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特点与考生答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新课程论文,考生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辽宁等新课程实验省、区使用了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对此的总体认识:是对近年新课程试卷的继承和发展,过渡平稳,改革力度较大。笔者认为,研究新课标高考历史的试题特点,分析考生的答题状况,对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
一、试题特点评析
优点一:命题思路新
(1)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如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从以“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
(2)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从选材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等等,都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经济史所占比重最大。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重视理论研究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无缝对接”。
(3)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在近几年用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学科素质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答案选项采用了多元、前沿的学术观点。如40题第(1)问明代江南工业的特点,答案基本来源于材料,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层次;第(2)问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及特征,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拓展教材没有深入探讨的内容,兼顾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要求考生有很好的素养,这是本套试题最大的亮点,也是对此前命题的又一突破。
(4)从拓展新知实现再教育的角度命题。25题在以前高考试题有关柳宗元《封建论》中“封建”的认知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公天下”的新命题,强调对地方“累世公卿”的突破,指出选官制度的诞生。40题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大大突破旧教材对“政治制度”这一前提的认知。市场的重要性、资金、劳动力、技术、劳力等要素的前提性地位提高,这都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优点二:内容载体新
尽管考试结束后有考生反映试题“超纲”,部分教师也抨击选做题与选修教材毫无关系。应该说这种说法有误解甚至扭曲关于新课程、新高考认识的嫌疑。新课程从来就没有将教材神话,强调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掌握运用学科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得这种学科能力的辅助。如课标版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研究这一类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教科书中所选的九次改革只是一个研究范本,并非考试大纲的内容。所以新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研究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能力,而不是教材中所选择的九次改革的史实。而且,这种命题方式能从根本上否定“背多分”这种接受性、灌输性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新理念在命题方面的具体反映。
事实上,2009年宁夏、海南新课程高考试卷中关于改革的选做试题指向性就非常明确,而湖南省很多学校在2010年高考备考中,程度不同地进行押题、猜题。殊不知,命题者跳出常规的思路,执行考试说明中“不拘泥教材”的基本精神,强调教材是载体,因此有关改革和战争与和平的两道选做题,都是教材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内容。这种命题方式明确地向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学习选修课程教材时,应以教材中的材料为依托,重视材料教学法,指导学生在理解中真正领悟历史,在探究中反思历史。教材应当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历史试题对只知道死记硬背的考生而言,可以说是没有出路的。
优点三:评价方式新
我们过去老是批评高考试卷没有考查考生的思维,很难拉开优等考生与中上水平考生之间的差距。2010年40题第(3)问以13分分值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为了体现“大开放”的基本原则,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答案”,只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与“大开放”相适应,在评卷过程中,淘汰了过去“采分点”的计分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计分方法,即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前结构状态、单点结构、关联结构及抽象拓展等层次,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分值的幅度之大(原来最多4分,这次有13分)、开放的程度之深(原来评价洋务运动的开放性试题设计,答案仍有死记硬背因素,这次的设问完全要考生临场组织素材作答)、拉开的距离之大,都是历年高考历史试卷无法企及的。
不足一:题干的表述难度稍大
由于部分试题的题干引用的材料大多采取原汁原味的“新材料”,其表述和学生平常接触的表达方式有较大距离,无形中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如26题考查的是王安石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难度不大,但对于题干所引用的“形者,有生之本”,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到底指什么,也就很难正确理解题意。25题考查郡县制,题干迷惑性更大,学生不知道封建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词义的变化,不清楚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而秦始皇开创“公天下”这一判断与他们平常学习的中国古代帝王世袭“家天下”的结论也有很大不同。而且,题干所引用材料和学生知识结构严重脱节,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加上中央集权等干扰项影响,备选项区分度过小,导致该题在湖南省得分率最低,仅为0.49。
不足二:部分答案与材料给出的信息有差距
