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_体育文化论文

乡村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_体育文化论文

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落论文,体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0-03-06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10)04-0029-05

当前中国的中心文化是现代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1]。随着乡村生活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模仿,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地下沉,体育文化也概莫能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使渐渐脱离乡土的村落社会也会日渐失去原来的文化土壤,接纳和吸收新的文化因子——现代体育运动进入村落社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村落体育是指在农村村落环境中以村民为主体,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而开展的非生产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它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通过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沈泉庄村、青岛市城阳区后古镇村和济宁市梁山县肖庄村近6个月的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村落的时间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和村落文化决定了村落体育有其内在规定性,且村落体育文化存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渐进地适应和变迁的过程。传统村落社区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的存在,使得其对体育移植文化特别是对于其中的现代性内容之间形成一种堕距状态,也就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存在着时差。因此,深入分析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的特点,探寻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的影响因素,对于村落体育文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村落体育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和分层,文化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不同的区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即器物和风俗,由此可进而分成较细的部分和单位[3]。”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形式的一定结构,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4]。”著名学者庞朴提出的文化结构三层次说成为我国文化理论界的主流观,他从物质和心理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认为广义的文化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层、理论制度层和心理文化层[5]。他的理论经过其他学者的不断修正,最后成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结构三层次的学说,并且逐渐为我国文化理论界所普遍接受[6]。

体育文化是指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不仅要反映体育器材设施、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还要反映知识、技术、规则和制度等非物质层面,更要反映智慧与精神层面的成果[7]。从结构上看,村落体育文化也应是由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处于整个结构的外层、中层和内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村落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反映村落居民的体育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村落体育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表现在村落体育的传统、制度和规范等;而村落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则以村落的体育环境、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用品等表现出来。

2 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及其特点

2.1 村落居民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等人在威斯勒的基础上,将“文化适应”引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共同起草并发表了《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在这个备忘录中提出了文化适应概念的一般定义:“即当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体进行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之后,双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发生的变迁。”文化适应是个体对文化的适应,受文化熏陶影响的过程,是文化对个体的作用、同化,同时也是个体学习文化,形成特定社会生活能力的过程[8]。人总是文化的人,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现象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9]。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即要求个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在传统村落社区,“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现代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亲和力,农民内心也充满了文化自信。对于体现优美体形和激烈对抗竞争的现代体育运动,特别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运动,进入农民的生活,成为农民余暇活动的内容,是会受到顽强的阻力和排斥的。对于女性农民,特别是年轻妇女,身着运动服装,蹦蹦跳跳,仍然是一件需要冲破家庭、乡里阻力的事情。即使是中老年农民,走上运动场,打球赛跑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10]。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同其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着的。在村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激变的时代大潮中得以改造、提升,农民和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某些方面逐步呈现出趋同的态势。在村落体育文化方面,也表现出村民对新的文化模式——现代体育文化的不断适应。在后古镇村的调查发现,自2000年以来,该村在文化体育方面的投资累计达17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文体活动中心和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健身路径,并安装了体育健身活动设施。活动中心环境幽雅,设施齐全,设有台球室、乒乓球室、游艺室、健身房、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学校等。后古镇村不断完善健身设施,提高文体活动中心规模和使用效益,为推动全村健身活动蓬勃、深入、持久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积极促进了社区居民健康、科学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促使村民对现代体育文化不断适应。

2.2 村落体育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

文化变迁,作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学术史上经久不衰。文化的变迁,一般来说是某一文化由于其内在的原因或由于和他文化接触而引起的变迁。人类社会的进步既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生态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文化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其中一种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内其它多种因素的变化,由此发生文化的变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在村落生活、生产和生存方式之内产生的村落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体育健身习俗、浓厚的乡土乡亲情结、吃苦耐劳的美德等都是促进村落体育发展所需要的传统文化要素。传统的村落文化由于具有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与农业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亚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相适应,在现代社会仍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其显形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村落农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其隐形文化如沉淀在农民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等则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这就决定了村落体育文化变迁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当前许多传统村落的体育活动多是民间传统体育内容,较少有现代体育运动的踪迹,如果要将现代体育活动引入到村落文化中,成为影响全村人的行为模式,就有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11]。当代中国村落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已远不是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相对狭隘的生活方式了,人人都可能有机会进入非传统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领域。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也发现,村落场域中的开展的现代体育项目在由少变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村民的参与热情也在逐步提高。即使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肖庄村,每逢春节,打工回乡的男女青年、放假回家的大中学生,他们带头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很显然,在村落居民对现代体育项目的不断适应中,村落体育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

