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楞严学中的如来藏思想-以智圆、仁岳的解释为中心论文

宋代楞严学中的如来藏思想
——以智圆、仁岳的解释为中心

杨玉飞

(宜春学院 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楞严经》是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兼具佛性论、心性论、修行论等严密的理论体系的经典。此经在汉译和传播过程中渗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从中能够明显看出中印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借鉴与影响的趋势。传至宋代,佛教各宗派几乎均有对《楞严经》的注疏。其中,天台宗的智圆与仁岳对此经用力最勤。智圆与仁岳之后,逐渐形成了天台宗独特的楞严学传统。

关键词: 《楞严经》;如来藏;智圆;仁岳

在现代佛教学术界,许多学者认为,佛教思想大致可分为三大潮流:般若中观、瑜伽唯识、如来藏思想。《楞严经》所包含的思想既不完全属于其中任何一系,也未脱离任何一派。纵观全经,理、行结合而显现的理论的严密性,显、密结合而显现的综合性和包容性,是其最大特色。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而形成的佛性论、心性论、修行论合一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则是此经在中国佛教享有特殊地位的深层原因。《楞严经》作为一部晚出的佛教经典,在翻译和流传过程中渗入了大量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从中能够明显看出中印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借鉴与影响的趋势,但不能就此断然确定《楞严经》是一部某些人出于某种特定目的而完全伪造的佛教经典,理应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适应的文化交流定势。

《楞严经》的注疏数量几近百种,仅现存的便有数十种。若就注疏数量而言,仅次于《心经》与《金刚经》等。《楞严经》对于“如来藏”的本体论、缘起论、修证论的论述具体而全面,对宋代佛教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吕澄曾说的“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宗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1](P370)宋明时代,华严宗的子璿、天台宗山外派的智圆、后山外派的仁岳、临济系统的戒环等很高僧对《楞严经》作了注疏,并借《楞严经》以说明佛理,开示学人,时至今日,虽然学术界对《楞严经》的真伪问题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对中国佛教各宗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上,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本经与禅宗关系最为紧密,如禅宗中的大德洪觉范、大慧宗杲、济时等多人都倡导《楞严经》,特别是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在禅宗中就更为普遍。甚至可以说,宋代之后,《楞严经》逐渐取代之前的《楞伽经》《金刚经》成为了禅宗的第一要典。虽然如此,然现今所存的《楞严经》注疏,大都出自天台宗。此经之所以受到天台的重视,是因为此经宣说的常住真心,与天台的宗旨颇为相合的缘故。

一、如来藏与心

大乘佛学对于心性的理解有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严格的中观学将心性作为心的无我性空之理,相当于心的体性、心识现象的本质;如来藏思想则是将心性作为心识现象背后的真常不变者,是心未被烦恼妄念所遮蔽时的本然状态。[2](P40)这两种理解虽看似对立,实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融的。但近世一些学者经常以第一种理解来批判第二种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第二种理解言及“真常”,有梵我论的倾向。但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特别是如来藏经典传来之后,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宗以及藏传佛教的宁玛、萨迦、觉囊等派多采用真心论的理解。

在论证单元水资源评价和项目实施后2015年、2020年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和规划水平年开采量的比较分析,以确定论证单元在规划水平年开采情况下是否超采,是否会造成地下水持续下降。

《楞严经》中有很多“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妙明真净妙心”、“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妙明心源”等较为独特的概念。这些概念虽然与正统的如来藏概念有些许出入,但毫无疑问,都是如来藏思想的变形。从这些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楞严经》的如来藏思想主要是从净明、清净、真净等角度着眼于如来藏思想的心之体、心之源等的考察。

我说:“鲍老师您好!我是西门保安甘相伟,很高兴认识您!感谢您对我的帮助!请问您的课是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我很想去听。”

心的染净问题一直是佛教中较为重大的课题。一般认为众生心中充满烦恼,所以心是不净的。然而早在初期佛教的《增一阿含经》中便有“心性极清净”[3](P841下)的记载,之后的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亦持“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4](P15下)。到后来的大乘佛教时期,心性本净论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特别是大乘佛教有意地将体性与现象区分开来,并主要从体性上来说心性本净,最典型者如如来藏系佛教的“自性清净心”。在如来藏系经典中,甚至可以说如来藏与自性清净心是相同的概念,如《央掘魔罗经》云,“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不知自性心如来藏,入无量烦恼义”[5](P540上)