40题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工业化阶段(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工业革命,但参考答案只分两个阶段。对考生而言,特征的归纳相对较难。而工业革命阶段要考生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故大多考生没有得出“资金”及“阶级关系的变化”的特征。命题者如果在第(2)问中对材料所分的阶段进行适当的限制,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两个阶段及阶段性特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试题难度,又能很好地弥补参考答案与材料给出的信息不一致的漏洞。
不足三:两道选做题难度值及得分率明显不一致
湖南省要求考生在两道题中选做一题。从选做题的得分情况来看,43题平均得分为9.69分,44题平均得分为6.78分,相差2.91分。也就是说,做改革题的考生比做战争与和平题的考生要占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题有些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战争与和平题则要求考生从知识积累中提取,而且主观性强。另外,43题阅读量比44题小,而得分几率则比44题高。这样的考试评估结果也对命题者有启示意义:命制选做题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难度相当、阅读量相当的题目,尤其注重答案与试题材料和学生所学知识得分几率的等同性,以便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二、考生答题分析
1.非选择必做题得分情况及分析
(1)40题第(1)问得分及分析
样本数:217148(湖南省考生样本,下同)满分:8分平均分:4.52
从考生答卷情况看,考生对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掌握较好,对“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较敏感,一般能答出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有73.8%的考生得分位于4~6分之间,其中46.6%的考生得到了6分。
从使用教材情况看,湖南省考生使用的是人教版,而人教版教材把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统称为民间手工业。本题得满分的占3.5%,主要是考生没答出家庭手工业这个要点,说明一定程度上与教材表述有关。
从考生答卷中我们发现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考生对材料信息没有消化,有盲目抄材料的现象;概念不清晰,如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两个概念混淆;语言表达混乱,如“官营资本主义发展到民营手工业”等。
(2)40题第(2)问得分及分析
样本数:225140满分:16分平均分:7.70
从考生答卷情况看,72.0%的考生得分位于6~10分之间,在抽查的样卷中,满分卷为0人,12分以上的考生占10.9%,说明本题得高分的考生不多。
从考生角度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资金”及“阶级对立关系”的两个特征理解不到位。材料中没有出现类似的相关信息,要考生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回答全面,超过考生的实际能力。二是做本题时应试技巧有问题。如部分考生把阶段和阶段特征混在一起,即使部分考生把阶段与特征分开作答,但还是把特征答错位置。
从命题者角度分析,材料信息与参考答案不一致。40题材料二可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但答案只要求从两个阶段作答;答案中的工业革命阶段的特征很难答完整;阶级关系可以得分,工业革命的影响如近代城市的兴起、改变世界的面貌、世界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等却不能给分,这也是影响考生得分偏低的重要因素。
(3)40题第(3)问得分及分析
样本数:276343满分:13分平均分:3.42
从考生答卷情况看,5分以下占抽样考生的78.98%, 0分占抽样考生的14.0%;6~9分段占抽样考生的19.6%;10~13分段占抽样考生的1.4%。
从考生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文综历史和地理增加选修部分的考核内容后,原来一个政治、历史、地理混搭的60分综合题分别被政治1道、历史2或4道(只做1道)、地理2道(只做1道)取代,阅读量增加,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所有题目,否则不可能出现14.0%的0分。
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这样的开放性题型训练比较少,考生未掌握答题技巧。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论述;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考生时间定位不准,中国史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不少考生居然答商鞅变法的史实等。即使有些考生有时间作答,也是挂一漏万,将近80%的考生只得到5分以下也反映了这个基本现实,得10分以上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2.非选择选做题得分情况及分析(以湖南省的43和44题为例)
(1)43题得分及分析
样本数:147721满分:15分平均分:9.69
本题得分比较高,在抽样试卷中,得13分的占16.9%,主要原因是材料中有较多的得分点。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考生对材料不理解,对“盐院”和“常平盐”的概念不清楚,因此出现如“近的地方设盐院,远的地方设常平盐”等错误;有些考生不知道提炼观点,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就认为大功告成;有些考生一看到比较题,就从目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等方面作答;还有些考生没有使用历史专业语言,如答“利民”这个要点时说:“使人民心里乐开了花,办法实在妙极了。”在答增加政府收入的要点时说:“农民富了,难道国家还不富吗?”
(2)44题得分及分析
样本数:75585满分:15分平均分:6.82分
本题得分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审题不当。考生没有按照提问的顺序作答,第(1)小题背景与理由颠倒;第(2)小题原因与评价混淆不清。二是基本功差。错别字严重,如把“尊严”写成“尊言”,“颜面”写成“严面”;概念不清,将“一战”与“二战”、同盟国与协约国、反法西斯与法西斯概念混淆;书面文字口语化,如把“对中国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写成“不给中国法官好的位置,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三是答非所问。如把“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答成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是战胜国”答成中国的抗日战争,等等。
【附记】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的周禄丰老师、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陈胸怀老师、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瞿建湘老师对本文写作也有贡献,在此深表感谢。
标签:命题的否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