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蕖 泸州师范附属小学 四川 泸州 646000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社会需求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低年级《思品与社会》课程是学生进校后德育发展的途径,是养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道德情感的重要教育方式。《思品与社会》教材内容虽然简单,但它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展练课堂,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思品课注入清泉活水,使思品课堂更加生活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老师、家长参与“导”
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在他们的活动中,老师和家长作为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参与其中是很有必要和有效的,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激发、深化活动。每期开学第一周,《思品与社会》分组分课是让学生最兴奋的时刻。分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愿分组,一般4~8人为一组,选出两名学生组长,2~3个家长指导。分课,让学生用一个周时间读《思品与生活》书,读完后在小组内议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几课,再看看老师的导学案,每组选择一两课进行准备。我们班家长整体素质好,参与热情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设计活动,形式多样。他们带着学生去科技园参观,去调查长江水的污染情况,去社区参与活动,去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并指导孩子做成了大量课件,精彩有趣。有的家长引导学生细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感悟生活的爱,并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来,很感动人;有的家长利用图片、视频,与学生解说相结合,让所有学生大开眼界,深化了课程内容。
二、学生课堂展练
首先是展。每周的两节思品展练课堂是学生最期待和兴奋的。展示内容,一是学生精心设计的板书、课件;二是每个学生都用几句话自信、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三是展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都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组成,课堂上都要求有在民主、和谐、激励的氛围中学生的互动交流环节。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人人都希望展示、敢于展示、能够展示。
在展练《我生活的社会》一课时,三个家长指导带着孩子去了社区干部那里,了解社区居民生活,并去看望了孤独老人,去和留守孩子交了朋友,并让留守孩子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全班热烈地讨论后,最后一问让教室瞬间寂静无声,学生们心情复杂,心疼、感动、吃惊,眼睛红了,有的流泪了。
这节课上,学生带回了很多图片、视频,让学生对社区这个平时生疏的概念有了切身的了解,体会到了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他人的意义。这节课生动、形象、直观地告诉了孩子怎样做个热心的社区好居民。
然后是“练”。《思品与生活》的拓展很重要,课程的拓展就是练。学生学习课程后,可以填表格,了解自己,计划时间;可以回家动手、动嘴,体会亲情;可以学会负责任,去当义工,去做宣传;可以为班上设计好人好事栏,为老师帮帮忙。课后有意义的实践和体验就是对课程内容的提升。
在展练了《出行的学问》一课后,每个学生都设计了一张出行计划表,有出行地点的相关资料了解,有出行的方式、人员,有出行的目的,有出行的经费计划,有出行的注意事项。在家长的支持下大部分学生实现了这次出行,家长感觉学生收获很多。
三、老师、家长、学生“议”
我们思品展练课堂上有老师,有热情参与的家长,所以展练课后的议,一是在课堂,二是在班级群里。
每节课后,老师都有精彩点评,更多的是对家长、对学生的鼓励。家长交流积极,谈活动的感受,传经验。台上台下的学生也参与评,评小老师,评好学生,评台风,评语言,评活动,也评家长。评议中,很多语言感人肺腑,很多学生深受鼓舞,甚至有的学生改变了性情、改变了道德观点。
展练课堂通过活动让《思品与社会》生活化,让学生人人走上讲台,人人都能当老师,人人都能表达自己,人人都能获得掌声。
论文作者:朱蕖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思品论文; 老师论文; 社会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