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劳动力论文,外出务工论文,老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为背景,通过对五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实地调查,分析和考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留守老人主要靠家庭养老,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是留守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然而,虽然外出务工有利于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能力,但外出子女的经济供养水平普遍非常低,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为了维持生计,八成左右的留守老人还通过从事农业或其他副业来进行自养。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资源供给出现了明显的货币化趋势,同时礼物作为一种代偿性供养资源,日益成为维系外出子女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有些留守老人则由于监护孙辈,出现了代际经济的逆向流动,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又缺少可靠的生活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普遍只能维持在很低的层次,贫困现象非常普遍。
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来保障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防范其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农村养老制度的设计逻辑主要以传统家庭养老制度的运作秩序为基础,比如“养儿防老”、“孝道养老”、依靠土地养老,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国家的福利供给只停留于救助性的社会保障层次。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追求现代化范式的国家制度框架越来越强化村庄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例如弱化了户藉制度的限制性、为农民开展各种务工技能培训等。在生存理性的驱使下,年轻人出去“打工”已经成为农村社区的一种普遍认同,并因此形成了一种鼓励外出的文化氛围。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改变了维系传统养老秩序的结构性因素,导致农村养老结构发生变迁,家庭和社区对老年人的养老和支持功能受到削弱,而且,留守老人及其家庭并不能完全通过能动应对来克服子女外出对留守老人养老造成的所有不利影响。可是,农村养老制度的设计并未根据农村养老现实的改变而进行合理的调整,国家既没有提供正式的替代性资源来尽可能“填补”留守老人所“丧失”的养老资源,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加强家庭、社区的养老功能,或者推动市场和社会养老服务力量的介入。不仅如此,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份特征(如有儿有女、儿女在外“捞钱”)反而使他们在现行福利体系中被“屏蔽”,被“排斥”,有限的福利资源往往被用于瞄准农村其他特殊群体。这种制度安排与现实中农村养老结构变迁的不连续,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结构出现“断裂”,最终使留守老人的养老陷入困境,老年一代与年轻一代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脆弱性较高的留守老人处于贫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