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患者肝俞穴红外温度变化规律研究论文_刘金凯,谷忠悦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2.研究生学院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 沈阳 11032)

摘要:目的 讨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俞穴红外温度变化的特异性。方法 取位于背部的肝俞穴及位于肝俞上下左右的经穴作为测温点,计算相对红外温度(该穴温度/膻中穴温度)。设慢性HBV感染者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同名测温点的相对温度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红外温度和红外相对温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右侧肝俞与右侧胰俞红外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除魂门外p<0.05,观察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背部右侧肝区背俞穴体表温度出现病理性相对升高,肝俞穴病理性高温显著,体现了肝俞穴反应疾病的特异性和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科学性。

关键词:经穴效应;肝俞穴;红外温度;慢乙肝

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它不仅能治疗脏腑本病,又能治疗与脏腑相关的疾病[1]。肝俞穴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且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对比健康自愿者与慢性HBV感染患者肝俞红外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肝俞反映病证的特异性和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科学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慢性HBV感染为临床诊断住院治疗患者治疗前为观察组46例,以排除HBV感染的健康自愿者为健康对照组44例。病例纳入标准: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VDNA定量大于等于100IU/ML者,诊断为慢性HBV感染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排除标准:①重叠感染其他肝炎病毒者②药物中毒、酒精等因素所致的肝病患者;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精神病患者;⑥有发热、皮肤感染者。

资料分析:健康组女性21例,男性23例,平均年龄36.41±15.66;疾病组女性22例,男性24例,平均年龄42.63±10.57,P<0.05。

1.2研究方法

1.2.1红外成像采集方法

使用ATIR-M301红外成像仪,在室温恒定于(25±2)℃,湿度65%±10%,关闭门窗,防止空气流通的条件下,在受试者宽衣解带,静息15min之后,距拍摄仪器5m处站立,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面向镜头,双上肢外展45°,掌心向前,五指伸直。拍摄正面全身红外热成像图1张;背面全身红外热成像图1张。

1.2.2红外温度分析法采用实验仪器自带的计算机分析系统,在红外红外热成像分析系统内设置温宽为12.8,温窗调节选项设为自动工作状态下,采用点测温方法在正面全身热图上检测膻中穴的红外温度,在背部取肝俞及位于肝俞同一水平且临近的经穴筋缩、魂门,与肝俞位于同一垂直线的经穴胆俞以及奇穴胰俞的红外温度计算每个测温点的相对温度(穴位温度/膻中穴温度)。通过组间同侧同名测温点相对温度wilcoxon秩和检验,探讨观察组测温点温度变化现象。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无序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属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检验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疾病组红外温度和红外相对温度均低于健康组(表1)。组间相对温度Mann-Whitney检验示疾病组右侧肝俞与右侧胰俞红外相对温度低于健康组且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

2.2 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相对温度wilcoxon秩和检验(表2)示:对照组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除魂门外均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观察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温度均高于右侧,相对温度无差异显著性(p>0.05)。

表1 组间同侧红外相对温度统计

 

3.讨论

背俞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映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病变的功能。腹为阴,脏腑深居腹中,其病曰阴病;背为阳,俞穴所在,调治之曰治阳。背俞穴既是其相应脏腑疾病的主治穴位,也是其相应脏腑疾病的反应点。背俞穴作为阳性反应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已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2]。

本研究所见,组间相对温度比较提示,右侧肝俞与右侧胰俞红外相对温度低于健康组且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对照组左右同名测温点左侧相对温度明显高于右侧,除魂门外p<0.05;观察组左侧温度同样高于右侧,但无差异显著性,p>0.05。分析左侧测温点下的解剖结构可知,左侧胸腹腔靠近脊椎处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走行,势必影响背部体表的红外温度,正如本研究所见的同名测温点左侧相对红外温度明显高于右侧。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胃湿热夹血瘀等证型,提示湿热、肝郁、脾虚为慢乙肝的常见病理因素,而肾虚、阴虚、血瘀等因素主要在兼证中出现,说明肾虚、阴虚、血瘀等是慢乙肝的发展转归的主要趋势。这与慢乙肝由于肝脏慢性炎症导致肝纤维化并最终转化为肝硬化的过程一致。慢乙肝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肾虚、阳虚、血瘀等因素出现,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体表红外温度不同程度的病理性低温。而观察组左侧红外相对温度虽高于右侧,但无差异显著性,p>0.05,说明观察组右侧测温点出现了相对的病理性高温。

慢乙肝患者肝炎患者肝内炎症、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活跃,肝区能量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因此肝区体表投影区内的穴位红外温度可能较高。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所见[3],慢乙肝患者肝区经穴日月、步廊、期门等穴位出现不对称性的病理性高温,印证了上述观点。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所有测温点红外温度和红外相对温度均低于对照组同名测温点,提示慢乙肝患者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病理性低温。本研究选取的穴位为肝俞、胰俞、胆俞、魂门,其中胰俞、肝俞、胆俞分别位于第8、9、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魂门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慢乙肝患者肝脏轻度增大,右侧肝俞、胆俞位于肝脏的体表投影内或投影的上界。由于肺底、膈肌以及背部肌肉等组织的遮挡,慢乙肝患者肝内炎症改变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于背部肝投影区的影响不如腹部投影区的明显,但仍在右侧测温点有所体现,右侧肝俞、胰俞温度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体现了肝俞穴反应疾病的特异性和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科学性。胰俞并不位于肝区的背部投影内,其温度变化可能与膀胱经的循经效应或其所在皮肤与肝俞同受第九胸神经支配有关。

参考文献

[1] 沈雪勇,许能贵.经络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

[2] 金末淑,陈思宇,徐彬,等.背俞穴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5):06-108.

[3] 郝娜,白增华,栾桂芳,等.慢乙肝患者小腿部足三阴经穴红外温度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16(4):100-102.

论文作者:刘金凯,谷忠悦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慢性HBV感染患者肝俞穴红外温度变化规律研究论文_刘金凯,谷忠悦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