2.3 村落体育文化适应的渐进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农民的居住地为传统乡村社会,那里充斥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费孝通先生曾这样概括乡土社会的特色:泥土的芬芳。一个人的生活从生到死,都与泥土紧密相关,他们的乡土意识非常浓厚。礼俗社会:人们的行为所遵从的规范,主要是人情、礼节、“关系”、“面子”,以及本地、本村习俗。差序格局:人们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沿着“我——我们家——我们族——我们村”的顺序展开。由此,当前大部分村落农民即使有体育活动,他们也多半更愿意以家庭和邻里为基础,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进行。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农村自然村落群体是典型的初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亲密,交往以公开明确的身份进行,存在着很强的趋同心理,相对于城市居民,村民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支持对他们的体育行为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12]。由村落文化和村落社会心理决定了村民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是一个渐进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梁山自古习武成风,长期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崇尚武术,在肖庄村调查发现,村民对传统的武术、“顶狮子”仍有高度的心理认同,而对一些现代体育项目缺乏一定的了解和热情。村里的集体文化活动几乎都围绕武术进行,形式不拘一格,一到过年过节,“顶狮子”、“灯笼花”、“扮仙姑”、架子鼓等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虽然近些年这些活动在村落生活中渐渐隐退,但在村民的心里仍是最深的记忆。沈泉庄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落,现代体育项目理应得到较好的开展,实际情况却是村里的篮球场上几乎不见村民打篮球的身影,村里也从未举行过篮球比赛,篮球场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而传统的秧歌队却搞得红红火火。

另据《中国体育报》报道:山西省原平市一家大型超市为支持“农村体育年”活动,特地组织了一次体育用品下乡活动,准备了不少体育健身器械,送货下乡,没想到两天下来,仅仅卖出去三件。那么,为什么一方面农民普遍要求体育下乡,而另一方面送下乡的体育器械农民又不问津呢?关键是缺乏调查研究,看看农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决不能认为城里人喜欢的体育器械农民也一定喜欢。因为农民与城市居民无论是在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文化修养、体育爱好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城里人喜欢的,不一定农民都喜欢。这充分说明,村民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4 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的时序性

一个社会的文化变迁,一般是物质文化率先变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由于村落体育文化内部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的速度发展变化,导致其文化要素的变化也不是同步进行,最容易变化的是物质文化,其次是制度文化,最慢的则是精神文化,因而村落体育文化变迁也就表现出明显的时序性。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村落居民,凭借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生活形式加以维系,在家庭、村落、乡里等自然体系中建构起他们生活方式的规定性和日常活动。村落居民用“走亲串户”的传统和习惯来建立或调和村民人际关系,而难以认同采用现代体育活动来构建人际关系;用“血缘、族长”的传统礼俗来构建并封闭着自己的家庭单位,使得群体性的体育活动难以在村落中生成;用“打牌、下棋”等传承习惯来充实自己的农闲时光,致其现代体育却被村民普遍视为“娃娃们”戏耍的蹦蹦跳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十分成熟的中国传统农本社会,其内在的经验式文化结构及其普遍的文化心理结构则为“以过去为定向”的传统社会提供了自在的、不假思索的、无所不在的、安身立命的文化本能,而且具有“超稳定结构”。在这种意义上,造成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广大村落现代体育本质上“不在场”或“无根基”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性遭遇了中国农村社会内在的深层的文化阻滞力,以致呈现现代体育受到“冷遇”,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篮球场成了晒粮场,健身器材成了晾衣架的尴尬局面。

村落体育文化的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当村落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发生变化时,就需要其它各部分做相应的变化。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推进,现代体育场地器材也在村落逐渐推广和普及,村落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相应地,由村落传统、规范和村民体育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反映出的村落体育文化的制度和精神层面也应得到发展。在后古镇村,村落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均取得较大成绩,村委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建起了一流的文化教育中心,购买了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还建起了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与此同时,村里还有自发成立的秧歌队、太极拳队和舞蹈队等,村里不仅有年轻人参加体育活动,老年人也在参加。刚开始时,村民打篮球、乒乓球的还不是太多,可最近几年,村民的热情却格外高,每逢春节、元宵节、妇女节、青年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组织文体活动进行庆祝,已形成制度化。村民对现代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技能上的掌握。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切切实实地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其实,村落体育文化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那就是村落社会内部自身文化系统的良性运转和传承对本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外界的帮助和努力只能在此前提下进行。换言之,就是要遵循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的规律。由于村民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也就致使村落体育文化变迁呈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时序性特点。诚然,现代体育文化在村落的推行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村落体育文化变迁涉及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它既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遵循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的规律和特点,任何暂时性或功利性的体育文化“扶贫”都不可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村落体育文化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 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的影响因素

3.1 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文化关注”

村落公共文化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日渐走向衰微。过去的农村文化设施、场所和活动形式,主要集中在乡镇一级,距离农民的日常生活太远,农民很难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服务。只有将这些文化设施建设和具体的文化活动形式下沉到村落一级,才能深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3]。对于村落体育文化而言,主要表现在政府供给农村村落的公共体育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组织的公共体育文化活动数量较少和体育文化供给与农民的需求“错位”等方面。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在各级政府、有关部 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争取占全国1/6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惠及约1.5亿农民。

