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管理背景下肇庆市县区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考论文_何松立

垂直管理背景下肇庆市县区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考论文_何松立

肇庆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广东肇庆 526040

摘要:在监测垂直管理的背景下,根据肇庆市县区环境监测工作现状情况对主要存在问题作出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垂直管理;县区;环境监测

肇庆市环境监测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为中心,八个县市区站为网点的格局,自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各县市区站陆续通过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监测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广东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整个监测体系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市一级环境监测机构上收调整为省级环保部门驻市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负责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而县市区一级环境监测机构随县级环保机构一并上收到市级,主要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支持配合属地环境执法,同时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这些变革将对我市环境监测工作将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县市区一级环境监测机构将通过改革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提升环境监测地位及作用,规范和加强环境监测机构与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下面将从主要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建议当中进行探讨。

一、主要存在问题

1、环境监测人员与当前工作任务不适应

(1)环境监测人员职责定位不清

工作定位模糊不清带来部分县市区站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一些培养多年的专业人才技术岗转行政岗现象突出。其次,地方监测站失血情况严重,混编、混岗现象见惯不怪,一些在编的监测人员,长期被“借调”、“借用”到环保局机关工作,频繁的换岗轮岗,使得技术力量有限的监测部门捉襟见肘,监测水平难以提高。

(2)环境监测多元化专业性人才匮乏

专业人员短缺,知识结构老化和单一。目前除了需要传统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等专业人才,与自动监测、实验室分析紧密相关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气象学、热动力等专业人才也成为新的需求。然而我市各县市区站在这方面上基本是空白。

(3)各地环境监测站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不同的行政区域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的环境监管要求,决定着环境监测工作量也决定着区域的差异化。而从监管企业的工作量来看,东南板块的各县市区实有监测力量均不足,无法真正适应现有的工作强度。其次,人员素质不均衡。东南板块经济发展好,环境监测设备比较完备,环境监测力量相对较强;而西北板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环境监测力量较弱,甚至存在有设备也无人会操作的现象。

此外,县级环境监测站在监测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升、监测人员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监测任务量却在逐年翻番,增加因子、加密频次,各种专项调查、整治任务不断下达,造成监测站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基层监测人员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提升监测技术。

2、监测经费与监测工作不相匹配

(1)按照事权落实支出责任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一是常规经费不足。国家、省、市一级下拨的运行费用十分有限。在地方吃饭财政的限制下,环境监测往往被边缘化,个别地方难以支撑,甚至出现仪器检定费用都保证不了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县级监测站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或者纳入财政预算是年年上报年年落空,地方政府对一些考核问责不得不投入的,才予以适当的支持,严重制约了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人员经费不足。由于各县市区财政普遍不宽裕,东南板块和西北板块差异较大。三是配套经费不足。近年来环境监测的范围、领域和项目不断扩展,土壤调查、农村监测、生态考核等任务层出不穷。工作任务的下达和资金到位不及时,加上当前拨付体制欠缺灵活性,往往出现由市站统筹困难,工作推进不畅顺。

(2)有限的财政投入制约着硬件建设的发展。

一是站房问题。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规定,虽然我市大部分区(县)级监测站的实验室用房面积达标,但是仍有部分县市区站实验室用房达不到要求,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甚至制约着能力的扩展。此外,从功能结构上看,封开、鼎湖的站房布局和设置更为合理和科学。

二是仪器设备配备不均衡,使用率参差不齐。大部分县市区站都配置了标准化要求的大型仪器设备,但西北板块的仪器使用率不高,甚至部分站大型设备未完全开展使用。由于运行经费上的限制,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造成有的站虽然有大型仪器设备,但长期闲置,搁置浪费。

3、质量管理较为松散,质量体系亟待完善

(1)质量体系运行管理不到位。一是大多数县市区站质量体系文件未能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可操作性差;二是管理体系的运行、日常监测与管理规定脱节;三是把体系文件束之高阁,缺乏宣贯、领会和执行;四是没有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持续性,定期进行更新。

(2)质量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质量监督工作未开展或不能覆盖重点监测岗位、人员,特别是涉及现场采样、现场监测等环节,监督计划制定不详细,导致具体落实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督记录不完整或无记录。

(3)环境监测报告质量把关不到位。由于报告编制人员及审核人员知识和经验的欠缺,环境监测报告普遍只停留在监测数据与相应的执行标准限值进行比对,判断超标与否,缺乏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忽略了污染物的变化趋势研判、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议。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的正确性、报告的合法性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

