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作用论文

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作用论文

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作用

□马立飞 杨广柱 顾 孟 张宇晨 王 晨

【内容摘要】 目的:了解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作用,为提升人们对视觉立体感的训练的重视和应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0人,对一组进行视觉立体感培训干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不对其进行干预,为对照组。最后对两组被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在经过训练的总得分均高于未经过训练的得分,差异性显著(t=2.869,P<0.01)。结论:后天训练和视觉障碍对视觉立体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视觉立体感;后天培训;立体视觉;视觉障碍

【作者单位】 马立飞,杨广柱,顾孟,张宇晨,王晨;佳木斯大学

视觉立体感在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个体的发展成长和今后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视觉立体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劳动效率、工作质量和安全。除了影响视觉立体感的生理机制和遗传因素[1]外,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还未被开发和研究。因此,对视觉立体感的研究十分有价值。本文在阐述了视觉立体感的概念和研究现状的同时,还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用实验组和对比组对比的方式,探索和证明了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分层随机抽取佳木斯市某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60人,在佳木斯市某高校心理学专业教研室的帮助下,利用心理学实验室展开实验。将60名大学生分成2组,其中30名为实验组,另外30名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培训干预。60名大学生中,有视力障碍的45名,无视力障碍的15名。

(二)方法。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本次试验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并对被试的结果进行匿名记录。

1.研究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统计设计。实验组接受本研究的视觉立体感训练干预实验,对照组不参与此干预实验。两组学生均参与最后的立体感测试。

据统计,平顺县东南山一带的玉峡关、杨老岩、芣兰岩、虹梯关等乡镇的山民,祖籍大多河南林县;其余乡镇河南林县移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流民深入山区营建聚落,聚落内建筑以民居为主,多为合院。建筑及道路逐级从山腰往山顶呈立体式分布。建筑材料方面,由于山高坡陡,且土地贫瘠,民居多用石材建造。有些村落,由于位于太行山深处,除了建筑、道路,连室内铺地及装修全部使用石材,形成了完整的石头聚落(图4)。由于位于深山,聚落内多建山神庙、土地庙,庙宇规模小,一般位于聚落入口、路边或制高点处。

3.视觉立体感测试。在实验组进行完视觉立体感训练之后,分别让被试作答视觉立体感试题。被试坐在桌面前,听到主试“开始”口令后,开始作答简单立体感试题,完成后开始作答困难立体感试题。20分钟后听到主试“停止”口令后,被试停止作答。分别记录被试简单和困难题目错误个数。

2.视觉立体感训练干预。实验组在做最后的视觉立体感试题之前进行视觉立体感训练。被试坐在桌面前,观看主试手中拿的几何图形平面图卡片,并在5秒内迅速对卡片作出判断,按照主试要求对卡片上的几何图进行方位和空间上的复述。若其回答错误,则允许被试再次进行观看5秒钟,循环进行观看,直至被试复述正确为止。被试对10张卡片进行复述完毕之后,令其观看主试摆好的小正方体组合模型,并在5秒内判断小正方体的个数。听到主试“开始”口令后,开始作答简单立体感试题,完成后开始作答困难立体感试题。50分钟后听到主试“停止”口令后,被试停止作答。

(三)统计处理。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处理。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晚明耶稣会入华,拉开了16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传教士传播西学和天主教,获得了普遍的同情和赞赏,与此同时,他们擅长“点金术”的谣言在晚明社会蔓延开来,以金诱人入教、资金来源不明成为反教者攻击传教士的内容。本文以“点金”谣言为切入点,描绘明末社会流传的传教士“点金术”谣言的情况,分析谣言产生原因,探讨护教人士,尤其是教徒的辩护,展示中西文化互动交流背景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反应。

二、结果

(一)训练前后大学生在视觉立体感上的比较。大学生在总得分上经过训练的总得分为74.3333,未经过训练的大学生总得分为65.5333,通过对比可发现,大学生在经过训练的总得分均高于未经过训练的得分。由t检验结果可看出Sig.=0.006,P<0.01,差异性显著。

(二)视力障碍对大学生视觉立体感的影响。大学生在复杂题上有视力障碍的得分为24.8889,无视力障碍的大学生得分为34.0000,通过对比可发现,大学生在复杂题上无视力障碍的得分均高于有视力障碍的得分。由t检验结果可看出Sig.=0.000,P<0.01,差异性显著。大学生有视力障碍的总得分为67.0667,无视力障碍的大学生总得分为78.5333,通过对比可发现,大学生无视力障碍的总得分均高于有视力障碍的总得分。由t检验结果可看出Sig.=0.002,P<0.01,差异性显著。

有学者研究认为MRI常规序列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2 d内阳性率较低,发病5~7 d后信号值才比较可靠,最适宜检查周期为发病2~4周,因此MRI常规MRI序列在早期发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能力有限[10-11]。而有学者[12]认为MIR常规扫描序列也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诊断准确性,并能够对患儿病变类型、损伤程度做出相对明确判断,能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13-14]。

三、讨论

(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视觉立体感训练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或当个体已成熟时对其进行系统的有方向有目的的培训手段,为了调节个体视觉立体感缺失或不足,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视觉机制上的生理反应,从而改变受训者掌握视觉立体感素质和能力的一项活动。也有学者对儿童视觉立体感的培养和视觉障碍[2]的预防方面做出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贡献。研究显示,立体视觉从3岁左右开始发育,9岁发育成熟。视觉立体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视觉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个体经验、心理作用。立体视觉的发育是一个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视力障碍者若得到较好的视觉立体感训练,即可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反之,若未进行积极的训练治疗,则在今后的成长中视觉立体感很难得到恢复。但是改变逐渐成熟个体(大学生)具体的视觉立体感的方法还处于理论构想和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数据研究显示后天训练对大学生视觉立体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级、年龄、专业、地区、智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实验排除了因年级、年龄、专业、地区、智力所造成的误差。说明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适合进行干预实验的组间比较。相关研究显示,近视、弱视和斜视导致视觉立体感下降或缺失。这也验证了视力障碍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及其重要,通过对比可发现:大学生在复杂题上无视力障碍的得分均高于有视力障碍的得分并且差异性显著,大学生无视力障碍的总得分均高于有视力障碍的总得分且差异性显著。这说明视觉障碍对复杂的视觉立体识别有极大影响,但在简单视觉立体识别中无重要影响,因此可推断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个体经验对简单视觉立体识别起着关键作用,即使个体存在视觉障碍,但也能通过个体经验识别出简单的视觉立体。本研究中,大学生在经过训练的总得分均高于未经过训练的得分并且差异性显著。这说明,即使个体发育成熟,也不是不能改变个体的视觉立体感的,通过后天训练仍然可以提升个体的视觉立体感。通过本研究,对大学生视觉立体感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雪.视觉失认症及其生理机制研究[J].天中学刊,2016,31(5):48~51

[2]董子献.《近视·远视·弱视》一书出版[J].临床眼科杂志,2018,26(5):467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视觉立体感培训APP开发”(编号:2018xj19)研究成果。

标签:;  ;  ;  ;  ;  

后天训练对视觉立体感的影响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