不管按照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农作物种植中的农药种类都极为庞杂。在新闻媒体上,也经常出现“某某果蔬上检出多少种农药”的报道。在讨论如何“去除”这些农药残留之前,我们先说明两点常识:“检出农药残留”跟“危害健康”不是一回事

智圆以真谛、俗谛、中谛分别对此三种如来藏进行着解释:

关于“七处征心”,智圆有以下总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加大,政府部门主导下的为教育行业发展所提供的经费远远不能够满足教育行业的发展需要。在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情况下加大了财政资金管理难度。

将案例融入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较为枯燥的会计学原理及方法带入到不同的情景中,通过对案例的背景及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处理流程时,以案例为基础,可以将学生按照角色进行分组,分为出纳岗、总账会计岗、会计主管岗等,由每组学生负责不同岗位的业务处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因此,案例教学法重点之一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达成更好地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正因、缘因、了因之“三因”说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中,但最早提出“三因佛性”说的则为智顗。之后便成为了天台宗佛性思想的重要特征。仁岳亦沿着智圆的思路,采用了智顗的“三因佛性”:

国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倶即世出世故。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7](P108下)

可以看出,仁岳的解释直接延续自智圆的四性说。不仅将四性归于真、俗二谛,还引用了智顗的“性空”、“相空”观点。认为《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之“七处”实际上包含了“性空”与“相空”。天台宗认为进行“法性实相”之观法时,若从破执之行相差异来分别,可将所观之法分为性空与相空,合称性相二空。性空是指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四句来推检诸法,破遣“有”之妄执,行诸法性空之观;相空谓性执既破,更遣除其名字假相,令之亦空。

根据缘起性空的理论,心识是缘起无自性的,若言现象则有,若觅其实则了不可得。因此,佛陀还指出了导致轮回与涅槃的“两种根本”: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对于仓储与配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慕思捷表示,随着大城市的购买力愈发旺盛,物流业对设备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这给整个物流业都带来了挑战,使从业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在电商还没有崛起的时候,他们不会遇到用智能手机下单,然后要求24小时内送达的消费者,而随着移动互联和电商的发展,这种购买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常态。因此,解决在庞大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供应链新需求,是我们现在最为关注的事情。”

苕溪云:若四性未破,此觉了心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乃名世谛。世谛虚假,犹存于相。若破此相,方名真谛,亦曰第一义谛。故天台智者大师云,世谛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由是言之,经文七番义含二空也。[6](P216-217)

智圆以“三因佛性”说对两种根本的第二种“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作了类比:

孤山云:菩提了因佛性,涅槃缘因佛性,元清净体正因佛性。[6](P62)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因为自己已经掌握学习的技能,其常会和身边的学生交头接耳进行说话。而针对这种现象,我运用组间评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专注度,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孤山云:总此七番,似破四性。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间似共性;随合无着似无因性。故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是故知如来七番破,使介尔妄心无逃避处。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利根上智已合潜悟。但为中下之辈更广说耳![6](P216)

熏闻云:心即第六王数之心,性即三因佛性。[6](P63)

由此可以看出,智圆与仁岳在解释如来藏与心的关系时,不仅沿用了智顗的性相二空说与“三因佛性”说,同时还指出可以追溯至龙树的“无生”偈。

二、如来藏与性具

性具说是天台宗思想的特色之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重要标识。所谓性具,亦称体具、理具,意谓本觉之性悉具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天台宗本具思想的特点并不在本具佛性上,而在于众生所本具佛性的性质上,即指一切众生既本具善性,又本具恶法。正是这种奇特的佛性思想使得天台宗与其他宗派(尤其是华严宗的“性起”与禅宗的“心具”)的佛性思想有了鲜明的区分。天台宗“性具善恶”的思想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如智顗从“一念心”本体的意义上论证性恶说,此“性”指众生之心体而非佛之体性;荆溪湛然发展出“真修缘修不二”及“一念心性真如”的本体论命题,力图将性恶落实于性体上而未遂;四明知礼在重新诠释真如随缘命题的条件下,以“理毒性恶”的极端命题将“恶”安置于“性体”之上,可以说使天台宗的心性论达到了心体与理体的真正合一。[8](P38)智圆与仁岳是如何理解“性具”的呢?