从国家层面看,已经非常重视村落居民的体育文化活动,也正在逐步解决村落体育资源匮乏和活动数量较少的问题。不容否认,村落体育文化供给与农民的需求“错位”问题仍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村落居民多样性的体育需求。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是年轻人喜爱的体育项目,而中老年人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选择和健身需求也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实践证明,国家和政府是推动村落体育文化适应和变迁的重要力量,对于村落体育自上而下的“文化关注”,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重点强调的是对村落体育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引导、保护和发展,在推行现代体育项目的同时,保护挖掘一些优秀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实现村落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3.2 村落层面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理念,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高度概括了“文化自觉”理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他化”[14]。现代体育是以工业社会为基础,其技术具有鲜明的竞技性、规范性和精确性特点,而我国传统体育则是以农业社会为背景,具有明显的农业文明特征,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娱乐性。随着现代体育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传统体育在村落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影响急剧削弱。其实,在传统村落社区,“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现代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亲和力,农民内心也充满了文化自信。相对而言,村落居民对现代体育项目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认识的过程,推广与普及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换言之,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不可能靠发一个文件、建一块场地就能完成。更何况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融合,并且由于这些村落体育文化在村民中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15]。

村落体育文化的自觉,是在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体育文化频繁接触之后所引发的自觉意识,即当今社会主要体育文化中村落体育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它将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怎样对它做出恰当的评价?只有这种自知之明的理性思考,才得以使这种文化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无意识、下意识的存在走向意识层面;从消极、被动的随波逐流、自生自灭到主动地选择、创造和建构。村落层面的体育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村落居民只有在认识自己的体育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体育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调适,取长补短,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一套村落体育文化体系。

3.3 学校教育由点及面的“文化传播”

一般说来,体育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最容易也最先发生变化,体育组织制度层面的文化次之,体育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最难发生变化,在广大村落,村落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时序性。在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过程中,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场所,学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学校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事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学生回村以后就可成为体育骨干,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学校体育在传播现代体育理念、传授体育技能方法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在一味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造成了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过于注重现代主流体育文化倾向,将地方性的民间传统体育置于边缘。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体育也主要是以现代体育项目教学为主,在与现代体育的竞争中,除武术以外,其它传统体育项目一直未能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其实,先进的体育理论并不代表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16]。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教材选编还应体现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要求,尤其是一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有着顽强的草根力量,村落农民对它有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天然的文化认同感[17]。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整合传统和现代体育资源,由点及面传播先进的体育理念,培养有一定体育技能的村落建设者,无疑会促进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

3.4 村落社区由内及外的“文化重构”

社会变迁由一个社会内部的发明创造引发时,就属于内发发展,由外部的传播引发时,则属于外发发展[18]。就中国农村村落体育文化发展而言,内发式发展是农民再造村落体育文化的过程,是指村落体育文化不只是模仿城市体育文化,而是立足于村落社会的自身传统,改造外来模式,谋求与自身社会条件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发展路线。而外发式发展则表现在城市体育对村落体育的“输血”和“嵌入”。不难看出,对于大多数村落来说,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村落农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不同于城市居民。

从活动时间看,村落居民体育活动大多在农闲、传统节日开展;从活动内容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些传统民间民俗体育,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村落居民喜闻乐见;从活动方式看,村落居民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因此,在村落体育发展过程中,如果违背了村落体育适应与变迁的规律,一味地依靠城市体育的“输入”,则从根本上忽视了农民在村落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村落体育“文化重构”的实质在于推行现代体育的同时,注重充分挖掘、动员“本土资源”。村落体育文化和城市体育文化之间有差别而没有差距,不存在优越和落后之分,他们各有其缺点和优点,我们不应以一种文化为标准界定另一种文化的先进和落后。诚然,村落体育文化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但是村落体育文化中蕴涵着城市体育文化和乡村体育文化的双重风格,内容丰富,纯朴厚重,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村落体育的适应与变迁过程,应该是内发式发展和外发式发展和谐统一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及外的“文化重构”过程。

4 结语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一是维持稳定的力量,一是进行创造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经常处于抗衡和摩擦之中[19]。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村落社区,传统与现代并存、摩擦与融合同在。因此,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进入村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体育在村落就可以“一统天下”。在引进、吸收现代体育项目的同时,开展针对村落社区实际,大力扶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心理认同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丰富农民健身内容,无疑会取得明显的社会和文化效益。村落体育文化作为村落居民精神生活的必然需求,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凝聚、整合和规范村落居民行为与心理等。因此,村落体育文化的普及、提升、发展将关系到农村村落的和谐与稳定,村落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也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于继承和创造,只有遵循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的规律,村落体育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标签:;  ;  ;  ;  ;  ;  

乡村体育文化的适应与变迁_体育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