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探讨论文_贺鑫

湘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南 411400

【摘 要】目的 探究血细胞形态学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于我院血液科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含有BCR 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将其分为两组,即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于油镜下对两组患者骨髓片不同细胞百分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阳性组和阴性组幼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幼红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原始细胞所占百分比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可提高临床鉴别和诊断的准确性,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细胞;形态学

慢性骨髓白血病,即我们常说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随着细胞遗传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常规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遗传物质被发现,其结构组成并非BCR融合基因和Ph染色体[1],因而临床上将其命名为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随着近年来临床检查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改进,国内外学者逐渐发现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之间的差异性较大[2]。世界卫生组织在最新的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类制定了相关的分类标准,即是否含有BCR 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3]。若按照目前的遗传学上的分类标准,通过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可将其进行有效的区分,该方法对于临床检验工作者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4]。目前针对此类研究的国内外报道非常少,本研究通过间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涂片进行对比,探究血细胞形态学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的作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于我院血液科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就诊原因为头昏、四肢无力的患者44例;周期性低热、腹部胀疼的患者19例,淋巴结肿大患者18例,肝部肿大患者12例,脾部肿大患者27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含有BCR 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分为两组,即含有BCR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56例患者为阳性组,平均年龄为(42.7±8.3)岁,男性34例,女性22例;不含有BCR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64例患者为阴性组,平均年龄为(40.2±9.5)岁,男性32例,女性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骨髓片

将骨髓涂片放于油镜下对不同类型核细胞进行观察计数,计算其不同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粒系:对不同阶段产生的粒细胞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并计算病态粒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红系:统计幼红细胞所占百分比和异常细胞的出现率,幼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为幼红细胞数占有核细胞数的百分数,异常红细胞出现率为多核、核分叶和巨幼样变红细胞三者出现率之和;巨核系:统计不同巨核细胞的出现率和百分比。

1.2.2Ph染色体检查

采用直接法培养法,即不加入植物蛋白血凝素和骨髓细胞,制备G显带染色体标本,所有研究对象的每份标本分析10~40个分裂组。阴性组的患者连续分析40个分裂组。

1.2.3BCR 融合基因检查

使用临床常规性的RT-PCR检测法,基因扩增产物于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进行培养,在紫外灯下观察基因产物扩增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当P<0.05,表示组间比较具有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骨髓片不同细胞百分比的比较

比较分析两组骨髓片不同细胞所占百分情况。分析结果发现,阳性组和阴性组幼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幼红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原始细胞所占百分比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比而言,其病情发生发展较快,预后情况较差[5]。对于广大医护人员来说,能否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对患者病情的诊治情况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区分两者的差别主要以BCR基因和Ph染色体的有无,由于我国一些医院检基础检测仪器配备资源不足,使得该种方法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和推广,同时Ph染色体也可能存在假阴性的情况发生[6],因而目前该方法的使用在我国受到一定的限制[7]。此前FAB[8]拟定了了外周血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参照依据,指出幼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低于15%,即可做出bcr/abl阳性诊断,而当幼红细胞的百分比大于25%即可做出bcr/abl阴性诊断,本次研究结果与此分类方法一致。与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比,其骨髓涂片中幼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幼红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原始细胞存在差异性。此前有报道[9],指出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较,其外周血中的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晚幼阶段较分叶核阶段明显更多,而某些分叶核阶段基本无上述细胞的表达,说明了上述两种细胞存在发育障碍,导致了阳性组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也有文献报道[10]表示,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态造血更为严重,表现为红系幼红细胞表达增加。

综上所述,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涂片中幼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幼红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原始细胞存在差异性,可提高临床鉴别和诊断的准确性,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147-149.

[2]张琳,张鲁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16(6):24-26.

[3]柳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J].药物与人,2014,27(7):258.

[4]赵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0):8-9.

[5]朱广荣,陈丽娟,盛瑞兰.检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cr/abl 融合基因[J].临床检验杂志,2012,18(3):496-500.

[6]杨新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检验与诊断,2013,5(9):302-303.

[7]陈石,李德高.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20(3):141-142.

[8]Mitelman F,ed.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M].Base:l KargerS,2011.

[9]周箭.5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2):177-179.

[10]周政文,连海燕.骨髓活检判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预后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705.

论文作者:贺鑫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1

标签:;  ;  ;  ;  ;  ;  ;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探讨论文_贺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