4、数据综合分析水平与环境监管要求不匹配

(1)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低。一是由于受人员、技术等限制,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不够全面。环境质量报告还停留在就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论质量,不能与污染源监测综合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不能与排污状况有机地结合,对环境质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不能准确解释。二是受部门事权等因素限制,环境监测站缺乏与其它部门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造成分析结果单一,无法实现精准分析。例如分析环境空气质量所需的同步气象分析数据、分析水环境质量所需的地表水通量等。

(2)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目前只有鼎湖区、高新区监测站进行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建设和应用,其他区县监测站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县市区仍停留在打印报告的水平,大量时间和人力耗费在格式化、机械化的流程,数据收集传输手段落后,无论从安全性和时效性都难以满足现代环境监测管理的要求,并容易出现数据质量风险。

5、监测能力与垂改后环境监测任务不适应

(1)开展监测的方法及项目偏少。从各县市区站的监测能力来看,东南板块的认证项目比西北板块要多,涵盖类别也多一些,总体来说,所有县市区站都还没有完成对辖区内常规污染源监测项目的全覆盖。

(2)区域环境监测能力欠缺统筹发展。一刀切的能力建设模式在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下,使得县市区环境监测能力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监测能力重复建设,资源并未得到高效实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测能力没有跟工作任务量相匹配,或是监测能力没有跟区域主要特征污染物相匹配。

(3)应急监测能力薄弱。

一是应急监测物资不足。个别站配置的气体应急仪器设备较少,且不少站大多未针对性配置应急仪器,如石油类的应急设备,重金属、氰化物等等这些已发生过的应急事件的县市区站相应的应急仪器设备都或多或少配置不齐等。各县市区站的应急监测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只是勉强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二是目前肇庆市县市区站主要是以属地负责为主、市站支援为补充的原则开展应急监测工作,但在区域协作方面,尚未形成区、区(县)之间的协同作战体系,有可能导致市站距离远而贻误监测时机的情况。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区一级层次的协同作战制度,缩短市、区之间协调的时间,以实现应急监测的快速反应。

二、建议

1、理顺人员管理机制,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1)明晰县市区监测站的职能,以事定岗,建立动态的人才管理机制。按照《方案》要求,上收事权后,根据监测工作的变化和要求及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使用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及工作能力要求。明确县市区监测站的职能,赋与应有的法人职责,行使独立的人、财、物权利,并按定岗人数充实监测人员,保证“在其位谋其事”,恢复“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频繁换岗、调岗的局面,形成良性的循环用人机制,保证合理的连贯性和流动性,使得监测技术得以有效沉淀并得到综合提高。特别是地方站长的任命必须充分考虑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加强和人社部门沟通,适当增加各县市区监测站技术职称等级和技术岗位职称数量,创造有利于监测技术人员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一是从源头上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和用人机制。根据不同区域地位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需求分析,争取人社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制定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引入机制,保证从业人员专业水准。二是合理使用人员,强化技能培训。根据现有人员的能力、素质,分配相适用的岗位的同时,做好相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加强对监测一线技术人员的实战培训,使之熟练掌握技术要点、难点,减少操作失误,保证监测数据在源头上的准确性。三是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技术人才提供动力保障。四是稳妥解决临时聘用人员。应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选用在环境监测一线工作有较高的技术专长的人员,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也可以采用政府雇员的方式,解决一部分人手不足的问题。

2、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加大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

(1)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完善预算机制,提供稳定保障。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基础,政府投入仍是环境监测投入的主渠道,要针对骨干监测力量的建设,在财政预算中合理评估并足额安排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经费。一是常规经费规范化。彻底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县市区站必要的常规经费规范纳入财政预算。二是保障人员经费。通过健全完善合理的监测人员薪酬政策,提高监测人员正常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从而保护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三是做好资金统筹,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监测任务与支出保障的协同机制,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2)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环境监测硬件建设。

一是统筹解决站房面积问题。一方面可对现有县市区站房进行改造、升级,让站房布局和设置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的站房建设要加大投入,预留发展空间(如县级区域站等)。

二是重点加强实验室基础及深度分析能力建设。在体现地域特色及能力梯度的基础上,解决仪器配备不均衡,运行配套经费不足等问题,合理调配各县市区站的监测仪器,保障大型仪器的使用、维修保养经费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提高监测仪器的使用效率。

3、强化质量体系建设,确保数据质量。

(1)持续完善环境质量技术体系,规范相关监测人员的工作与行为。县市区级监测站要制定符合本站实际的管理体系文件基础上,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增加其可操作性。一是定期进行质量体系文件的文审。对所有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以确保现行有效。二是组织宣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管理体系文件,相关人员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现场质量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并持续保持。

