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论文_陈静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3)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治疗的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发生DVT 0例,DVT发生率0.00%,对照组发生DVT 3例,DVT发生率3.33%;实验组死亡0例,死亡率0.00%,而对照组死亡4例,死亡率4.44%;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7.77%,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83.3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死亡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高血压;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血压长期偏高、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容易导致脑出血,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主要与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成块堵塞血管,影响静脉回流。术后一旦出现DVT则容易并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如何降低DVT的发生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分析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取得了满意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治疗的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段49~75岁,平均年龄(62.5±8.6)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16h,平均就诊时间(5.3±1.5)h,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4例,丘脑出血15例,小脑18例、颞叶15例、额叶10例,枕叶8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段46~74岁,平均年龄(61.6±9.3)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1~17h,平均就诊时间(5.6±1.3)h,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6例,丘脑出血14例,小脑15例、颞叶17例、额叶10例,枕叶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脑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2)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头晕头痛等;3)经头部MRI及CT确诊;4)出血量<50ml;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此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严重障碍、心力衰竭;2)由颅内动静脉畸形、肿瘤、动脉瘤、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脑出血;3)抗凝药物长期服用史;4)深静脉血栓史。

1.3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术后垫高下肢,卧床休息,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及时处理。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具体操作为:腿套包裹双侧下肢,松紧以能伸进一根食指为宜。腿套压力设为45mmHg,充气顺序按照踝、小腿、大腿依次进行,待气体全部充满以后将所有气囊放气,间隔1min按照此前顺序再次充气,如此循环充气,按压双侧下肢,30min/次,2次/d。与此同时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1)将下肢抬高于心脏平面20cm,每天进行踝关节伸曲活动两到三次,3min/次,以改善血液循环,注意保暖;2)给予饮食指导,多食纤维、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易消化流质食物为主;3)给予心理护理:下肢疼痛剧烈、水肿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解释,以成功实例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4)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改变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酒等。

1.4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发生情况,具体标准为下肢血管血流变细、不充盈,血流回声消失、血管内见低回声团块则表明DVT发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治疗满意度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P < 0.05表示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DVT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实验组发生DVT 0例,对照组发生DVT 3例,DVT发生率3.33%;实验组死亡0例,死亡率0.00%,而对照组死亡4例,死亡率4.44%,在康复活动中2例突发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而死亡,1例突发心脏骤停,另1例既往脑出血病史二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经家属同意尸检,心脏骤停及二次脑出血者死亡原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关,属于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意外,肺栓塞者2例无法判断血栓来源。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死亡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率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导致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3]。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原因[4]为:1)血管壁损伤;2)血流速度缓慢;3)血液高凝,其中后两者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1)脑出血术后患者;2)长期卧床、肢体瘫痪、活动较少的患者;3)多器官障碍病变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4)长期使用止血药和脱水剂,刺激损伤血管壁,水分丢失,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穿弹力袜、护理按摩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而近年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骨伤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广泛应用。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间歇性充气、排气,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最大化排空血管内血液,预防并促进静脉瘀滞血液排出。快速稳定的单向血流可以防止凝血因子激活聚集,预防DVT的发生[5]。使用该仪器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积极沟通,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下肢套,保持合适的松紧度,运行时注意泵的运转情况及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并告知医师,迅速处理。

本研究中在常规基础护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护理的实验组DVT发生率、死亡率均为0.00%,对照组DVT发生率3.33%、死亡率4.44%。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死亡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7.7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比较差异明显(P<0.05)。

综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瑞丽,何国平,刘雄琼,等.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29(2):136-137.

[2]邓燕婷,刘燕兰,赖秋玲. 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4,13(26):172-174.

[3]张运香.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88-89.

[4]肖长英. 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 环球中医药,2013(s1):130-130.

[5]戴吉力. 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预防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 浙江创伤外科,2015,20(4):834-835.

论文作者:陈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0

标签:;  ;  ;  ;  ;  ;  ;  ;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论文_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