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中政治主观试题的解题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论文,试题论文,政治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答好政治主观试题,对于在“3+X”高考文综中取得理想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不少考生来说,主观性试题,尤其是政治主观性试题,始终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面对政治主观性试题,不是不知所措回答得不够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
下面就主观性试题的类型、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步骤及分析解题的技巧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一、主观题类型
(1)综合考试的主观题主要是简答题和论述题,论述题也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的。
(2)论述题一般采用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的论述题的区别可以从设问看出来。发散思维型一般是问“你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说明了什么”,由考生去进行发散思维,去归纳出结论;集中思维型的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或是已有结论了,不用考生去归纳,而是把考生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重在考查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这种题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该题的材料分析出答案。
二、解主观题的步骤
第一步,先判断该题是考查哪一学科的,是单科的,还是学科内综合的,或者是学科间综合的题。
第二步,看设问,确定答法,分清该题属于集中思维型还是发散思维型。
第三步,分析材料,每一句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
第四步,如果是集中思维型的题,则要通过对材料逐句分析,分析出设问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是怎样得出的、怎样体现的。如果是发散思维型的题,则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挖掘出与材料相关的基本理论,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论述。
三、分析时要注意四点
第一,批准切入点,一般是从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入手进行分析。
第二,用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结合材料中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不能分家。
第三,重在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和辩证性。
第四,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就是紧扣本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题目自身的内在逻辑,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理论,“有话好好说”,全面地谈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例题分析]
材料一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自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材料二 1999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正式生效。1999年12月2日,国务院做出决定要求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材料三 2000年9月14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因利用职权收受巨额贿赂被判处死刑,并于当天执行。成克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受贿犯罪而被处极刑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
党中央强调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1)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政治现象和问题。
(2)运用政治常识的观点说明材料一、二、三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全国人大立法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材料二,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材料三,司法机关严惩腐败分子成克杰,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国家严惩腐败分子的决心。强调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可以看出国家不仅坚持依法治国,而且重视以德治国。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依法治国是形成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以德治国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