(2)加强外部数据质量监管。由市环保局主导建立全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全部监测要素、全部监测指标,以及从布点采样、仪器管理、监测分析到综合评价等全部监测过程,统一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在时机成熟时,适度引入第三方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加强外部监督,共同促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比,提高数据公信力。

(3)提高监测报告质量。加强编制人员及审核人员培训。提高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有效评价标准,扩大现有知识水平结构,逐步提高环境监测报告质量。继续优化监测报告会审制度。市监测站在现有会审制度上要有所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县市区一级监测报告的严格管理,针对一些重大的仲裁监测和环境事故监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评审。

4、加强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建设,建立数据管理机制。

(1)搭建共享平台,提高数据综合分析水平。充分依靠市及县市区一级的环境管理委员会,整合不同部门的监测资源,建立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及时获得更为全面的多维度的数据资料,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分析、环境预警预报、污染事件监测等工作的精准度。此外,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水平一个重要因素。

(2)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围绕市环保数据中心,建立环境监测信息专网和面向县市区站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系统,提供市、县之间环境管理、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公文批办和传输的电子化、无纸化。同时加快各县市区站引入LIMS等决策及管理辅助系统。目前以高新区和鼎湖区为试点,推动市县监测信息一体化项目的发展,逐步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远期与市局环保大数据系统相连接,共享全市的监测数据,及时向社会提供监测信息服务。

5、整合现有监测资源,重点建设区域中心站。

根据各辖区污染源分布、现有资源及区域特点,对县级站进行适当整合,优化片区中心人力、资金、设备资源配置,集中人力和财力建3个监测能力较强、达到地方管理要求的区域中心站,负责统筹调度片区监测工作;将其周边站作为其分站,主要负责本区域的采样及相对简单、常用项目的分析工作。形成区域和拳头优势,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降低了运维费用,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监测力量,达到最佳监测效果,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与此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就近监测”的原则,通过设立片区站的模式,建立起市站为核心、片区中心站为带动、其他县(区)级监测站相配合的应急监测联动体系,当在片区内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属地中心站负责统筹协调应急监测,如需支援,由市站根据需要协调其它片区站参与,从而减少由于市站距离远而造成贻误时机的情况,确保应急监测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

我市污染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四会市和高要区;目前端州区没有环境监测站,端州区的污染源以及噪声、油烟等城管部门负责执法监督任务主要由市站来承担,垂管后市站主要承担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因此端州区作为城市中心需新建一个监测站;封开县扼守西江流域广东西大门的地域位置十分重要,于2015年按《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建成粤桂联合环境监控预警及应急指挥中心,并按标准化要求设置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因此建议设立四会、端州和封开3个区域中心站,具体如下:

(1)广四怀片区:包括四会、广宁、怀集、高新4个县(市、区),以四会为中心站,广宁、怀集和高新为分站;

(2)中心片区:包括端州、高要和鼎湖3个区,以端州为中心站,高要和鼎湖为分站;

(3)封开片区:包括封开和德庆两个县,以封开为中心站,德庆为分站。

6、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改革,培育环境监测生力军。

一是要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根据《肇庆市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设立分级管理,对监测能力强、实验室管理到位,信用评分高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一步放宽其承接的业务类别;二是健全环境监测市场规则。在推进名录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公开、绩效考核、约束退出等管理制度创新,引导企业自觉做到诚信监测和规范监测,形成对政府部门监测力量的有力补充,激发环境监测活力;三是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监管。2015年12月,环保部印发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等文件,为规范环境监测行为、打击数据造假提供了法律依据。市环保部门牵头建立起有效的适合我市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运作模式的监管制度,并建立信用监控体系,为监测行为符合质量管理要求提供保障,引导环境监测市场健康发展,丰富现有的环境监测供给。

参考文献:

[1]牛航宇,陈善荣,徐琳,等. 关于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潘本锋,李莉娜,解淑艳,等. 如何加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3]李世龙,田贻燕.当前地方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

[4]余振荣,垂直管理体制中区县环境监测职能的思考.

[5]吴世喜,浅谈“十三五规划”县级环境监测站服务能力建设.

[6]柏仇勇,环境监测实权划分与管理体系改革.

[7]王丽平,关于垂直管理模式下提升基层环境监测能力的思考.

[8]柏仇勇,戢启宏,江苏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框架.

[9]宋国强,论环境监测人才发展.

[10]吴强,环境监测质量综合分析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1]吴明红,新时期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作用.

[12]寻洁,广州市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现状及优化整合探讨.

论文作者:何松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垂直管理背景下肇庆市县区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考论文_何松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