智圆对《楞严经》中心性的理解,虽然是真心论的路线,但并未作性起方面的解释,而是基本沿用天台本具的观念:

孤山云:阿难谓值佛起善谤法、造恶,皆由推穷寻逐之心也,不因推寻,安起善恶?此则但执妄心能造,不知真心本具,正是偏教之解也。问:承事诸佛发大勇猛,此乃发菩提心也,岂是妄耶?答:前三教人发大菩提心皆妄也,以不达常心本具故。若圆发心,则知常心本具。故观所造,唯见理具。是知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如斯了达是圆发心。岂以推寻造善为发心耶?[6](P224)

③考虑包裹接头部位一期心墙已经施工完成,碾压设备无法靠近一期心墙,靠近接合面局部可采用夯实方法。同时上下游侧面为竖直接合面,只能靠侧向挤压作用和混合料的流动性使接合面衔接紧密,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沥青砂浆及混合料的入仓温度,选择适当的碾压或夯实参数,同时避免上层施工对下层已施工完接合面的干扰。对接合面采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措施。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试验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阿难认为谤法、恶业是由“推穷寻逐”之心,即执着之心所导致,若没有执着,则不会生起善恶诸法。智圆认为这种观点“但执妄心能造,不知真心本具”,是有失偏颇的偏教之解。并认为即使同为发菩提心,也是有所区别的。前三教(藏、同、别)虽然也教人发菩提心,但由于不知常心本具,故此三教所发的菩提心皆为妄心;唯有发圆教之心,方可通晓常心本具。此外,亦对发圆教之心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性与修不一不二,若性不变修亦不变。质言之,智圆在圆教的立场上实现了本体论与修行论的统一。智圆的这一态度显然是对华严宗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宗旨的有力回击。仁岳在其著作《楞严经熏闻记》中也有类似的叙述:

此言理具,非关事造。谷响云:理具如摩尼具宝,事造如摩尼雨宝。理具如水具,波性事造,如因风起波。若不具宝性,余珠应雨宝;若不具波性,大地应起波。是故一家明圆,必谈理具,深符佛旨,妙得自心。若说若行,皆须了此。[9](P728)

仁岳对性具之说并未做详细地解释,而是仅仅引用了智圆的说法。智圆此处虽然借用了“摩尼具宝”、“摩尼雨宝”的说法,但其意旨与上述性、修之论并无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智圆与仁岳虽被看做天台宗旁出的山外派及后山外派,但他们的根本教义与智顗的“性具实相”之“性具”说并无乖离,反而能看作是智顗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三、如来藏与中道

《楞严经》不仅倡一切现象皆本于如来藏,皆是“妙真如性”的显现,还主张消除对如来藏的一切边见妄执,从而真正证入如来藏。这便是古德所说的“妄真同妄”的部分。“妄真同妄”出自《楞严经》的卷五:

2.2 测定方法 用卷尺测定树高、冠幅、干高,用角度尺测量枝条开张角度;处理组和对照组骨干枝上选取饱满度一致的侧芽134个,调查萌发率、抽生新梢类型;处理组和对照组各选取134条中短枝,调查顶花芽数量;全树采果测定产量。

本项目的大豆制品褐变控制技术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虽然添加剂中焦亚硫酸钠的添加量符合国家标准,但由于亚硫酸盐对于人体具有一定神经毒性,我们想寻求一种更绿色、更健康的添加剂或工艺来代替焦亚硫酸钠。故本项目后续还将进行大豆制品无硫防褐变技术以及复合有机酸和金属离子[14]抑制褐变机理方面的研究。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7](P124下)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7](P121上)

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倶非世出世故。

智圆在这里将“七处征心”之“七处”总结为了四性:自性、他性、共性、无因性,并指出此四性可以追溯至龙树的“无生”偈。喻指此七处皆为非无生,只有破此七处,方为无生。仁岳接着智圆的解释作了如下说明:

诸法现象虽是缘生如幻,但其本质却是无生无灭的,以现象的虚妄来说本性的真实。但若执着于性相的真妄,那么“真”就会变为“妄”,故有“妄真同妄”之说。照一般的逻辑而言,“妄”与“真”、“非”与“即”是截然相反的,但是《楞严经》却经常使用这种看似矛盾的逻辑来说明不二的道理:

在这段经文中出现了三个分别与如来藏组合的词语:本妙圆心、元明心妙、妙明心元。本妙圆心是从性边说,强调微妙的如来藏一真绝待,一切诸法皆非如来藏;元明心妙是从相边说,强调明性的如来藏遍及所有,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兼妙与明而有之,是从性相融通来说,指出了如来藏既是一切法、又非一切法的特征。[2](P124)

可能由于对“心”在如来藏思想中重要性的关注,《楞严经》卷一便展开了对“心”的讨论,即有名的“七处征心”。佛陀问阿难“心目何在”,阿难分别以“身内”、“身外”、“根里”、“明暗”、“思维体”、“中间”、“无著处”等七处作答,均被佛陀否定。此“七处征心”几乎排除了“心”存在空间的所有可能性。佛陀通过“八还辩见”将各种现象一一归还后,找到了一个无可归还的“见性”或“心”。那么,“心”与如来藏究竟有何种关联呢?

如来藏本妙圆心,……。孤山云:此约真谛示如来藏。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孤山云:此约俗谛示如来藏理。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孤山云:此即中谛。[6](P366-367)

真谛、俗谛一般合称二谛。若言三谛,通常指空、假、中三谛。智圆虽然提出的是真俗二谛与中谛合为三谛之说,但实际上不难看出,其实所指即为空、假、中三谛。紧接着又对此三谛圆融之理做出了解释:

所以,欲追溯旅游行为和旅游心理久远的人性根基,进化论及进化心理学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透过人类的历史,从而窥探其朦胧的文化面纱背后的真实面目的一扇窗口。本文即拟运用历史和逻辑的阐释性分析方法,通过功能分析,解释旅游行为的起源和发生,继而探讨其本质,希望为今后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和视角。

离即离非双遮之体也。是即非即双照之用也。夫如来藏体唯三谛,譬若总名摩尼,体即莹宝圆三耳!是故三一相即,不纵不横,新伊天目况意可识。[6](P367)

在这里,智圆不仅将离即与离非、是即与非即看做了体用关系,还以伊字三点之喻来说明三谛不纵不横,一即三、三即一,三一相即。对此,仁岳亦是顺着智圆的思路,以《涅槃经》的伊字三点之喻来对三谛的圆融关系进行着说明:

熏闻云:涅槃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天主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云云。[6](P367)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涉及了许多的概念知识,想要学习好生物知识,教学中从引入信息技术的优势入手,能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除此之外,智圆还从三止,即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来说明如来藏的圆融不二。

孤山云:……。涅槃名三,一奢摩他,此云止;二毗婆舍那,此云观;三优毕叉,此云止观等。止体静、观体明、等即明静不二也。阿难虽专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所以此止即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妙故方言楞严大定耳!故今于一止复有三名,谓奢摩他,此言体真止,止于真谛。三摩具云三摩提,亦曰三摩地,此云等持,即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禅那此云静虑,即息二随分别止,止于中道第一义谛。[6](P192)

由此引文可知,智圆所说的“中谛”应为“中道第一义谛”的略称。在智圆看来,三止与三谛都是为了说明如来藏的圆融之性。在此之后,智圆又对三止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体真止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此与奢摩他名义吻合。方便随缘止者,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今云等持即是俗谛三昧也,名异义同。息二边分别止,今云静虑者,静即息也,虑即二边分别也,名异义同。此三止名义出《摩诃止观》,即天台智者大师所行法门也。二会通者,此之三止即三观,以即照而寂,即寂而照故。奢摩他即空观,三摩即假观,禅那即中观。龙树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盖谓此矣![6](P192)

在这里,智圆指出“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出自智顗的《摩诃止观》,分别对应其中的空、假、中三观,并说这就是智者大师所行之法门。同时还认为与龙树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暗自相合。仁岳亦沿着孤山的解释继续说到:

苕溪云,圆觉三名既同今经,沇师所解故如其义。涅槃中三虽二名有异,其体亦同,但禅那以双遮为离,优毕以双照为等。而孤山专用天台三止配今三名者,斯又得经之深也。何则止属于定观,属于慧。阿难既以多闻小慧自咎,正以楞严大定为请。大定非三止而何,况三摩禅那显是定名。虽此定即慧而所主从别,若然则岂唯见孤山得经之深,抑亦知天台三止冥符圣言矣![6](P193)

虽然仁岳对三止并无更为详细的说明,但能看出其对智圆三止学说的推崇备至。不仅如此,更是将智圆的学说远溯至智顗。认为智顗的三止思想“冥符圣言”。智圆这种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借《楞严经》来发挥天台教观的做法将天台的教观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钱谦益在《蒙钞》曾对其做出了批评:

禀天台三观三止,贴释楞严。霅川华亭,张皇其说。原其披文竖义,虽则印合楞严,实为开显台观,非以楞严注楞严也。乃以三观注楞严也,非以三观注楞严也。[10](P507中)

四、结语

宋代以前,天台宗的传承谱系相当清晰:初祖龙树,后有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行满、清竦。清竦门下分为两支,义寂得清竦正传,主理天台;志因至钱塘自立门户,此为钱塘一脉,也即后来的山外派。义寂门下有宗昱、义通二高足,宗昱主理天台国清寺,为国清寺一派;义通后有四明,此派在义通与四明的经营之下,逐渐取得天台宗的正统地位,史称山家派。自此之后,山家与山外展开了多年的论战。

天台山外派的智圆、后山外派的仁岳等注解《楞严经》,都是以天台宗教义为准绳的。仁岳在其著作《熏闻记》中尤为重视智圆的观点。仁岳的基本思路,正是按照智圆的路线以天台教观来注解《楞严经》,自此逐渐形成了天台宗的楞严学传统。智圆与仁岳分别作为山外派与后山外派的代表人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山家派做出了批判与反驳,就这一点而言,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在他们对《楞严经》的注释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在二人的注释书中,多以智顗的“性相”二空与“三因佛性”说来解释如来藏与心的关系;以悟性圆融来解释如来藏与性具的关系;以空、假、中三观,或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来解释经文中如来藏的不二之法。这些正是智顗根据龙树的空、假、中之理,所提出的一系列天台宗所独有的特色理论。智圆与仁岳等虽被斥为山外派以及后山外派,但正如上文所讨论的那样,贯穿智圆与仁岳著作始终的主要观点与智顗等天台宗的基本学说并无相违。由此可以看出,山家派将智圆与仁岳等斥为背离天台宗旨的山外派及后山外派是欠妥的,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吕澄.楞严百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一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1.

[2] 苏磊.楞严经如来藏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大正藏(第2册)[Z].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0.

[4]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49册)[Z].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0.

[5] 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大正藏(第2册)[Z].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0.

[6] 思坦.楞严经集注.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11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7] 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大正藏(第19册)[Z].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0.

[8] 杨维中.天台宗“性具善恶”观论析[J].人文杂志,2004,(3):38-44.

[9] 仁岳.楞严经集解熏闻记.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11册)[Z].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10]钱谦益.楞严经解蒙钞.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13册)[Z].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

Tathāgatagarbha in ūram·gamaSutra School in the Song Dynasty :Focusing on Interpretation of Zhiyuan and Renyue

YANG Yu-fei

(Centre for Studies of Religious Culture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000)

Abstract :TheūSutra is a classic with a strict theoretical system such as the theory of Buddha-nature,the theory of Mind-nature,and the theory of practice.The Sutra has infiltrated a lo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from which it can clearly see the trend of cultural exchanges,integration,mutual learning and influenc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Since the Song Dynasty,almost all Buddhist sect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ūSutra .Among them,Tiantai Sect's Zhiyuan(智圆) and Renyue(仁岳) are the most diligent.After Zhiyuan and Renyue,Tiantai Sect'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ū Study tradition.

Key words :ū(楞严经);Tathāgatagarbha;Zhiyuan;Renyue

中图分类号: B94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80X( 2019) 05-0001-05

收稿日期: 2019-04-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8CZJ002)。

作者简介: 杨玉飞(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宜春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

(责任编辑:周 淳)

标签:;  ;  ;  ;  ;  

宋代楞严学中的如来藏思想-以智圆、仁岳的解释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