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显著效应,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会带动周边的土地升值和建设密度的增长,但做到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系统等尚需在实践中研究与探讨。因此,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一体化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对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
1新时期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优点
1.1便捷出站
为进一步减少轨道交通乘客在站台层走行的距离,车站内付费区设置有2组楼扶梯,创造快捷、明晰的人行路线,快速疏散站台乘客,方便使用。
1.2换乘方便
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将站位西南侧的公共交通场站用地与站点西侧的商业用地进行置换,使轨道交通车站与公交首末站用地紧邻。在高程设计上,车站西侧的公交车首末站与轨道交通车站站厅层平层换乘,从而真正实现“无缝连接”,乘客出行更加方便。
1.3节能措施
在屋面构建屋顶花园,将现代科技与生态科学完美结合,创造立体绿化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外部环境;减小屋面的传热系数,增大屋面的热惰性,进而改善室内环境;在屋面种植植被,还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减小市政管道的排泄压力,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2新时期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特征
2.1高密度、立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由于土地的升值,必然引起建设的高密度,是紧凑城市的典型区域。香港九龙站站区是一个典型的特例,在13.5hm2土地上建170万m2的建筑物,容积率达12.4。车站站区的高密度开发,必然带来站区空间立体化和步行立体化,区域内由地面活动基面、地下活动基面及空中活动基面构建出其高密度、立体化的空间特征。
2.2多功能的空间交混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枢纽的可达性可以吸引大量人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站区不同功能的需求。多功能是推动区域繁荣的重要保证,商业、居住、办公、休闲、服务功能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互补的,而且相互促进,这些功能空间交混、穿插,更方便人们的行为活动,激发站区的活力。
2.3高效的流线空间组织
轨道交通车站站区多功能的空间交混,必然会带来复杂的人流走向。轨道交通车站站区一体化的交通流线组织,保证站区高效、有序的流线空间。利用地下公共空间进行分配,组织轨道之间以及轨道站与其他公交站和停车场的换乘,避免站厅出人口处人流、车流的集中与混乱,形成高效的流线空间组织。
3一体化设计中的重点
3.1地面、地下一体化
城市空间的高密度、立体化开发,意味着在高空和地下两个方向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重要的一部分,不能自成一体,必须兼顾地面开发,成为地面城市空间有机延伸;反过来,地下空间通过自身环境的提高,又能为地面环境的改善提供可能性。
3.2功能空间的整合
大型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写字楼等通过地下空间相互联系,形成更大的商业、文化、娱乐区,凸显地下空间成为联结城市网络的核心节点的重要地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地下综合体担负着巨大的城市功能,应根据各空间功能的特性,将适宜进入地下的城市功能尽可能地引入地下并进行有机的功能整合,形成多种功能协调的地下综合体。
2.3交通衔接的一体化
便利的地下流动空间将促进不动产的开发,创造就业机会,繁荣城市经济,有助于中心区的振兴和发展,吸引投资者。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必须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动的地下交通系统,配合城市步行网络形成空间的有机整体,以达到提高整个客运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3.3空间环境的人性化
地下空间环境对生理方面的影响很复杂,同时生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地面建筑中感觉不到的生理影响被夸大,而这反过来又会加重在地下的不良心理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创造富有人情味的地下空间,将阳光、新鲜空气、绿色植物等引入地下,提高空间环境质量,改进人的生活环境,尽可能给人带来便利、舒适和美的享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4.1空间组织及布局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方式旨在通过一体化建筑设计将城市某站域内各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关联有效组织起来,以满足当代高效复合的一体化城市生活以及集约化的城市生活运作方式。其空间形态布局主要取决于其功能空间的组织需求,以满足站域内各功能群组之间的内在关联需求以及联系各功能的交通组织需求。下文将对这些组织布局方式进行探讨:
4.1.1整体式——公共空间整合多种功能空间
公共空间整合多种功能空间的空间组织方式是城市向密集化、复合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功能向建筑单元内部功能渗透与同化现象的结果。在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设计中,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功能复合的媒介,在功能上具有建筑各功能单元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属性。空间可以完整地供建筑单元内部、城市外部的使用者共同使用。充分发挥了公共空间的城市功能,也让建筑功能向城市功能进行了延伸。在这种空间组织布局方式下,轨道交通功能的介入直接为周边建筑功能带来了活力,催化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的互动。
4.1.2层叠式——公共空间层叠组织多种功能空间
当今城市功能空间出现了不断向立体化竖向发展的趋势,这是城市发展不断向集约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的必然。层叠式的空间组织模式是指在竖向上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与多种建筑功能空间的层叠交互。城市的功能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运动,并在垂直运动中加强了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将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分布在不同的水平层面上,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它们整合形成立体网络。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这种空间组织方式是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中等不同层面的城市空间,充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拓展空间容量、提升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同时保持了地面公共空间的完整性,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发展绿地和广场;通过不同层面公共空间的叠加,不同的城市交通功能得以在不同的空间层面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交通问题。
4.1.3串联式——交通空间串联公共空间节点
串联式的空间组织布局方式是将不同形式的城市交通空间网络组合成一个系统,通过不同交通空间网络将所处的建筑功能区域内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交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相互流通、渗透且延续的一体化状态,这是构建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在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设计中,单纯整体式或层叠式的空间组织模式都不能充分高效发挥其效率。而串联式的空间组织模式则将一体化的大系统分成多个围绕重点公共空间节点展开的小系统,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连接作用,使站域发展体系化,使站域地上、地下空间都得以有机组织串联起来。整个一体化系统网络中,各分系统以步行网络交通为手段将重要公共空间节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城市交通与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运行的效能得到高效发挥,提高了空间、速度与时间的效率。
4.2交通流线组织
4.2.1各类交通流线立体分层,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立体分层的交通流线组织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对人流、车流、轨道交通等不同交通流线采取立体分层的组织方法。这种组织方式充分考虑城市地上、地下、空中等不同层面的城市空间特性,将不同的交通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层面,再通过垂直的步行系统将不同层面的交通流线组织起来,在保证各类交通流线互不干扰的同时,整个交通系统又能协调、高效地运作。
4.2.2各层面的交通流线三维交叠,有机联系
这种组织原则建立在立体分层的交通流线组织原则基础上,各种交通空间在保证各层交通独立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将一体化建筑公共空间与交通空间相互交叉、重叠并进行三维组织。各层次标高上的人流既能在水平方向上在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之间相互转换,同时也能利用建筑内部或者公共空间内的竖向交通方式进行上下不同层次标高的转换,而这都是通过简单的步行系统完成的。这样各层的交通流线主体基本独立,而在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交的界面上,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缓冲将一体化建筑交通空间网络融入到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网络中去。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先期引导作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不断完善,一体化设计将成为车站节点设计的重要内容。坚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应以开发公共交通为导向,将车站发展成为区域交通的核心,进一步创造人车分离、以人为本的乘车环境。同时,提高车站步行覆盖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强度,着力开展周边土地综合开发,通过完美的建筑形态和完善的标识系统,将车站打造为一个兼具交通与商业特质的城市空间,使其独具魅力而成为区域性地标。
参考文献:
[1]孙肇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区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丁园园.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吴京华,缪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05:16-20.
论文作者:陈国懂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空间论文; 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组织论文; 车站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