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劳动力流动与一体化趋势分析_泰国历史论文

亚洲劳动力流动与一体化趋势分析_泰国历史论文

亚洲劳动力的流动及其一体化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劳动力论文,趋势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亚洲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也不断地扩大,这使得整个亚洲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种一体化的趋向。

一、向西亚的劳动力流动

亚洲范围内劳动力的流动最早是从西亚地区开始的。西亚气候干燥,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相对欠发达,但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中有些国家的石油储藏量居前列。

自从70年代石油两次提价以来,西亚各产油国的收入急剧增加,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为产油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这些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资金。于是,西亚各产油国将大笔收入投资于经济建设,迅速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度发展,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西亚各国大多人口少,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财富的迅速增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不劳而获或少劳而获的机会,促使当地居民摒弃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占人口半数的当地妇女一般不参加社会劳动,这就使得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为此,西亚国家在大兴土木和大量进口设备、技术的同时,不得不从国外输入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有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流向了西亚地区,而在这些外籍劳动力中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占据了主导地位。

南亚和东南亚在地理上与西亚是近邻,历史上有较深的关系。从卡拉奇到海湾仅有90分钟的航程。同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生活贫困,迫切希望向国外寻找就业机会,而且这些国家劳动力的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不计较工作与食宿条件,其中不少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因此,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深受西亚雇主们的欢迎。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前期这10年时间里,在西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增长了近10倍,总人数达到了380万。 这其中来自南亚的劳动力有270万人,来自东南亚的有110万人,具体的来源国家主要包括巴基斯但、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韩国等。

在以上这些国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亚输送劳力的,他们在70年代末已在流向西亚的亚洲劳动力的总人数中占有97%的比例,共计有220万人,但80年代以后这个比例有所下降,到1989年已降至 30%,而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韩等国家在西亚的亚洲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则开始上升,所占的比例由1975年的7%, 上升至1980年的54%,1989年也有50%,期里兰卡和孟拉加国所占的比例也由1975年的不到1%上升至1989年的22%。

流向西亚的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在80 年代初达到顶峰, 总计有500万人。但1982年以后,由于油价一再下跌, 西亚各产油国的收入急剧减少,各国先后紧缩开支,基建项目纷纷下马,再加上一些主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工或按近于完工,于是西亚地区普遍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现象,外籍劳工首当其冲被大量辞退,如海湾地区在1985年就裁减了外籍劳工100多万人,这使得向西亚的劳动力流动开始减少, 并出现了萎缩现象,1990年的海湾战争使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海湾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仍受到西方的制裁,海湾战争的阴影仍未彻底消除,西亚地区的劳动力流动要想恢复以往的状况,恐怕不太容易。不过,现在在西亚仍有大量的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西亚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支持。

二、向东亚的劳动力流动

当亚洲向西亚的劳动力流动处于萎迷不振的时候,流向东亚,包括东南亚的劳动力却日益增多起来,并逐渐成为亚洲劳动力流动的又一主要的方向。

东亚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新的劳动力的流动热点,主要是有以下原因:①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世界其它地区为经济不景气时,东亚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走的增长,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更是让世人有口皆碑。经济发展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劳动力不足在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得尤为明显。②由于该地区一些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老龄化有所表现,致使这些国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往往低于劳动力的需求速度。象日本和新加坡,两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出现了停滞甚至下滑的趋势,这使劳动力的供给更趋紧张。③东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活水平高,工资收入也高,而周围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活水平低,收入也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再加上路途较近,花费较少,因此许多人愿意舍远求近,前往东亚去“打工”。

下面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来介绍一下向东亚的劳动力流动:

1.日本 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并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由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日本国内劳动力的供给从80年代末开始变得供不应求,趋于紧张,特别是近几年来从农业到工业,从服务业到高科技产业,各行各业都在疾呼劳动力不足。据日本政府统计,到本世纪末日本如要保持每年4%的增长速度,必须每年新增劳动力60万人、 而实际情况却是日本现有的劳动力的增长率几乎等于零,也就是说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根本就得不到满足。目前,日本约有70%的企业缺乏劳动力,缺口达100万人。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开始从国外输入劳动力,但由于法律上限制较严,每年合法进入日本的外籍劳动力十分有限,如在1988年仅有8.1万人,这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企业只好非法雇佣外籍劳动力,这使得日本的非法外籍劳工越来越多,据统计,到1990年日本已有非法外籍劳工30万人。日本的外籍劳工大都来自印度、孟加拉、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南韩和中国大陆,他们主要从事建筑、机械、造船、娱乐服务等工作。

2.韩国 韩国原是个劳动力外流国,从本世纪60年代起,它的劳动力就大规模地向外流动,1981年曾达到顶峰,当时约有20多万人在国外工作,这些劳动力中80%的分布在西亚和东南亚一带。到了8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韩国向外流动的劳动力日渐减少,并逐渐地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如在1994年韩国整个制造业缺少劳动力25万人,缺员率达25.7%,其中纺织、皮革加工和制鞋等行业缺员率更为严重,达30%,在这种情况下, 韩国变成了劳动力输入国。 它从1991年开始输入外籍劳动力,到目前约有外籍劳工30多万人,这些劳工大都来自孟加拉,巴基斯但、菲律宾和中国大陆的朝鲜族人。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均收入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新加坡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为此,新加坡政府从国外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外籍劳动力在新加坡的劳动力人口中占有9%—14%的比例, 已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此外,新加坡国内还有5 万名菲佣和一些来自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非法工人。新加坡的外籍劳动力主要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国。

4.香港特区 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由于其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到80年代后期,香港也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据报道,1994年香港私营业主共缺少劳动力9万多人,1997年缺少30万人, 由此,进入香港的外籍劳动力越来越多,1992年以后每年都保持在2.5 万人左右,主要是来东南亚一带的劳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香港的大陆劳动力也日益增多,1986年曾达到高峰,约有3万人左右, 但这之后进入香港的大陆劳动力人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香港制造商把许多工厂搬迁到了珠江三角州地区,使得劳动力也随之迁往了那里,目前,在珠江三角州地区为香港工厂或公司工作的大陆劳动力约有 300万人。除了制造业的外籍劳动力之外,香港目前还有8.5万名外籍女佣,其中7.6万人是菲律宾女佣,其余的则是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的佣人。

5.台湾省 在过去的25年里,台湾经济以每年7%的速度高速增长,同时它的人口增长却下降至每年1%, 这使台湾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外来劳动力是从1987年开始进入台湾的,目前约有4万名左右, 他们大都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台湾目前还有3至4万名非法外籍工,主要来自东南亚和中国大陆。

6.马来西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马来西亚也面临着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它从国外输入了劳动力约200万人, 其中仅从印尼就输入了35万至50万人。马来西亚的建筑业,橡胶种植业中一半以上的工人是外籍劳动力。从1982年至1987年,还有5 万名各种层次的东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入了马来西亚。在输入劳动力的同时马来西亚也是个劳动力输出国,它每年约有上万名的白领工人和熟练工人被高薪吸引到日本、新加坡、台湾和西亚去工作。

7.泰国 泰国目前约有30万人在国外工作,主要分布在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国的捕渔业、造船业、种植业越来越缺少劳动力,这些缺少的劳动力主要是由缅甸人,老挝人和柬埔寨人来补充,他们人数目前已有上百万人,如在泰国南部拉廊府的捕渔船上工作的14.28万渔工中70%的是缅甸人。

8.其它国家 东南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国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也出现了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如印尼在1991年从菲律宾引进600名至800名银行家、会计和经理人员。

9.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亚洲各地输送劳动力。从1982年到1991年中国向西亚输出劳务人员25.2万人次,其中伊拉克、科威特、也门、约旦四国的人数最多。1990年8 月海湾战争以后,我国在西亚的劳动力大幅度下降。现在虽有所回升,但已大不如战前水平了。与此同时,我国流向东亚,东南亚的劳动力大量增加。1991年我国在香港、澳门、日本和新加坡的劳动力已有4万多人,此外, 还有一部分人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大规模的境内劳务输出,即在我国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在内地大中城市,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为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工厂或公司工作,这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一大特色。目前,周边一些国家的劳动力也有进入我国境内工作的,比较集中的,如越南劳动力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独联体国家的劳动力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他们也组成了亚洲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部分。

