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隐性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_内涵和外延论文

“高等教育隐性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_内涵和外延论文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内涵论文,本质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11-0003-06

      自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命题之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主题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很多研究开始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不言而喻的概念加以应用。然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代意蕴的认识也未达成共识。在举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实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并对其当代意蕴进行探讨。

      一、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发展方式是指服务于组织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的理解,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理解为“服务于高等教育组织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发展路径选择的不同就产生了两种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即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概念不是“舶来品”,它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而创造的一个概念。有研究者提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概念是借用逻辑学里“内涵”与“外延”的说法。但是,在逻辑学里,“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1]如此看来,高等教育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与逻辑学里“内涵”与“外延”并不具有对称性。因此,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只是单纯的用来描述发展的不同路径选择,是一种形象的称谓。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选择发展方式的历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总是面临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还是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的问题。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超越常规的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化发展阶段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并向大众化中后期深入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质量却饱受社会诟病,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用人单位“用工荒”和毕业生“就业难”两重天的尴尬;高校数量迅速增加,但是部分高校盲目追求“规模大、层次高、专业全”,导致很多专业重复设置和高校同质化发展等严重问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间恶性竞争以及高校债务危机越演越烈;原本各地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况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而被逐渐放大,进而导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失衡和高等教育公平等问题日益严峻;此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步伐也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总之,超越常规的扩招和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与问题已逐渐显现和暴露,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诟病与质疑的声音逐渐高涨。可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又一次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为我国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其本质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迥然有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在新时期我们应怎样理解其内涵?弄清楚这个问题既是分析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前提,又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

      1.第一阶段:内涵式发展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模式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02年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学术界和政府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因而,此时提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一种模式。

      有研究者早在1988年就指出高等教育一般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追求速度型模式,该模式是以单纯的数量增长(如高校招生数、毕业生数等)为目标,以高校的外延发展为主要方式,强调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投资效益的提高、高教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另一种是效益提高型模式,该模式以调整高教结构、注重挖潜的内涵发展为主要方式,强调高教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高教投资效益的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稳步发展。[2]这种观点对后来许多研究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此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校数量多而规模小,应千方百计挖掘现有学校潜力,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3]还有研究者也指出,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扩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外延式发展是指通过增设新学校来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4]这类研究还有很多,但基本观点相对一致。邬大光对这类研究做了较为精确的概括,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指通过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这种扩展方式也可称之为体制内扩张;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就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区别于精英教育系统。[5]

      总体而言,在2003年之前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持这一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都是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一种模式,只不过采用的途径与方式不同而已。

      2.第二阶段:内涵式发展是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阶段迅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压力逐渐减小,质量问题却日益突出,并逐渐上升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主次要矛盾的变化和转换,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阶段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数量与质量为主要依据来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如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而内涵式发展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它是在现有高校数量不出现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6]有研究者指出,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主要是通过发展数量、增加新校、扩大规模来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通过办学手段和方式创新来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和完善学科及专业设置、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这些资源的共享率和使用效率。[7]还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指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外延式发展则是以规模扩大为主导的数量式发展,指通过增设新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外部总体规模的发展模式。[8]正如王洪才通过梳理与分析已有研究之后所总结的那样,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意思就变成了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以区别于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数量式发展,而追求数量增长的办学思路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9]

      另一类是以发展的动力与资源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为依据来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如有研究者指出,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外延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对应概念,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并且,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转换将是发展模式由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型,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以规模、土地、经费等外部动力和资源模式,向以质量、结构、效益等内部动力和资源模式转型。[10]瞿振元对这类研究做了较为精确的概括,指出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等;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投资的扩大、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等。他还强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是在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等五个主要方面协调统一的发展。[11]

