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校本课程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素养论文,校本课程论文,地理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养是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和训练,习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有机整体,既有内隐的情、态、意,也包括外显的行为意向和技能水平等。核心素养则是这些素养中最重要的,最能体现课程特点的综合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知、能、情的综合表现,既具有个人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通过课程实施者的教学活动,学习可以掌握这些核心素养。

      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韦志榕、袁孝亭、段玉山等学者认为地理学科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不同、有机统一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四个核心素养囊括了地理学最主要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

      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笔者所在学校《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理论支撑。《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是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校本选修课,课程从“有用的地理”和“身边的地理”角度入手,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形成地理时空思维、分析和综合思维,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锻炼地理观察和实践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笔者以《地理与建筑》为例,谈谈核心素养视域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基于核心素养习得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体现了课程开发者的教育愿景,是贯穿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中心轴线”。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多年的课程实施经验,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要求,我们设计了基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习得的课程基本理念(见下页表1)。该理念共六条,特别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人地观的形成,对本土地理区域的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根据上述课程基本理念,我们设计出《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立足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本土建筑,认识地理环境要素和整体对居住建筑的影响;了解居住建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认识建筑的区域性特点及其原因;理解建筑设计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3)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与建筑关系的观测、实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掌握基本的阅读建筑平面图、立体图和景观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地理环境与建筑的相关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真正理解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研究、了解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认识建筑的乡土文化符号;理解国际文化交流对建筑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关心国家和家乡地理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激发对地理环境的科学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对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审美情趣。

      二、基于本土人地关系的课程内容选择

      本土人地关系是校本课程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乡土化的课程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这些本土课程资源既包含自然地理内容,也包含人文地理内容;既有知识性素材,也有能力性素材,更有情、态、意等资源;既有丰富的已成性资源,也包含生动的生成性资源。利用好本土课程资源,选择和开发好有特色的课程内容,能体现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

      《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基于重庆本土地区。重庆地处北半球中亚热带山区,降水丰富,多滑坡地质灾害,夏季洪涝伏旱并存,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成为重庆山地建筑的名片。《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基于重庆地理环境特点,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选取了十章课程内容(见表2)。

      

      

      根据知识点内部结构体系,每章又分为多个小专题。如第一章《地形与建筑》分为七个小专题:地形对建筑选址的影响;地形对建筑布局走向的影响;地形对建筑朝向的影响;坡度对建筑物间距的影响;地形对建筑接地形态的影响;地形对建筑美感造型的影响;建筑对地形的改造与适应。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学习。

      为保证课程内容与乡土资源的契合,立足学校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位置特点,我们开发出一系列课程资源基地。如学校内的传统川东四合院民居项家院、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及钟家院建筑、重庆北碚区金刚碑古建筑村落群、重庆南岸区西式建筑群等。针对每个课程资源基地,分别编写野外实习大纲和详目,对要观察、测量、计算、描绘、分析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指导性设计。其中,有些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的内容则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三、突出核心能力形成过程的教学实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当属能力素养。能力指向的地理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按照能力的作用点,我们将地理核心能力分为地理信息能力、地理空间能力、地理问题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围绕这四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习得展开。为此,我们采取了五大教学策略。

      1.营造环境,提供素材,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能力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探究、开放生成的教学环境,根据课程内容提供或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解释地理信息和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的教学场所,既有传统教室、地理专用教室,也有学校地理园、校外课程基地。不管处于哪一种教学场景,都应师生平等,生生合作,民主探讨,没有教师的权威,也没有固定的答案,有的只是教师提供的各种文字、图像、视频及真实建筑等课程素材。通过探究,形成学生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方案与结论,并进行展示。

      2.强调区域,对比考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能力

      地理空间能力是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的认知能力,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的辨别分析能力,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规律的认知能力。

      在《地理与建筑》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区域建筑与环境整体性分析、区域建筑差异原因分析、区域建筑时空演变分析、建筑小区示意图绘制等措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空间认知能力。通过对比区域空间上的差异,同时对比时间上的差异,力图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本课程后,习得良好的区域时空认知素养。

      3.开放课程,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不仅表现为其在区域开发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参与地理学科的观测、考察、调查、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测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等,它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构建开放的《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提升学习场所的开放性,让学生充分参与。

      在《地理与建筑》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①野外考察,包括项目的规划(路径、方式、材料准备),观察记录,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结果,撰写报告;②地理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结论,撰写报告;③项目规划设计(规划文字说明、规划图件说明)。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地理项目规划能力、地理观察记录能力、地理数据(信息)整理分析能力、地理表达能力、地理操作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实训。

      4.主题探索,自主研究,培养学生问题认知能力

      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问题认知能力的三个维度。发现(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和思考视野的宽度;用专业的视角或综合的方法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有学科角度的思考,也要跨学科去考虑。

      在《地理与建筑》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问题认知能力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培养,如“山地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建筑布局与朝向的设计”等小课题研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野外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发现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根据发现的问题,自主、合作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并用论文表达思考结果。

      5.构建模式,关注全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

      课程需要教学模式,但不能拘泥于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一套《地理与建筑》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见下图)。此模式基于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能力培养的背景中,力求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嘴、动耳等,获得地理核心能力。

      

      该模式的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研究方向和探究角度的确立,建议师生共同参与;研究过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教师应给予适时适度的支持;研究成果的交流,包括流程、主持、形式等,都交给学生自主解决;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师生共同参与,还可邀请家长和校外指导者;学习成果要在教师指导下物化,以多种形式展出,并纳入校本课程资源库。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教学应以学生的素养习得为本,校本课程在学科素养和共通素养的习得中,更具深远而独特的影响意义。

标签:;  ;  ;  ;  ;  ;  ;  ;  ;  

核心素养视角下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