以上从东亚的一些主要国家出发,分析了亚洲向东亚地区的劳动力流动状况,从中可看出,向东亚的劳动力的流动是频繁的、兴旺的,这种状况与整个东亚经济乃至整个亚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最近几个月,由于东南区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到东亚各国,使整个东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挫折,东亚的劳动力流动也因此受到沉重打击。如在近3个月中,泰国已裁减外籍劳工20万人, 它准备在今年上半年再裁减30万人,1999年再裁减70万人。马来西亚打算把200 万外籍劳工中的大部分人遣返回国,它预备先遣返25万孟加拉和印度劳工。韩国已遣返了1万名孟加拉国的劳动力,预计在今年年底还要遣返27万亚洲劳动力,向东亚的劳动力流动所受的打击,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如此,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克服,随着经济的恢复增长,面向东亚的劳动力流动会再次兴旺起来。

三、向东北亚的劳动力流动

东北亚地区是指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蒙古、朝鲜、南韩、日本等国家。亚洲向东北亚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目前正处于发展之中,其中最具潜力的是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地区位于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27人,劳动力十分地缺乏。但该地区却拥有全俄罗斯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所蕴藏的燃料、水力、木材等资源分别占到全俄总量的90%、80%和80%,所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30万亿立方米,1985年的产量占到了前苏联全部产量的55%;该地区还拥有4500亿吨煤碳,5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以及大量的稀土、渔业、 畜产品等资源。但由于该地区缺乏劳动力,这些资源远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为此,俄罗斯政府除了每年组织大批国内的人员迁往远东地区以外,还从国外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1981年,有8 万名越南劳动力进入俄远东地区工作,1993年有1万名古巴工人在那里工作。 保加利亚已有7万多人在俄远东地区伐过木材。

我国东北与俄远东和西伯利亚接壤,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东北地区每年约有1000万的富余劳动力,加上东三省工农业发达、生产基础雄厚、劳动者的素质也较高,因此,据预测,如果我们组织得当,每年可向俄远东地区派出劳动力20—30万人。现在我国已有一部分人员在俄远东地区主要从事蔬菜栽培、塑料大棚管理、冬季蔬菜生产等工作,从效果来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俄罗斯经济还处于困难时期,但它的基础雄厚,随着俄罗斯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东北亚地区必将成为亚洲一个新的劳动力流动的热点。

以上分析了整个亚洲劳动力流动的状况,从中可看出,从西亚到东亚,从东亚到东北亚,整个亚洲劳动力的流动是十分兴旺和频繁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数量也十分庞大,除这之外,亚洲的劳动力流动还具有以下特点:①劳动力的流动绝大多数是短期性的流动,时间一般为2 —5年,合同期一满,这些流动的外籍劳动力都要返回本国。 ②流动中的劳动力大多数是非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这与以往的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的大都是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这一状况不同。③基于以上两点,这种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旦需要,劳动力可迅速地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劳动力的输入国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增加或减少所需要的劳动力。

由于具有以上的特点和情况,整个亚洲的劳动力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促进,逐渐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了一体化的趋向。这种流动的一体化的趋向日益明显,其影响也越来越大:西亚要是没有大量的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其以石油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就难以建成并维持下去、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来自邻国和他国的廉价劳动力,其产品才能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其外向型的经济才能得以顺利地发展;劳动力输出国也从中获得了好处,他们解决了自己国内就业和创汇的问题,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将会新增1000万的下岗职工,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亚洲劳动力流动一体化的趋向,并积极参与这一进程,或许对我们解决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问题会有所帮助的,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作出一点贡献。

标签:;  ;  ;  ;  ;  

亚洲劳动力流动与一体化趋势分析_泰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