或更高标准的城市内涝防治目标。三个子系统各有特色,在实际应用时,需因地制宜,做到高效排水。
(1)雨水管控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中,雨水管控,是比较重要的点,目的是削减源头处的雨水量。雨水管控中,应该尽量就地解决各个区域的雨水,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汇集分散的雨水,就地蓄留后,优化地上、地下雨水的循环控制。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管控,可以采取雨水花园、绿地等措施,辅助雨水就地消化,在“渗、滞、净、用、排”的整体过程中,实行目标性控制,以便掌握雨水全过程的控制模式。例如:海绵城市中的水体系统建设,在管控雨水的同时,恢复雨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善雨水控制系统,避免破坏城市的水处理系统,某海绵城市建设中,在雨水管控方面,提出了水体湿地的建设方针,城市河沟、坑塘等,都可作为水体湿地的建设对象,保持原有的河道水系,辅助调节城市的水体系统,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
(2)雨水超标处理
海绵城市的雨水超标处理,利用“引导+处理”的方法,构建有效的处理体系。以本工程的海绵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雨水超标的处理措施。该城市在原有花园、湿地的基础上,利用城市下凹的特点,规划滞洪低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既具备造景的作用,又能辅助处理超标的雨水,滞洪低地的建设,主要是根据该城市绿地、花园等分布的不足,遵循“见缝插针”的原则,实现全面性的超标雨水控制。海绵城市的建设,逐步引入到城市规划中,雨水的超标处理,体现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利用人工规划的手段,配合自然地形的分配,保障雨水超标处理的优质性。
(3)大排水系统
城市中的小排水系统,无法解决城市内涝灾害,特别是在暴雨、特大暴雨天气内,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提出大排水系统的建设理念,设计“蓄水-排水”的方式,引起海绵城市的地表径流,同时规划安全防洪区域。排水系统建设时,保留城市的河道、沟渠,提供敞开式的雨水排泄,各类排泄通道,都要保持通畅性,城市发展期间,不能私自或违法占用排泄通道,促使大排水系统,具备足够的容量,而且保障排水系统,具备侧移的空间。大排水系统建设时,配备调蓄设施、设备,确保大排水系统处于优质的运行状态,加强大排水系统的科学性控制。
5.3 多规合一应用
多规合一,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则,也是一项技术要点。海绵城市的规划项目,并不是单一的内容,而是汇总了多个项目,包括园林、道路、水利等。由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中,要注意多规合一的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出规范、标准,同时协调该环节与其他项目的关系,注重层次性建设的应用,促使多项规定,能够实现统一和协调,以免制约海绵城市的建设。
6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期间,要注重各项建设技术的应用,加强排水系统、雨水系统的建设,实现生态的多样性。海绵城市建设时,要提高对技术要点的重视度,逐步改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促使其朝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体现海绵城市的建设优势,最主要的是实现海绵城市的精细化设计与建设,满足现代城市的建设需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14(21):8.
[2]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14(13):76-77.
[3]张珂.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
[4]张洪立.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5(6).
论文作者:孙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雨水管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系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