      由此可见,无论从数量与质量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动力与资源的角度来看,研究者都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这一认识与此前的观点有了根本的不同,但对外延式发展的认识依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认识的转变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历史性的超过15%,进入了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并且迅速向大众化中后期深入发展。这种超越常规的扩招虽然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效益、制度、公平等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显现和暴露。并且,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规模逐年增大,并于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人,2009年至2020年前后逐年下降。[12]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原本以扩大招生数量、拓展学校规模、提高学校层次、增加学科专业等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此一来,在内在发展诉求和外在变革压力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必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主次要矛盾的变化和转换,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也必然发生转变,因而,就出现了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名词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是我国学术研究的典型特征,同时也说明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旨趣易受政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当代意蕴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然而,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丰富的要素,除了“质量”之外还应包括“结构、公平、制度”,并且各要素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首先,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标准,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梦想的必然选择。因此,“提高质量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是高等教育发展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是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公平、制度等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13]质量在宏观层面的最高体现是能够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微观层面的最高体现是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际需求。微观层面质量是宏观层面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宏观层面质量是微观层面质量的依据与标准,二者是互促共进、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次,结构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依托。“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14]从宏观层面来讲,高等教育结构就是区域布局结构、学科结构(国家层面)、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从微观层面来讲,高等教育结构就是学科结构(大学层面)、课程结构、教材结构以及师资队伍结构等。宏观层面结构就是要实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做到与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微观层面结构就是要实现特色鲜明、准确定位、有机衔接,做到既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次,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反映,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15]从宏观层面来讲,高等教育公平就是促进接受高等教育和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各地区和各层次之间的均衡,尤其是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从微观层面来讲,公平就是给每个有意愿且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以同等的机会,并使他们具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宏观层面公平与微观层面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连、彼此相关,不能因追求宏观层面公平而损害微观层面公平,亦不能因追求微观层面公平而损害宏观层面公平。

      最后,制度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建设是提升质量、优化结构以及促进公平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从宏观层面来讲,高等教育制度主要指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在微观层面,主要指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各种管理制度与规则及其运行机制。宏观层面制度建设与发展既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又要保证地方积极性;微观层面制度旨在提高大学自主办学能力,促进大学有效履行办学自主权。宏观层面制度建设与发展是微观层面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与保障,微观层面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宏观层面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与目的。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界定标准

      众所周知,“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四个核心要素,也是我国学术界一直以来分析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四个基本维度,而解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时却没有将“规模和效益”要素纳入到分析范式之中。就“规模”要素而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经较为庞大,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愿望。并且,根据相关预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渐减少,所以扩大规模在当前已没有实质性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规模”不重要,相反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将“稳中有升”,但增长的幅度不大。就“效益”要素而言,它是衡量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状况的一个概念。如果高等教育在“质量、结构、公平、制度”等几个层面的目标都能实现,那么高等教育发展就是高效益的,这种发展方式就是内涵式发展,否则高等教育发展就是低效益的,就没有实现内涵式发展。故而,应将“规模和效益”要素纳入到分析范式之中。然而,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过分关注与重视,导致高等教育逐渐偏离其本质使命,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这或许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组织不可能脱离外界环境而独立存在,高等教育系统无论如何也不能仅凭系统内部的动力和资源实现内涵式发展,同样,外延式发展也不是仅凭系统外部的动力和资源而实现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排斥外部动力和资源的作用,外延式发展也必须依赖内部动力和资源的作用,高等教育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都是内外部动力和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判断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不能依据其所依赖的动力和资源是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还是外部,而应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结果来分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结构、公平、制度”等各要素统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主要强调“质”的提升,其基本体现就是人才培养高质量、科学研究高水平、社会服务高效率、文化传承创新高效益。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主要强调“量”的扩张,注重扩大招生数量、拓展学校规模、提高学校层次、增加学科专业等,其基本体现就是人才培养低质量、科学研究低水平、社会服务低效率、文化传承创新低效益。所以,我们认为判断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内涵式还是外延式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的发挥与实现。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系统遵循其内外部发展规律与逻辑,在系统内外部动力与资源共同作用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结构为依托、促进公平为追求、创新制度为保障,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为根本使命,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公平、制度等各要素统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前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优化和外部功能协调的有机统一。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绝不能单纯地说是内涵式发展起作用或是外延式发展起作用。事实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这两种发展方式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的综合结果,只不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一个主要和次要的问题。不过,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内涵式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主导。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诉求和基本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都是在外延式发展模式主导下运行与发展,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国人内心深处传统文化观念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强大惯性作用,严重地阻碍了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进程。因而,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利益格局趋于固化、利益主体盘根错节的背景下,要树立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坚定信念与根本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并固化为相应的制度。也就是要明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实际状况,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要转向哪里,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等基本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绩效观、政绩观和发展观,重新调整权力格局和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主要依靠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如此才能实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标签:;  ;  ;  

“高等教育隐性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_内涵和外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