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诚信的缺失与重建的思考论文_赵远兴

对社会诚信的缺失与重建的思考论文_赵远兴

赵远兴 甘肃省中共庆阳市委党校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规范,是社会和谐之道,是立人之本。探讨当前社会诚信缺失之因,从鼓励诚实守信、发挥政务诚信、营造恪守承诺的文化氛围、惩罚失信等角度重建社会诚信制度,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诚信 意义 缺失 重建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规范,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得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国人长期以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恪守承诺、相互信任的良好品德。深刻理解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探寻重塑和保持社会诚信的途径,是现阶段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社会诚信的重要意义

1.诚信是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根基。

在中国历史上,因诚信而流传的故事比比皆是。曾子杀猪践诺,教育孩子不能言而无信;商鞅立木为信,换来了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张良守时,遂得黄石公之教;季布一诺重于千金,而有朋友助其免于灾祸;晏殊诚实,宋真宗信其可以教好东宫。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诚信文化的源远流长,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

2.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不竭动力。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信誉或信任。在经济体中,只有具备信任的基础,资本才可以有序有效流动。同时,现代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信贷资金,有信才会有贷。试想,若市场经济参与者不讲诚信,借债不还,经济活动将无法开展,更不要谈繁荣兴旺了。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当下,农地的征占、城镇住宅的拆迁、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的解决无一不是以社会诚信为基础的。这既要求国家守信使百姓能够安心,又要求百姓守信使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得到配合落实。可以说,社会诚信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城镇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3.诚信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诚信是每一个小家乃至社会这个大家团结稳定的根本所在,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鼓励和倡导的正确选择。“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人性冷漠等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六旬老人陈桂华捡瓶子还万元债务的事件则感动了无数网友。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认识:诚实守信依旧是社会的主旋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以别人的过错来为自己的不诚信买单。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信仰精神的缺失。

综观历史与现实,不难看出中国民众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信仰,或者说缺乏信仰精神。一个人如若有了信仰,为人处事就会遵循自己信奉的准则,不会变化莫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无恒者,于善无恒也,于恶亦无恒也;于恶无恒,而有时乎善,其果善与,犹不可据也。”显而易见,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精神上的“无恒者”,他既不可能常作恶,也不可能常为善。面对利益诱惑,他会见利忘义,做损人利己的坏事;有时也会做好事,但要看情况而为之,没有什么原则依据。所以,缺乏信仰的“无恒者”,其心境与行为都不可能处于恒常状态,总是随着境况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善于随机应变,却与诚信不沾边。

2.社会风气的影响。

据网络调查,82%的网民认为“社会风气不正”是导致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社会风气不正只是表象,背后还有其形成原因。“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句话揭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是“贪人”的不正当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毫无疑问,所谓“贪人”,既包括贪官,也包括贪民。一些贪民为了牟利不择手段,不仅损害他人利益,而且发挥了负面示范作用,进而败坏同类德行与社会风气。贪官的腐败行为,其负面影响力更大,不仅对不良风气推波助澜,而且有损于执政党的形象与政府的公信力。不良的社会风气携带不诚信病毒,容易使人相互交叉感染,极大地降低整个社会的诚信度。

3.约束机制的缺位。

一个人是否诚信,无疑取决于自我约束与外力约束。所谓外力约束,主要靠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被视为社会生活的“通行证”,关系到每人的生存与发展。而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不诚信行为缺乏综合记录与有效惩治。一些不诚信行为虽未构成违法犯罪,如若缺乏相应的制约,行为者将会养成不讲诚信的习惯;尤其是,一旦不诚信能获得种种利好而付出代价极低,那么不诚信现象只会扩散而不会收敛。

三、社会诚信重建的路径思考

1.鼓励诚实守信、宽人律己的优良品德。

诚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做人做事的经历中慢慢去领悟,让其逐渐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习惯,形成行为自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与诚信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时常进行自我审视,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要“讲信用、守规矩”,要以诚为本。要将这种品德融入到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树立模范典型的方式鼓励人们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培养人们恪守信用、实事求是的优良品德,促使诚实守信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2.发挥政务诚信,提高政府公信力。

古人云:“政者,正也。”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定盘星。取信于民是为政之道。应通过管理和教育,使行政人员树立法治思维,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公开政务信息,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腐败行为;确保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履行对公众的承诺,避免“朝令夕改”和“新官不理旧账”等失信现象。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3.倡导开诚布公、友好和睦的社会风气。

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仅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当前,诚信已经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社会舆论的正确指引,主流媒体的大力关注,网络监控、微信传播等层出不穷的创新方式,能够及时快速地披露、制止背信弃义、弄虚作假之举,给重塑社会诚信提供了正能量。同时,现代传媒技术也为倡导社会诚信、友好和睦的社会风气提供了捷径,通过媒体树标杆、网络选典范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在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4.营造克己奉公、恪守承诺的文化氛围。

对企业而言,要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首先必须塑造良好的诚信文化,它体现了“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内在性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开展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对于社会而言,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形成团结民众、友好和谐、相互认同、互帮互助的社会关系。通过广泛宣传、舆论引导等方式将诚信植根于民心,使得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团体都能够自觉地把讲诚信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处事的态度和价值观。

5.强化违法必究、惩罚必严的约束机制。

一直以来,诚信被划为道德的范畴,并没有完善的专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对失信行为惩处力度的不到位,导致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行为屡禁不止。有鉴于此,应完善惩治失信行为的相关立法,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加强严格执法,威慑失信行为。要用法治的手段治理社会诚信的缺失,强调“明规则、定底线”。例如,对于多次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从而提高企业失信成本,促使其不敢失信、不愿失信。

论文作者:赵远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对社会诚信的缺失与重建的思考论文_赵远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