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动落实“教育信息化2.0”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变革课程教学形式,拓宽学习广度,强化学习深度,加深学习厚度,深化教育教学内涵,逐步实现科学课程融入教育信息化、科学课程设计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双融课堂”变革,有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科学素养;课堂变革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举措。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实现“三个转变”。近年来,武侯区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了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我校按照“数字校园”建设要求,进行了多媒体教室、试听阅览室、电子白板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基于国家教育战略、学校硬件改善、学校课程改革等“势”的发展,我们进行了科学课程融入教育信息化、科学课程设计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双融课堂”变革,让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力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下面,以《植物的叶》为课例,阐述我校科学课堂变革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2.信息化手段拓宽学习广度
《植物的叶》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单元《植物》中的第5课内容。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个体的基础上,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教学内容,是细致观察植物生命发展过程的一次教学,是学生由“宏观观察”转向“微观观察”的开始。从观察叶的生长变化,体会到叶子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轨迹,加深对整体生命概念的认知,从而达到感受生命、认知自我、感知生活的目的。
三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有天然的好奇心,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初步有了一些观察经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缘故,他们对植物的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叶子认知是丰富的,也是零散的。主要表现在“三多三少”,即:对植物种类认知较多,对叶的结构认知较少;对叶的形状认知较多,对叶的结构认知较少;对植物生长过程认知较多,对叶的生命过程认知较少。这种感性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知,仅仅停留在“落叶”的静止阶段,认知局限于地面上的叶这一个“点”。为有效拓展这个“点”,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对植物的叶形成总体认知,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培养学生,实施了实地观察、多媒体运用“线上线下”两项手段拓宽学校广度。
如何判断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是促进学生认知提升的重点。在自主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我有效运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制作教学视频,将植物相关门类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环境。比如,“单叶、复叶”的分类、形状不同的分类、结构相同的分类等。比之单纯的教师用多种树叶来进行讲解,课堂效率、课程结构、目标完成度都要清晰、简洁、完整得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拓宽了知识学习的广度,搭建起学生学生对于树叶结构认知的“立交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信息化手段强化学习深度
如何用信息化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轨迹,是实现本课情感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将德育落实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情感目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开展观察叶的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植物的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让学生明白整个生命过程。
植物叶的生长过程,是生命轨迹的过程。三年级学生对生命轨迹历程认知比较单一,从植物的叶引申到生命的轨迹,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更能将本课程引向深入,引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我采用了“提出问题、细致观察、小组讨论、深度思考”的课程结构流程。在课程结构中,有效利用学校数字课堂建设,采用“电子白板+移动平板电脑”的方式,让学生对叶的生命成长轨迹比较直观的观察。
通过视频观察“新鲜的叶”和“落叶”的不同,以平板电脑来展示最关键的问题:长在树上的新鲜的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一重要问题,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树叶的同时,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通过电子白板播放一段叶子生长变化的视频,教师以旁白的形式讲述叶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新鲜的叶是活的,枯萎的叶是死的”这一概念,形成生命历程的可视化、可听化,引导学生体会和发现叶子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轨迹,有效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信息化手段加深学习厚度
单一的学习手段对学生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效果并不明显。为让学生更加了解植物生命的意义,充分利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将3D建模课程融入课程里,通过3D打印技术,将打印出来的树叶同真实的树叶相比较,让“活的树叶”和“死的树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直接的感受生命的鲜活。
我校位于成都市一环路磨子桥街区,毗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借助地域优势,将其动植物研究所作为学生观察植物的实验实践基地。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带领学生到动植物研究所实地讲解、集中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历程。邀请中国科学院动植物研究所专家、学者到学校,以“科学家进校园”为主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学者在讲座上有效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知识,推动科学知识体系建设,我们通过武侯“三顾云”教育信息化平台,组建小组学习群组,让学生在群组进行讨论。教师在群中加以引导,并将讨论结果做成PPT,全班集中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植物的叶”小主题研究,小组自己制作PPT,面向全班展示小专题成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推动学生有效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提升科学素养及关键能力。
5.结语
信息化手段支持下的课堂变革正持续发生,采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模式拓宽学习广度、强化学习深度、加深学习厚度是有所必要的,实现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融合,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新突破,不断培育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杨雯(1983.12-),女,四川成都人,当前职务:科学计算机组组长,当前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科学教学。
论文作者:杨雯 邱进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植物论文; 认知论文; 科学论文; 手段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